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閱讀障礙」到書蟲

Marcus
·
·
IPFS
·
曾經被書店裡那些吸引人的書名和簡介所誘惑,買回家後都是當作擺飾,產生了一種錯覺:「買了書就等於擁有了書中的知識。」

從今年2月到6月,看著自己在Threads上積累的閱讀筆記,不禁感到驚訝。雖然大多數是工具類書籍,但對於一個曾經自認為有「閱讀障礙」的人來說,這簡直是一場意外的閱讀馬拉松。你可能會說閱讀重質不重量,我完全同意,但對於那些像我一樣曾經對閱讀充滿抗拒的人來說,從數量開始,或許能打開一扇通向閱讀世界的大門。

2月-6月,8本書

與書本的鬥爭

我從小到大都不愛讀閱,包括報紙、雜誌、教科書,甚至網路文章,但有時候會自我鞭策,對自己說:「如果想要了解這個世界,多看點書吧。」每次打開書本,大腦就像是接收到了「該睡覺了」的信號,我的眼睛可能在掃視文字,但思緒早已飄到九霄雲外。

經常在閱讀一兩頁後就開始走神、打瞌睡。更糟糕的是,我經常需要反覆閱讀同一段落,卻還是無法理解其中的含義。我的閱讀過程就像是一場思緒漫遊:「如果讀到某個描述是『這個地方是⋯⋯』」,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自己的相關經歷,但問題是,我並不會停下來思考,而是繼續機械地閱讀,導致眼睛在閱讀,大腦卻在天馬行空。結果就是,讀完一大段內容,腦子裡卻只留下了某個零星的片段。

也層經被書店裡那些吸引人的書名和簡介所誘惑,買回家後都是當作擺飾,產生了一種錯覺:「買了書就等於擁有了書中的知識。」嗯,其實是真的擁有了(物理意義上的擁有)。

哲學:開啟閱讀之門

我的閱讀轉折點出現在大學之後,嚴格來說是「真正」開始閱讀。有趣的是,激發我閱讀興趣的並不是甚麼「提升自我」或「個人成長」,而是一個簡單的疑問:「我所處的這個世界到底是甚麼樣子的?」

這個轉變要感謝我的一位大學同學,一個雙主修哲學的奇葩(請允許我用這個詞,因為他確實與眾不同)。有一天,我們聊天時,他用一些哲學理論解答了我長期以來的困惑。

我一直有個習慣,就是不停地問「為甚麼」,但通常得到的回答都是一些套話:「有些事情就是這樣」、「某某也是這麼做的」,或者「書上是這麼說的」。這些回答從來沒有真正滿足過我的好奇心。更讓我困惑的是,在大學的某堂課上,當我向老師表達我的想法時,他直接說我是錯的,我追問原因時,老師卻說我「不要鑽牛角尖。」這讓我陷入了自我懷疑,是我有問題嗎?

而某一天與我的哲學同學聊天,我忍不往一直問他為甚麼,他用一些理論來解釋我的連續發問,這讓我豁然開朗,直到我反思從來沒思考過的問題,原來,還可以這樣理解世界!他建議我可以閱讀一些哲學與社會學相關的書籍,這成為了我真正開始閱讀的契機。

閱讀的收穫與建議

閱讀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但並不代表所有閱讀都需要。在這短短5個月時間,我發現閱讀其實可以很好玩,在Threads上建立串文記錄自己覺得有趣的筆記,不用多想表達的意思是甚麼,只記下覺得有趣的內容,並加一些個人見解,這個小小的舉動雖然簡單,但在記錄和寫作(哪怕只是幾個字)的這個過程中,需要整理思緒和內容表達,也是一種思維訓練。

對於那些和我有類似經歷的人,我想說:

  1. 從小目標開始: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哪怕是每天閱讀1頁,也是進步。

  2. 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有些人喜歡安靜的環境,有些人則需要背景音樂。試試不同的方式,找到最適合你的。

  3. 與他人分享:將閱讀心得分享給朋友或在社交媒體上發布,這樣可以主動閱讀而不是被動地吸收。

閱讀是一場漫長而有趣的旅程,即使你現在覺得自己與書本無緣,也不要氣餒。也許某一天,你也會像我一樣,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經愛上了閱讀。

讀書心得分享

這8本書我寫了一些讀書心得,可能比較零碎,也可能不是那本書想要表達的觀點,只是通過自己感興趣的和我個人的理解與讀者分享。


《內容電力公司》

作者:Joe Pulizzi, 釋者:廖亭雲, 出版:行人文化實驗室

成功的內容創作需要熱情和技能,找到自己的「甜蜜點」能激發創作動力。當創意枯竭時,閱讀與自己領域無關的書籍能激發靈感。

內容創作:不僅是技能,更是熱情
讓我想起自己過去對閱讀的抗拒,或許正是因為缺乏熱情。現在,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些人能對某個主題如此著迷,以至於每天都有動力去創作和分享。

