你有讓孩子有機會愛你嗎?
跟絕大部份的孩子一樣,我的孩子很喜歡父母的陪伴,整天叫著「媽媽過來!」、「媽媽看!」、「媽媽陪我!」,真的連上洗手間的時間也沒有。
我還在讀佛學輔導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晚上要趕論文,不能陪孩子入睡。我跟家姐解釋說:「媽媽最近要趕一份功課,抱歉這幾天晚上我不能陪你入睡了。」
家姐問:「為甚麼要做那份功課呢? 不做不可以麼?」
我正想解釋時,老公打斷我說:「你就說你有事做,不能陪她就是了,跟她解釋她也不會明白。」
但我仍然很想表達,於是我繼續解釋說:「因為我希望將來能夠讓更多父母明白如何讓孩子更幸福地成長,我需要一個學歷來支持我做這件事,如果我完成這份功課,得到這個學歷,對我將來想做的事很有幫助,這件事對我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家姐聽後說:「原來對你那麼重要的?!那你去做功課吧!我自己睡!」
然後最近我忙於為教育大同準備將要推出的善養網課,每天都在電腦前忙著。有天當我正工作得如火如荼時,細佬跑來叫我出客廳去看他玩電動。我內心很掙扎,很想繼續工作,但又知道自己真的太久沒好好陪伴孩子了,於是我起身跟細佬去客廳,我一邊走一邊叫:「呀!我真的很想繼續工作呀!」
細佬聽後馬上停步說:「那媽媽工作完再陪我吧!」
我回答:「謝謝你! 那我多做30分鐘再來陪你!」
這兩件事我也有好好的向孩子道謝,謝謝他們的體諒和支持。
在教養路上,除了讓孩子表達感受和需要外,原來表達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是同樣重要。只有我們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時,孩子才有機會去體諒和支持我們,他們才有機會去具體地愛我們。我們甚至可以表達自己脆弱的一面,像我外婆過身時,我也會在他們面前哭,說我真的很傷心,讓他們可以感受到媽媽更多的情緒,更認識媽媽。
很多時父母為孩子付出時,都不會說自己的感受,例如「其實我這刻有點累,想要休息,但我也真的很想陪你,所以我也給你說一個故事吧!」
如果我們只說故事,而沒有分享我也有點累的感受,孩子真的會以為父母是不會累的,他們會感受不到父母的付出有多少,也沒機會同感父母 (empathy),沒機會體諒和關心父母。
當然,我們分享感受不是為了讓孩子更有同感心,更感恩或更體貼別人;這些是自然後果,不是目標。但我們分享感受,可以令孩子更認識我們,可以加深彼此之間的連結。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筆者分享說她的男朋友對她很好,無微不至,滿足她所有的需要,但她總是悵然若失。後來她一次出席男朋友同事的聚餐,才發現原來她男朋友工作上有很多煩惱但從來沒有跟她分享。她跟男朋友說,男朋友卻說因為跟她說了也沒有用,所以就沒有說了。
然後筆者發現其實她爸爸也是這樣,自小對她有求必應,但幾乎從來沒有在她面前表露過脆弱和需要。
原來這種表面上不求回報付出的愛,由於付出者沒有表達感受和需要,也會令接受者有一種「被拒於千里之外」的隔絕感,也被剝奪了為所愛付出的機會。
而且由於男友和爸爸已經無微不至的關愛,所以她覺得自己連「在關係中感到受傷」的權利也被剥奪,他們都已經對自己那麼好了,我還有甚麼資格不滿意呢?
(原文: https://matters.town/@LuzWu222/398797-內在創傷與成長教育-創傷的另一種模樣)
她的分享令我更感受到,在一段健康的關係中,「平衡」是多麼的重要!
除了為孩子付出,你也有分享感受,讓孩子有機會愛你嗎?
有時候我們以為孩子不懂,可能是我們沒有給機會讓他們去懂啊!
🙌🏻請支持我 與我攜手推動世界更和諧有愛❤️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