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夫婦的世界》連續劇/影集沒有告訴你的角色、年齡設定,及情緒反應!
年輕的時候,總是看著電視電影裡的故事,幻想著自己是那些被揉捏出來的角色,不論是好的、壞的、優秀的、失意的、落魄的,好像總是會有這麼「一定」的樣貌、「一定」該要怎麼樣的「成為什麼樣子」或者遇到某些事件「就應該要有」的情緒反應。我常常在心裡大叫(有時候寫在facebook):把電視關起來啦!不是每一個角色設定「一定都是那樣」!
前幾個月在看韓劇《夫婦的世界》,非常喜歡裡面池善雨這個離婚女人的設定,也很喜歡前半部的劇情推演,那種男女在婚姻和不在婚姻裡的交鋒很是精采,但常常會有很多讓我心裡冒出「登愣」的聲音,雖不一定「不合理」卻讓我聯想起生活中遇到的其他人事物會做出來的反應:「到底是電視看太多,還是本來心裡就這樣想的?」哪來什麼事都非得跟身邊的人內心糾結交戰一番!這樣不累嘛!
那是戲劇在節奏上需要表現它的衝突而帶動劇情的張力所致的結果啊!哪有每個人每天活得如戲般的高潮迭起啊!
在《夫婦的世界》池善雨根本巔覆了過往對「離婚女人」的定義,這是我相當喜歡的角色設定,但除了她以外,所有的角色設定又比較如以往那般偏於「傳統」,將「女人離婚」這件事,又框在某一個圈圈裡,前面為了突顯離婚的女人是可以活出自己的,但後面又以外在環境步步進逼,這就是劇本設定好的矛盾衝突,讓人相信「離婚」「就是會」發生這些事情!
特別是在李俊英這個父母離婚後的單親孩子設定上,我覺得非常有趣的是:「為什麼單親的孩子都非得要被設定成憤世嫉俗呢?」或者是「單親的孩子就一定會鬱鬱寡歡」呢?好像戲劇的張力、衝突都得在這裡被大力引爆不可,最好再來個校園暴力、排擠……非得塑造出那種可憐樣不可。(沒有啦!小孩其實沒有那麼複雜,你給他吃好睡好,該照顧他的時候照顧他,他求助的時候你幫助他,不要讓他擔心爸媽吵架,不要一直煩他要跟誰,就跟雙親小孩沒有兩樣的。大人的事大人解決啊!)
《三十而已》的年齡設定更讓我冒出一大堆問號!編劇在這個年紀的設定上整整少了十歲。不是說這三個演員不像三十歲,而是劇裡裡設定「三十歲」的樣貌,大概只有鐘曉芹的性格貼近還沒三十的樣子。
像顧佳倒推回去是二十五歲左右生孩子,那至少大學畢業沒多久就結婚了吧!沒有富爸爸也沒有富先生,再從接下茶廠後的劇情回推回去,許幻山說:「妳讓我想起七八年前開煙花公司的衝勁。」也就是快滿三十歲的顧佳在二十二、三歲左右就幫跟許幻山一起搞公司了。也不是「特不合邏輯」就是有一種感覺「欺騙大眾」之嫌,以顧佳和頂樓王太太的處世應對,年紀少說也要各加十歲。
看《三十而已》的時候,讓我深感那戲裡怎麼可以理所當然地好像就把三十歲的煩惱和四十歲稍微豁達的心態揉捏在一起?所有的心境轉換都得要透過每一段的人生去體驗,長出二十歲的勇敢,織出三十歲的煩惱,建立四十歲的堅柔,生出五十歲的通達,最後才能變成一點點智慧……要幾個三十歲的角色去舖排那樣的人生,的確是被編劇想像勾勒出來的故事。
而同時發生在這兩部戲的同樣的場景,是為了主角慶生的橋段,這實在是讓我大開了眼界:究竟有多少人生日可以如此舖張,還能有那麼多好朋友可以花錢請來像是辦一場婚禮?還要肉麻兮兮地上台致意,好像幹了什麼豐功偉業的事!(假的啦!誰說每個人都喜歡過生日?需要過生日?)
我要說的不是「這些都不可能發生」,而是不要太輕易地在看戲的時候把故事情節相對地注入自己的腦袋和人生裡。比如說那些光鮮亮麗,那些勾心鬥角的敵我攻防,那些標籤化的樣貌:離婚的女人/男人、單親的孩子、三十歲應該要……全然都是寫戲的人寫的,不需要太認真將戲裡、故事中的角色投射到自己的人生。
三十歲庸庸碌碌的很正常,四十歲一事無成也不會死;離婚好離也不是壞事(壞的就是離得很不乾脆、離得很脫泥帶水,一堆爛事)父母單親也不會怎麼樣,早一點學會照顧自己、陪伴自己而已(長大都要學的事就是了。)
到底是人生如戲還是戲如人生呢?多數人的人生真的都很無聊啦!但就是因為無聊所以得要自己找樂子,那麼,看戲就是一種樂子,像我這樣特書一篇也是太認真的下場而已XDDDD。我只是看到《三十而已》的中段有感而發。但我特喜歡《夫婦的世界》前半段,池善雨那一角寫得真是好,改天再寫。
圖片來源:《三十而已》豆瓣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