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必然是判斷中最重要的參考依據嗎?
比方說,妻子下午背著丈夫跟一個外國人去摩鐵待了三個小時,三個小時過後丈夫剛好從摩鐵前面路過,看到正走出來的兩個人,妻子解釋說,「我只是去那邊練習英文!」那麼此事即使妻子全程有錄影,且真的是在那邊練習三小時英文,那此時「確定的一切事實」是丈夫判斷是否要選擇離婚的第一標準嗎?
就我個人而言並不是,在此之前有a)形式不正義:練習英文為什麼要去摩鐵?假使理由是需要獨立安靜的空間,則有b)基於形式不正義的隱瞞:將「去摩鐵-打炮」這一傳統映射轉換為「去摩鐵-練習英文」這一非傳統映射,也就是說,以傳統角度而言非傳統真實的表象大機率會被誤會為傳統映射的表象,在這種狀況下的不提前告知,在已知傳統的前提下則屬「刻意」隱瞞。而這種刻意隱瞞並沒有造成有意虛構所導致的「不誠實」敘述。
也就是說,事實或真相在這件案例中會被排到第三順位參考,甚至可以更後面。
那麼由此反思,非虛構的資訊在沒有任何形式上的輔助時,一定有能力將「真實」訊號轉換為符合該真實的系統代碼提供給判斷機制嗎?換句話說,在非虛構的單一系統中,訊號的發出者跟接收者之間有能力建立有效的符號轉換機制嗎?至少對於上面故事而言,在作者想要刻意隱瞞一部分資訊、假裝忘記時,在作者跟讀者之間就沒辦法建構為一個穩定的轉換系統。
可以參考:現象與本體的對立
附:關於魔術。最完整的親身體驗跟事件的真相或事物的本質完全是兩回事,這不代表說體驗跟事實背道而馳,而是說二者的可轉換是一種偶然,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本質上必然的邏輯關係。比如魔術這種行為,如果去除掉所有前提資訊,你不知道對方是魔術師,甚至不知道魔術是什麼的狀況下,你親眼所見的整個過程跟魔術師的行為之間存在絕對的誤讀(除非魔術師失敗)。如果將會講話的魔術師替換為不會講話的自然或文本,所謂的「真相」就只能靠機率更高的猜測,而對於一部分讀者而言,「猜測」這個詞可以替換為「獨斷」,另一部分讀者則可以替換為「盲目認同」。
沒有用的廢話
1
前陣子對改文章完全失去興趣,就沒寫了,反正一大堆喜歡做的事,不寫作也沒差。所以我一直不希望這種隨性寫作會賺到錢,跟賺到的錢不對等的責任會讓我感覺很不爽。
2
話說我最近發現,讀書的時候在書下面放一本教材,讀書專注度會變高。就像在課上看課外書的那種專注。所以對不起……那本數據分析的教材跟寫教材的老師……
3
下個世代的遊戲,尤其像模擬市民這類,或許終於可以找NPC自由對話挖資訊了,小時候想像過這種遊戲,但那時候根本不可能。
4
答應魚耳姐的文章還剩一周了……所以回來練習下XD
5
最近算下來每天讀書時間好像差不多有十四個小時ㄟ……訂閱文過陣子在讀哈,我現在只想打電動(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