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排毒:5個方法,停止我被自己耽誤的人生

dingsvibes
·
·
IPFS
同步發佈於:https://dingsvibes.com/social-media-detox-5-ways/

前言:為什麼我要進行社群排毒?

半年前的某天,我心血來潮去好好查看手機的螢幕使用時間紀錄,才驚覺社群媒體佔據了極大的比例,每天將近6小時,我都在看IG、噗浪、推特(現為X)。但除了偶爾保存的待買清單、科普資訊、懶人食譜,或讓我特別有感的內容,我幾乎不記得自己看了什麼,為什麼會花到6小時?在一般的工作日時,我的上班時間是每天約7個小時,但我花在社群的時間簡直快要與工作時間旗鼓相當。在假日的時候,還有機會滑到9個小時以上,幾乎是有一半醒著的時間,都在關心社群上的內容。

當我意識到自己也算是沉迷社群的瞬間,其實會覺得有點不敢相信、難以接受。

不過,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批判社群媒體,或者視社群媒體為萬惡之源XD,而是分享我如何重新掌控社群使用方式,從雜亂中理出自己的秩序。

滑手機的動作早已成為日常的一部分,那些在螢幕前無意識滑動的片段,累積起來竟然構成了我被自己耽誤的人生,回想那些被滑掉的時間,我能記得什麼呢?大部分都是在沒有真的特別想看什麼的前提之下,依賴演算法的更新不斷去獲取各種新鮮有趣的內容,以結果來看,花時間所滑出來的其實只是一些沒有帶來實際價值的消耗感而已,當我開始仔細回想、留意,才發現這樣的結果反而讓我覺得自己的生活更空洞。

為什麼說被自己耽誤?

長期沉迷於社群媒體,我發現這種使用方式已經嚴重影響了我的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我曾經沉浸在一些讓人感到身材焦慮的內容裡,到最後甚至會經常搜尋一些分享過瘦身材的照片、與厭食症相關的貼文來看,無止境地比較自己的身體,因為大量有毒的內容,讓我逐漸累積了各種病態的思考方式,卻又錯誤地忽略掉疾病背後真正的痛苦,只會一再嫌棄自己不夠努力、不夠有意志力,沒辦法像某些人一樣極端控制自己。這些錯誤的影響讓我後來真的罹患了飲食失調,與食物之間的關係變得極其不健康。

除此之外,我在低潮時還會不斷尋找與自己經歷相似的負面內容,看似是在試圖找到共鳴,但實際上只導致自己因此更難擺脫憂鬱的思考模式,沉浸在自我否定的舒適圈裡,與同樣在這個圈子的人互舔傷口、自我懲罰,讓自己可以找出各種藉口「多休息一下」,重複感受自己痛苦、不斷自我批評,進行這種錯誤的努力導致自己每天的精神都搖搖欲墜,而無法將精力好好花在嘗試改變與成長。

而在一堆沒有分類整理過的追蹤帳號中,偶爾看到現實認識的人快樂、有成就的樣子時,又會讓我感到焦慮與自我否定,陷入更多的自我懷疑,即使那個人根本與我不熟,我卻沒辦法好好意識到對方的生活與我無關這件事情,浪費了許多不必要的注意力在他人的日常裡。

社群媒體讓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尤其是那些無意識滑動的時刻,讓我錯過了許多可以專注於自我成長的機會。我曾經在隨機推薦的內容中迷失,無法分辨哪些是對我有益的,哪些只是浪費時間的干擾。我被動接受演算法推送的一切,追求或模仿他人的表面內容,而不是主動選擇值得投入的事物,思考每個人背後的努力,好好去意識到社群大多只是每個人片面的呈現,結果讓我總是感到內心雜亂沒有方向、情緒與生活都被拉向負面循環。

找出可以長期執行的方法

我開始擔心繼續被社群牽著走只會讓自己的狀態越來越糟,而改變並不意味著完全切斷聯繫,而是要學會主動選擇,把注意力放在真正值得關注的事物上。於是,我試著調整自己使用社群的方式,慢慢摸索出一些方法,讓社群不再是一個讓我迷失的地方,而是能適度融入生活、帶給我正面影響的工具。以下是我在這段過程中嘗試過,最終找出來可以長期執行的方法,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或許能為你提供一些參考方向。