找到你的「甜蜜點」
書中提到了「甜蜜點」的概念,就像我因為對理解世界的渴望而開始閱讀哲學書籍一樣,不管是創作或閱讀,找到自己的「甜蜜點」至關重要。

創意的來源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創意來源的建議,當創意枯竭時,可以閱讀與自己領域無關的書籍來激發靈感。我也常常會因為一本看似無關的書而產生新的想法。


《零工經濟來了》

作者:Diane Mulcahy, 釋者:羅耀宗, 出版:天下雜誌

重新定義成功,找到屬於自己的標準,書中探討了多元化與專注的平衡、退場策略的重要性,以及直面恐懼的方法。關鍵在於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而非盲目追隨他人期望。

重新定義成功
我們需要擺脫外界對成功的定義,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標準,現在我們可以重新思考:真正想要的生活是甚麼樣的?價值觀和優先事項是什麼?

退場策略
即使當前有穩定的工作,也要為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做好準備。直面恐懼,設想最糟糕的情況。


《無限賽局》

作者:Simon Sinek, 釋者:黃庭敏, 出版:天下雜誌

不要被短期目標所束縛,而要思考如何為更長遠、更有意義的目標做出貢獻。在無限賽局中找到新的可能性和動力。

超越短期目標
強調企業應該著眼於長遠發展,採用無限思維的組織通常更加靈活,願意為了實現更崇高的使命而調整甚至顛覆自己的商業模式。

以人為本
無限思維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強調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鼓勵企業真正關心員工的需求、抱負和個人發展,創造一個讓員工感到安全、有動力和成就感的工作環境。


《生活槓桿》

作者:Rob Moore, 譯者:林曉欽, 出版:商周出版

時間是貨幣,應更明智地投資時間。打破「工作越久越成功」的觀念,重視高效完成有價值的工作,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優先順序,以提升生活品質。

打破傳統工作觀念
重要的不是工作多久,而是如何高效地完成有價值的工作。

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優先順序
不要只是忙碌,而要思考如何更聰明地利用時間。


《腦力全開》

作者:Jim Kwik, 譯者:李芳齡, 出版:星出版

如何打破心智枷鎖,強調我們常被限制性思維所束縛,但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動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主動創造,找到學習和行動的「為什麼」是關鍵,真正的成長源於內心突破,潛能無限。

打破心智枷鎖
我們常常被社會、媒體甚至是自己灌輸的限制性思維所束縛。這些「集體催眠」讓我們低估了自己的潛力,認為自己能力有限、不夠優秀。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到的一個比喻:如果蛋是被外力打破,生命就結束了;但如果是由內部力量衝破,新的生命就誕生了。

激發無限動力
動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我們主動創造的。找到學習和行動背後的「為什麼」,是激發持久動力的關鍵。真正的限制往往來自於我們的內心,只要我們願意打破這些限制,我們的潛能就是無限的。


《原子習慣》

作者:James Clear, 譯者:蔡世偉, 出版:方智出版

複利效應的力量,每天進步1%一年後會提升37倍。書中提到習慣養成的四步驟:提示、渴望、反應、獎勵,並強調持續性的重要性,微小的日常選擇能累積驚人成果,改變習慣和人生方向。

習慣養成的四個步驟
提示、渴望、反應和獎勵。

這個框架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的行為模式。比如,我發現把書放在床頭(提示)會增加我閱讀的慾望(渴望),促使我實際拿起書閱讀(反應),最終獲得知識和滿足感(獎勵)。

堅持的藝術
養成習慣的關鍵不在於完美,而在於持續。

真正的改變往往始於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選擇。通過關注這些「原子級」的改變,我們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實現巨大的進步。


《從0到1》

作者:Peter Thiel, 譯者:季晶晶, 出版:天下雜誌

創新是從無到有的過程,而非改進現有事物。成功企業需具獨特性,創業應從小市場開始。每本書都可能隱藏未被大眾發現的洞見,激發獨特見解。

創新的本質
真正的創新是從0到1的過程,而不是從1到n的複製。

小而美的開始
每個新創事業都應該從非常小的市場開始。


《Google創投認證!SPRINT衝刺計畫》

作者:Jake Knapp,  John Zeratsky,  Braden Kowitz, 譯者:許瑞宋, 出版:時報文化

介紹了一種5天內從問題定義到原型測試的創新方法,分為定義問題、發展解決方案、決策、製作原型、測試5個階段。強調快速原型與測試的重要性,結構化流程提升速度與效率,適合小團隊使用。

速度與效率的藝術
在短短5天內,一個團隊可以從問題定義到原型測試完成整個創新過程。

結構化的創新過程
Google Sprint將5天的過程分為5個階段:週一定義問題,週二發展解決方案,週三決策,週四製作原型,週五測試。這種結構化的方法讓我思考如何將自己的閱讀過程更好地組織起來,從問題定義到知識應用,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循環。

快速原型與測試
Google Sprint強調快速製作原型並立即測試的重要性。這讓我想到,在閱讀過程中,我也可以嘗試將所學的知識快速應用到實際問題中,並及時獲取反饋,而不是等到讀完整本書才開始應用。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