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與全球:評沈艾娣《傳教士的詛咒:一個華北村莊的全球史(1640-2000)》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不難想見,此「記憶」又是由千絲萬縷的關係逐漸構成,因此對於「記憶」的「認同」,在跨文化傳播之間特別呈現的是當時的確有精彩的「故事」得以流傳。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梁右典

全球史與地方史的關係在近年愈來愈受到矚目,沈艾娣教授(Henrietta Harrison)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學者之一。她是現今牛津大學中國史教授,主要研究是清代以來的社會文化、華北鄉村與宗教。本書特別之處是從「鄉村」的角度,指出一種以往被忽略的關聯性,以中國山西的鄉村洞兒溝,竟與遙遠的羅馬教廷有密切互動,成為史料記載與歷史記憶的事件,這就將歷史的面貌推進至鄉村內與全球化的可能關聯,由此爬梳它們千絲萬縷的線索,並透過微觀史學與宏觀視野的交相運用,所以可以說這是一種結合村莊史與全球史的共同觀照。特別的是:作者是從村莊的角度出發,吸收學界過去從殖民史的研究角度與所得成果,所以作者看到的歷史面貌非常不同,一言以蔽之在於呈現「融化在參與的人群裏」的想法(書中科大衛推薦語),此評論亦十分道地。

通覽全書可以發現:本書是以「微觀史學」作為研究進路。首先,透過史料論證,當中的「微觀」因而獲得論述的基礎,是建立在大量史料之上。再者,彰顯史料價值,凸顯研究目的在於論述史料敘事,將許多故事串連起來,「傳教士」是其中重要環節,特別是運用「傳教士的詛咒」一詞,更是生動且引人入勝,將「傳教」與「村莊」的可能想像發揮至極處。最後,最者則是呼籲我們要以一種新的視角重視檢視「傳教史」,這也是全書論點最值得留意之處──即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不是單面向的,也不是研究中華帝國的既定模式所能概括,如此一來,就可以適度鬆綁「朝貢說」與「禁教說」的理解框架。換句話說:本書在史料運用、問題意識、觀察視角、研究目的等等方面,都有異於以往研究教會史、文化史的相關理論,並充分在田野調查、實地訪問的質性與量化研究上,能夠適度反省文化融合的進程。就此來說,過去學界對此之論述,是否已將此議題先置於一種過度想像的空間,缺乏實地考察的經驗;因此,如今需要有更多學者投入研究,重新思索在「殖民主義」的影響下,「聯繫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新方法」(趙文詞推薦語)為何,本書給我們開一個思考上的契機與操作上的範例。

進一步來看:本書要置於何種學科概念下展開討論呢?若取用單一學科而言,無疑會遭受許多困難;不妨先就書中推薦語的學者背景來看,就有歷史(葛兆光、王迪、科大衛)與社會學(趙文詞);再從相關書評而言,包括唐日安(Ryan Dunch),是加拿大學者、漢學家、同時亦是阿爾伯塔大學歷史學與古典學系教授,以及東亞研究系主任。換句話說:不論從學科劃分或是學者背景來看待這本書,都有許多進路可以切入分析;因此作者對於書首所徵引的路易.麥克尼斯(Louis MacNeice)〈雪〉的其中一段話,恰好顯示作者在研究上所面對的複雜程度──「這世界何止比我們所想更瘋狂,無可救藥地繁雜多樣」。就算如此,作者成書花費近十年時間,仍有如此感觸,具體表現在華北鄉村文化與基督教習俗的混合,引用上述麥克尼斯之語,不也是很恰當的嗎?在此,亦凸顯「跨文化傳播」的重要信息,在此逐步呈現出來,即並非「單向傳播」,而是「雙向」且帶有一定程度的「張力」,用沈艾娣的話表示即是「本土化與全球化始終處於張力之中,絕非某種不可逆轉的邁向本土化的單向過程」(中文版序,xiv)。「全球化」與「本土化」的議題論述,在如今學界裡已如雨後春筍,處處可見相關研究;但是,面對歷史材料,特別是「微觀」的「華北村莊史」,能否用現今的「全球化」框架完全概括,也是令人保持一定的懷疑,但一直找不到可供參考的範例,本書的出現恰好彌補這塊研究園地的空白之處。因此,這就不得不對這本書的價值,賦予更重要的意涵──即在於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在歷史材料中有跡可尋,並不是與「歷史」產生明顯「斷層」。所以,作者的研究亦提醒我們,要有能力回到脈絡化與生活化的理解方式。換句話說,「全球化」與「本土化」正處於一個相互辯證的過程,在此更是對比宏觀與微觀之別,相互吸收研究所長,也是對於以往全球史或地方史的重新檢視。