1. 整理帳號:透過分類,重新安排你的注意力

很多改變的第一步都是從整理現狀開始,我整理了目前追蹤的帳號,將朋友的帳號和其他類型的帳號進行篩選分類,建立了幾個不同的帳號來分開追蹤。朋友的部分,留下的都是那些我真的很關心、會想知道他們生活近況、我人生中相對重要的人,這個帳號我稱為「主要帳」。至於其他類型的帳號,首先是自我成長、語言、興趣相關或資訊性之類,對我來說比較不會引發情緒波動的內容,我統一放在一個稱為「安全帳」的帳號裡,而屬於比較不熟悉的人、相對不重要的人、偶像藝人、八卦話題、日常、搞笑、美妝、穿搭分享、選物推薦……等等,這些比較容易引發情緒波動或者容易讓我分心、不小心有購物慾的類型,則放入另一個帳號,我將這個帳號稱為「謹慎帳」。

每個人會被觸動的點都不同,容易引發情緒波動、分心,或者促使衝動購物的內容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分類。比較簡單的檢視方式是留意自己在看完某些內容後的行為和感受:是變得焦慮不安?開始不自覺與他人做比較?忍不住做了一堆規劃之外的事情結果卻忽略了重要的正事?還是突然想買一堆東西?例如,當你發現某位創作者的日常分享,總讓你忍不住購買一些並非真正需要的物品時,那麼,也許這位創作者的日常內容就不適合留在你的「安全帳」裡。但你仍然可以從對方的其他創作平台,主動去關注那些對你更有意義的作品——那些才是你原本真正想看的內容。我們很容易忘記,許多在社群上看到的事情,其實對我們的真實生活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就像那些曾讓你沉迷其中的網紅名人八卦,回想一下,過去某些熱鬧的事件,如果你沒有去關注,真的會讓你的生活有什麼實際的損失嗎?它們會改變你的價值觀或真正影響你的思考嗎?其實,大多數的內容只是暫時佔據了你的注意力,

特別是八卦型內容和零碎的討論,它們通常帶著情緒化和片面性,人們更傾向於在符合自己既有價值觀的前提下,將這些資訊當成一齣好戲來看。這種資訊的特性,較難產生深刻或多樣化的啟發,反而容易強化我們原有的認知。你會在一堆混亂的文字中不斷尋找符合自己認知的內容,從中找到自我認同,卻在無意間進一步加強了對這類內容的依賴,反而造成「果然需要知道這些事」的錯覺,浪費了更多時間和心力。

更重要的是,社群媒體的設計是為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它透過不斷提供短暫而刺激的內容,觸發大腦中的獎勵系統,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一種與快樂和滿足感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當我們看到一個新的有趣貼文、獲得按讚或有新的通知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讓我們感覺短暫的愉悅與興奮。這種感覺會驅使我們想要不斷重複這個行為,因為大腦已經將「滑手機、看新內容」與「獎勵」聯繫在一起。然而,這樣的刺激往往是淺層的,無法真正滿足我們的長期需求,反而容易讓人產生疲憊和空虛感,當我們不斷依賴社群提供的快感,會讓真正需要時間累積的專注與成就感越來越難以體會。隨著刺激的頻率增加,我們的多巴胺受體會逐漸適應,對相同類型的刺激會需要更多的量,才能感受到同樣的滿足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地一直滑動,想試圖看到更多吸引人的內容。最終這樣的行為只會讓我們陷入無止境的獎勵循環,感覺上似乎是在放鬆或娛樂,但實際上卻耗費了大量時間與注意力。

理解這個機制後,我們就能意識到,社群媒體讓我們上癮的原因並不在於它本身的內容,而是這些內容如何觸發了我們大腦的生理反應。因此,避開這些陷阱的關鍵在於主動選擇——避免過度依賴這種短暫的刺激,只讓那些對你有價值的內容留在視野中,並為自己的注意力設定界限,而不是讓社群決定你的情緒和行為。分類與篩選的過程或許需要一些時間,但當你逐漸習慣這樣的整理後,會發現自己的情緒穩定度明顯提高,注意力也能更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這是取回生活主導權的重要一步,也是讓社群不再干擾你的方法之一。

突然要把好幾年以來累積了近千個的追蹤帳號分門別類確實很麻煩,我花了兩三天才處理好,但感想就是長痛真的不如短痛。透過這次整理讓我發現在近千個追蹤裡面,有將近三、四百個都已經是沒必要再繼續追蹤的帳戶,不但更加了解自己在喜好方面的改變,也能知道自己心中真正會想留意的是哪些人。這樣一來,當我想純粹關注朋友時,只需要打開「主要帳」,就不會被其他五花八門的內容干擾。當我覺得自己已經很疲累又想看點新資訊時,就打開「安全帳」,而在我確認自己有多餘的時間與相對良好的心理狀態時,就可以去看看「謹慎帳」。

