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如果巴黎的色彩消失了》疫情時期,失去了,然後呢?
色彩怎麼會消失呢?人們習以為常的認為看出去的世界天生就該是如此,
天空是藍色,草地是綠色,計程車是黃色,
有誰想過當這些色彩不存在了,眼中的世界變成灰階會是甚麼樣的感覺呢?
⚛️故事大綱
一個瞬間全世界失去了顏色,人們驚慌失措,亂了套,只有天生失明的夏綠蒂毫無改變,因為她本來就不是透過眼睛在感受這個世界,夏綠蒂看不見,卻是色彩學家,乍聽之下很荒唐,可是正因為她看不見,她更能以旁觀者的角色去分析色彩帶個這世界的影響。
找回色彩的方式似乎在停產的色鉛筆工廠裡與畫紙中,亞瑟、夏綠蒂與孩子幫人類把一塊又一塊的顏色補回來,被視為理所當然,其實如通空氣般重要的色彩,小說前半部看得欲罷不能,題材設定十分特別,劇情鋪陳也很順暢非常好看,可惜到了後段寫得有點推軌了,稍微有點失望,不過整體來說仍然是一本發人省思的小品小說。
⚛️巧妙安排
作者用新聞快訊的方式表達失去色彩後世界的變化:
-人們不再爭先恐後去澳洲看大堡礁、
-富比世拍賣的世界名畫失去價值、
-全球憂鬱症患者提高、
-各國將迷幻藥合法化。
現今生活中,時尚圈逐漸以黑白為上,車子與牆壁的選擇亦同,過多的色彩被視為雜亂,卻沒人想過失去色彩的食物不再吸引人,灰暗的天空與草原不再讓人想深呼吸。
⚛️回歸近期反思
最近不知為何,想起前陣子讀過的這本書,書的內容與病毒疫情無關,但相似的是失去的情感。
疫情蔓延,我們好像真的體會到了失去,失去信任、失去自由、失去生命,一周一月然後又一年,建立在離別的年歲,焦慮不安與內疚,你的心靈也受傷了嗎?
如果,當有一天疫情消失,人們慢慢走出戶外,脫下口罩與防護衣,人身自由能恢復,人與人的情感能再建立,但逝去的生命不會,
請問,這些生命教了我們什麼?
茱莉安·摩爾所演的電影《我想念我自己》片中她在演講時引述了美國女詩人的一首詩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 to be lost that their loss is no disaster.’ 失去的藝術並不難掌控, 有太多事物原本就會消失, 失去並不是災難。 -Elizabeth Bishop 《One Art 》擷取
失去是一門藝術,我想還是會想念,但那絕不是災難,寫在消失之後,我們仍在學習。也請允許釋出自己的情緒,同時接納自己生命中的哀傷與快樂,感受當下的念想,可以感傷也可以享受生活。
回到書中,夏綠蒂不是單純用眼睛在看世界,她感受天空藍的遼闊、輕嗅青草綠的芳香,淺嚐金黃色麵包的焦香。
在疫情底下的我們,也別單純只用視覺或聽覺去感受,每日飆升的數字,相互推責的言語,我們確實失去了很多,但我們還在,世界依舊再進步,這時候想起夏綠蒂,她用色彩學博士的專業告訴世界,慢慢一點一點的撿拾起這些丟失的顏色,而正處心慌焦慮的台灣疫情,我們也能用處變不驚的態度與之對抗。
希望這本書能帶給大家一些正面的力量,然後疫情在家沒事就,追劇看書吧,很多好作品呢!
目前追劇中-我是遺物整理師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