作者在書中的一個有趣的切入點是:如果基督宗教在中國完全不能相容,那麼為什麼會有數代的華人基督徒,不僅代代相傳,也體現「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的過程,應當如何解釋呢?因此,「文化適應」的「相容性」在此理解架構中,也遇到一定程度的困難。所以,作者在此前提假設下,透過調查洞兒溝堂區教堂,提出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不但沒有激烈衝突,而且還有許多重合實例,否則基督宗教根本無法在村莊落地生根。一舉翻轉過去的假設,讓「文化相遇」的定義變得寬鬆。然而,作者在此所說,也可能需要再面對的一個問題是:「此地區的天主教習俗和本土民間宗教之間的差距,正是在後來幾個世紀間慢慢擴大的」(序章5)。換句話說:現今的研究視角可能不夠貼近實地考察的結果,因此嘗試回到當時歷史脈絡不但是必須的,也可以發現雖然目前研究的主流是「帝國主義」的擴張,但終究不能解釋傳教事業的本質(序章7);另一方面洞兒溝區教堂也處於「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拉扯之中,即便是「帝國主義」的擴張,也無法百分百「征服」當地村民的「認同」。換句話說:當中的「身份認同」概念是在「全球」與「在地」的爭論中逐漸形成,其中涉及中國天主教徒的「記憶」問題,至今村民仍不減其「記憶」;不難想見,此「記憶」又是由千絲萬縷的關係逐漸構成,因此對於「記憶」的「認同」,在跨文化傳播之間特別呈現的是當時的確有精彩的「故事」得以流傳,讓「歷史」與「故事」重新連結起來,再從中加以描繪整體圖像,賦予書中人物鮮明靈動的形象,這也是在書中提到的內容,例如第一章「打下基業的先祖」、第三章「跑到羅馬的教士」等等所凸顯的精彩之處。

然而,歷史發生被記載下來,或是被流傳與傳播,以及何者應當被選入本書史料之中,也是饒富趣味的問題;作者對此作出最好的回答即是村民所願意提供的第一手史料,雖然大多是口傳資料,但這是在世代相傳的故事中出現的重要事件,再結合相關檔案和其他文字資料做出解釋。而且,作者也避免提及在世的人名,這是因為必須保護村民的個人隱私,除非有公開出版刊物的訊息。一定程度上,這是對於歷史研究抱持一種「史料最大化」的解釋,不是非得完全公開所有史料,而是在現有所能蒐集材料,進行詮釋且具名的情況下,發揮史料解釋的最大效力。這既考驗歷史敘述的功力,也對於何謂「歷史」重新作出定義,結合當代學科概念的斟酌運用──口傳與書面的結合、多方來源的消息考察、人證物證的相互配合、以及整體思想氛圍的背景掌握,都在本書的架構、內涵與具體人物的形象勾勒,皆可看到作者的用心之處。

書中對於「故事」的流傳頗為看重,而不是過往純粹的宣教模式一類文字所能完全概括,例如:第一章提到高一志(Alfonso Vagnone)與段袞的密切合作(頁19);第二章的王雅格(Jacobus Wang)被稱為「出名的狂人」(頁56);第三章杜約理的固執性格(頁78);第四章編纂《真理敬言世》的田豐蘭(頁105);第五章詛咒洞兒溝村的法濟尼(頁138);第六章梁泉道的一篇政府報告提及工作組對於宗教的介入(頁177);第七章回憶王廷榮記錄羅馬歷程的歌等等,所列故事不勝枚舉。作者明白告訴我們:「有一版官方認可的關於他們自己的歷史很重要,可偏偏現有的與他們所知的過去齟齬甚多」(頁200)。上述的「齟齬甚多」,至少有兩方面的意涵:其一,這是說相關故事不被官方或學界所知,必須得要深入其境,田野調查的長期蹲點,不斷與村民往返問答,全身心投入其中方能有得,本書作者就化了十年以上功夫,此為明顯證據之一。其二,敘事角度不同,導致對於部分史料,也不能採取平等看重的原則,這就引出一個大哉問值得重新思考:究竟什麼是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的相遇?過去所謂的「文化適應」的預設應當有所調整。如何調整呢?必須得從過往的「殖民」與「文化霸權」到如今逐步轉向「國際教會」氛圍的一個過程。當中的引導、協調、辯論與衝突,皆使得當中的「故事」更加充滿趣味性,以及村莊與全球交涉的種種可能。而且,後來政治力量的介入,也為宣教的開展創造不同條件,仍有待日後學者再作進一步的意義挖掘;作者一直書寫至公元2000年,已進入科技時代與網絡社會,身處中國山西的鄉村洞兒溝,在現在更面臨「全球化」的影響,但這並不是首例,而早在十七世紀中國就已出現在歷史舞台,如今僅是「輪番上演」,一個華北村莊的全球史已展現於吾人眼前。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