通常狀況下,這樣分完「主要帳」應該都會是追蹤內容最少的。但為什麼我會認為只有親友的帳號反而才是主要帳號?在社群中,真實的連結也會有助於維持關係,如果做出了這樣的篩選,你就會發現你真正有餘力去好好關心的人其實不多。比起在充滿新貼文的主頁一一滑過走馬看花,你會變得更有餘裕好好去看這些對你真正重要的人在過什麼樣的生活、他們有什麼想法,甚至也可以開始嘗試不是只點讚,而是從這些貼文中找到共同話題聊一下。這些人畢竟才是真正與自己本身有所連結、經常往來的對象,但我們時常忽略了要把注意力留一些在身邊的人身上這件事情。

而「安全帳」的意義在於維持自己探索欲跟好奇心,但盡量不會被影響太多的情緒,只要不符合這個狀況卻又還是想看的內容,都會被我丟去「謹慎帳」之中。會做出這樣的分類是因為我發現自己在追蹤某些帳號時,很容易不自覺地與那些經營帳號的人比較,或者被特定的內容影響到心情、轉移太多注意力。除了接受比較心態跟羨慕、嫉妒的心情其實是人都難免之外,我想也要試著在能自己掌握的範圍內,主動在狀態不好時迴避這類型的內容,免得老是不小心看到某篇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或者不小心被某些內容打亂自己的步調。

我曾經因為單純的八卦心態,耗費大量時間在翻找一些完全無意義的內容。比如,翻某位歌手的舊貼文,不是為了瞭解他唱功如何進步,而只是想看看他瘦下來的過程;或者去挖某個網紅的發過的內容,想知道他和哪些人合作過、怎麼成為朋友、家裡的裝飾是什麼風格、日常的穿搭又是怎麼樣。但後來我慢慢意識到,這些瑣碎的資訊,不管知道與否,對我的生活幾乎沒有任何實際影響,也無法從中獲得真正的成長或學到新知識。相反地,它們更容易引發比較心態,或者讓我分心於追求一些原本並不在意的東西。例如想要擁有和喜歡的創作者一樣的身外之物,或者因合作優惠而衝動購買了其實並不需要的東西。

等到冷靜下來仔細回想,就會發現許多時間跟金錢就這樣在翻舊文、連連看、限時限量優惠之中被浪費掉了,就像漫無目的在熱鬧的大市場中繞了一圈,手忙腳亂的被推銷買了一堆東西,走出來時又累又混亂,雖然手上大包小包,內心卻感到格外空虛。所以,試著覺察自己滑社群時的情緒狀態,將各種會引發情緒或者單純滿足八卦欲、看過也不會記得、無法感到真正充實、沒有學到新知識的內容丟到「謹慎帳」裡面,這樣一來,就能更有意識地掌握自己要接觸哪些內容。就算大市場裡面再怎麼混亂,只要自己主動選擇要去哪種類型的攤位,清楚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只接受哪些項目的推薦,這樣的話,不管處於多麼資訊爆炸的環境,內心也能好好維持清晰又平穩的狀態。

2. 演算法調整:告訴平台你的喜好

目前許多社群平台的主頁都會充滿隨機推薦的內容,這些推薦看似貼心,但其實很容易讓資訊量超過負荷,也讓人陷入不必要的分心。有時,一些意料之外的內容還會突然引發情緒波動,讓人措手不及。為了減少這些影響,我會試著對這些推薦內容進行一些手動的回饋:對於有興趣的內容會點喜歡或分享給我認為同樣有興趣的朋友,沒有興趣的則立即隱藏或選擇「不感興趣」。

通常在使用社群時,我們很常會點下喜歡,卻很少特別去點不感興趣,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和社群平台的設計有關。大部分的社群都故意設計成點喜歡很容易,要表達自己不喜歡或不感興趣,卻需要多點幾層選項才能做到。這種刻意的設計,讓多數使用者選擇直接滑過不喜歡的內容,簡單省事。

這樣的設計也巧妙迎合了人性。我們大多數人在心理上更傾向於表達正向情緒,因為這樣的行為簡單、比較沒有壓力,甚至會讓自己感覺更好;相對地,選擇「不感興趣」或「不喜歡」時,則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甚至可能會有「這樣做是不是太挑剔?」的內心掙扎。平台正是利用了這種傾向,讓正向表達變得更為主流,進一步增強了平台的正面形象。除此之外,從商業角度來看,讓正向互動變得容易,讓負面表達變得繁瑣,可以減少用戶流失,增強創作者的參與感與積極性,進而讓平台持續輸出更多的內容。

但我們應該要主動去意識到,對我們個人而言,這樣的設計卻容易引導我們在面對不感興趣的內容時選擇直接滑掉,而非手動隱藏或回饋,最終可能讓演算法無法準確理解我們的喜好,導致隨機的推薦內容占據主頁,老是出現那些與我們期待不符的內容。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機制讓我們容易陷入無意識的行為模式。看到兩三篇喜歡的內容了,下一篇卻是不喜歡的,為了要趕快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手就會不自覺地一直滑下去,讓我們持續在滿足與不滿足之間反覆切換,所有動作逐漸變得機械化,而這種狡猾的設計正是為了延長我們的使用時間、吸引更多注意力。長期下來,我們的時間與心理能量被消耗殆盡,卻很難從中獲得真正的滿足或成長。

社群媒體透過觸發我們大腦中的獎勵系統,釋放與快樂和滿足感有關的多巴胺,讓我們感受到短暫的愉悅。每一次滑動、每一次獲得新的通知,都是一個小小的「獎勵」,這種快感驅使我們反覆進行滑動、點擊的行為。然而,這些刺激本質上是淺層且短暫的,無法真正滿足我們深層次的需求。相反,它們更像是一個「誘餌」,讓我們對這些即時的小獎勵形成依賴,進而陷入一個無止境的迴圈:我們越追求這些小刺激,就越容易感到空虛和疲憊,因為這些行為無法提供真正的滿足感或意義。

簡單來說,多巴胺機制的核心在於「追求」而非「真正滿足」。社群媒體深諳這一點,因此它的設計並不是為了讓你滿足,而是為了讓你停留。當我們一次次滑動、點擊,期待下一則內容能夠帶來短暫的愉悅時,我們已經被牽引進了無止境的「得到獎勵—觸發期待—持續目前行為」循環中,注意力和時間就這樣被消耗殆盡。

但換個角度來看,社群媒體的設計雖然有誘導性,本質上依然是一種工具。工具的功能如何被發揮,最終取決於我們的使用方式。與其糾結於「這樣做會不會太挑剔」或者「需要多點幾層選項」,我們應該以更輕鬆的心態來看待這些操作。點選「不感興趣」並不是在否定某個內容或創作者的價值,而僅僅是在為自己做出偏好的篩選。那些你不感興趣或不喜歡的內容,依然會有它的受眾;而你回饋得越真實,演算法對你的理解就越精準,未來呈現給你的內容也會越貼近你的需求。

更進一步說,當每個人都能主動篩選出真正符合自己喜好、真正有價值的內容時,整個社群媒體環境也會因此變得更健康。你的篩選,不僅能讓你節省時間、保護心力,也能幫助平台提升它對用戶的服務品質,減少無謂的資訊干擾與資源浪費。因此,與其無意識地接受平台提供的內容,我們不如主動選擇只讓那些對自己真正有價值的資訊停留在視野中。這不僅是掌控自己注意力的方式,更是與演算法「合作」的過程,最終讓工具為我們所用,而非反過來被工具牽著走。

當然在每個不同用途的帳號中,要去做出相對應的篩選。例如在「主要帳」中,我只會對食譜、可愛動物、人生建議類型的貼文點下喜歡,並分享給我身邊一群同樣喜歡這類型貼文的朋友,其餘類型的內容如果是可以放去「安全帳」跟「謹慎帳」裡的,就把連結傳送到其他帳號的聊天室裡面記錄,等下次打開了相應類型的帳號時再去開來看,然後也會記得再補點個不感興趣;而在「安全帳」跟「謹慎帳」中,也同樣會針對符合這兩個帳號分類定義的內容做相對應的回應,每次這麼做的時間可能需要多花幾秒,但長期下來,能逐漸優化出符合自己使用習慣與喜好的演算法,讓推送內容更符合自己的需求,減少被演算法控制的情況。

3. 養成篩選動作:只看真正重要的,其他先等等

即使我們花了許多心力調整分類、優化演算法,讓社群頁面上盡量呈現符合價值與深度的內容,但社群中的動態更新不僅僅來自於我們訂閱的創作者,朋友們分享的文章或影片也會不知不覺吸走注意力。面對這些額外湧入的資訊,我們往往很容易感到矛盾:既希望自己能專注於當下真正重要的事,又擔心錯過某些看似有趣或有價值的內容。

這種害怕錯過什麼的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FOMO)心態其實非常常見。當我們滑手機時,大腦會不斷搜尋潛在有趣或有用的資訊,哪怕只是朋友轉發的一篇文章、一段影片,甚至一個好笑的迷因,我們也會不由自主害怕略過它之後可能會失去一些重要的連結、啟發或話題。這種焦慮感並非全然來自內容本身,而是社群媒體設計的結果——我們越是在意錯過什麼,大腦就越會進入一種過度警戒的狀態,逼迫自己滑到底、翻到底,試圖抓住一切可能的「價值」。

因此,在觀看朋友的動態時,我會刻意將重心放在與朋友本身有關的內容,例如他們的日常分享或個人經歷,而對於他們轉發的文章或影片,除非能讓我強烈產生「不看會後悔很久」的感覺,或是與我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直接相關,否則我會選擇略過。而對於那些讓我覺得「好像還不錯,但現在沒時間仔細看」的內容,我會先轉傳到只有自己的聊天室或手機的備忘清單,先告訴自己等之後有空我就會去看。

這種篩選的過程看似繁瑣,卻能有效地降低資訊的負擔。有趣的是,透過這樣的篩選過程,我發現自己其實很少會真的回頭去檢視那些被「暫存」的內容。當我對大腦說「等有空再來好好看」之後,那些原本覺得重要的資訊往往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失去吸引力。這說明了很多當下的衝動其實並不是來自真正的興趣,也根本不符合我的長期需求,而只是被焦慮的 FOMO 心態驅動。透過暫存或延後的方式,我們可以用緩衝期來檢驗內容的真實價值,避免浪費時間在那些經不起時間考驗的事物上。

此外,這種篩選方式不只是幫助自己管理注意力,也是一種「尊重自己的時間」的表現。我們的注意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若將它們過度分散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最終無法專注於真正有價值的內容。當我們學會對無法立即處理的資訊說「等等」,並透過緩衝來篩選出真正重要的內容時,不僅能減少當下的資訊焦慮,也能避免被捲入無意義的資訊浪潮之中。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篩選並不需要懷有內疚感。對朋友分享的內容選擇性略過,並不是在否定他們的興趣或價值,而是一種基於自身需求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我們不可能也不需要去滿足所有人的期待,真正重要的是用這些篩選工具,去建立一個對自己更友善、更有效率的內容環境。

最終,養成篩選的習慣不僅能讓我們更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也能逐漸擺脫「怕錯過」的心理壓力。當每一次的點擊和觀看都變成有意識的選擇時,也不再是消耗精神被動地接受資訊,而是變成一種有方向、有節奏的自我主導行為。我們能因此將注意力聚焦在那些真正值得投入時間與情感的事物上,讓社群媒體從一個可能令人感到空虛的精神時光屋,轉化為真正助益於個人成長與啟發的工具。

當然,如果你滑完社群之後,並沒有感到疲累、空虛,或者懊悔自己浪費了時間,這或許代表你與社群的關係是非常健康的——你可能已經無意間培養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使用方式,能自然地過濾掉那些多餘的內容,而只保留真正有價值的資訊。但如果你和過去的我一樣,經常在滑手機後感到焦慮、空虛,甚至陷入無止境的比較或自我批評、負面思考,那麼或許這正是檢視自身使用模式的時候。我曾有過無數次的經歷——滑著社群看它不斷推送新的內容,卻只感到越來越疲憊,越來越迷茫。一整個晚上過去,腦袋裡滿是別人的生活、成就與分享,但靜下來時卻找不到一絲愉快或滿足感。雖然社群有時也會讓我也會發現一些想嘗試、想學習的東西,但事實上,我卻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滑社群上面,最後什麼也沒去做。時間被這樣蒸發完後,留下的沉積物只有懊悔與疑問:「為什麼我要浪費這麼多時間在上面?」更糟糕的是,這些內容大多無法給我帶來長期的啟發或幫助,甚至在數小時後,我會連看過什麼都不記得。

如果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可以開始試著問問自己:這樣的消耗是否真的是我想要的?或許,你需要重新審視自己與社群的互動方式,甚至嘗試做出一些改變。主動選擇哪些內容能進入你的視野,學會為自己的注意力與精力負責,這不僅是對自己內在世界的尊重,也是拿回使用社群媒體主導權的關鍵一步。

透過理性的篩選和暫存機制。雖然FOMO的心態或許無法完全消除,但透過理性的篩選與暫存機制,我們可以幫助自己緩解「怕錯過」的焦慮,在這些誘因設計之中為自己找到相對健康的使用方式,讓每次觀看與點擊成為帶有意義、有價值的行為,當你能主動設立界限,選擇哪些內容值得消耗注意力、哪些應該暫且放下時,社群媒體就不再容易操控到我們的情緒與滿足感,而成為一個更能契合自我需求的平台。最終,你會發現,社群媒體帶來的不只是資訊的累積,而是一種能支持自我成長與啟發的力量。

4. 設定使用時間與情境綁定:從小幅減少開始

基於以上幾點的調整,假設我們已經對社群內容進行了篩選,確保頁面上多半呈現的是符合自己興趣且有價值的內容,但這可能會引發另一個問題——啊全都是有用又好看的內容,反而也會讓人一直想滑下去怎麼辦?如果再加上生活中偶爾的壓力或焦慮,滑這些內容甚至可能成為我們逃避現實、取得安心感的一種方式。這樣的結果,可能也一樣會讓我們不知不覺沉迷下去,直到回過神來才驚覺,自己又耗費了大量的寶貴時間,卻沒完成眼前真正重要的事情。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接下來,控制使用時間成了非常必要的一步。手機內建的「螢幕使用時間」功能是一個很好的工具,讓我們可以具體掌握自己每天花在不同APP上的時間。以這些數據當作參考,我開始為自己設定逐步縮短的目標。假設我目前每天花在社群APP上的時間是5小時,那麼第一步就先將目標調整為4.5小時,等適應後再逐漸縮短至4小時或更少。這種從小範圍逐步縮減的方式,不僅相較於大幅削減更容易執行,也更能減少因限制過多而帶來的反彈心理。

只有設定使用時間的限制可能還不夠,因為時間的概念有時過於抽象,反而難以真正落實。因此除了設定使用時間外,我認為還可以為滑社群媒體設置明確的「情境綁定」,例如我會規定自己只有在「專心吃完飯後」才能滑。這樣一來,滑手機就從一個無意識的習慣,變成了一種「有條件的行為」,藉由反過來和某些本來就有的習慣綁在一起才能做,去改掉無時無刻都會拿起手機看社群的習慣。比起單純設定時間限制,這種「情境綁定」的方式更容易執行,因為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節奏。更有趣的是,當滑社群被設定為一種完成特定行為後的「獎勵」,我對於完成前置行為的動力也會增加。以專心吃飯為例,當我告訴自己「只要好好吃完這頓飯,接下來就可以安心滑手機」時,我反而更能專注於當下的飲食過程,而不是邊吃邊分心。這不僅讓用餐變得更加有儀式感,也讓滑手機變得更加有節制,因為它已經成為生活中一個明確的階段,而不是隨時隨地的分心行為。當滑手機的行為被框定在明確的情境裡,我們更能以健康的方式與社群媒體共處,避免它干擾到其他重要的日常活動。

設定時間限制與綁定使用情境的好處,不僅僅是幫助我們節省時間,更是引導我們重新審視「哪些內容值得被花時間關注」。當時間有限時,我發現自己會自然而然地篩選出真正重要的資訊,而不是漫無目的地滑動頁面。這樣的練習其實也幫助我學會更多層面的自律。當我們習慣為自己的行為設定界限並努力遵守時,這份能力也能延伸到其他生活領域。從更健康的生活作息到更有計劃的學習安排,這些改變雖然看似微小,但累積下來,卻能帶來非常深遠的影響。

最終,為社群使用時間設限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更是一種態度——它代表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我們不是要完全遠離社群,而是學會以一種健康、理性且有節制的方式與之共存。當我們從被動消耗的狀態中抽離出來,不再被無止境的內容淹沒,而是主動選擇自己想關注的內容與使用時間時,生活也會變得更加充實與平衡。

5. 改變習慣:珍惜完整時間

意識到時間的價值,遠比單純限制社群媒體使用來得更關鍵。當我們將時間視為一種資源,會發現真正影響生活品質的,並不是「每天滑了多少小時手機」,而是「這些時間是否被完整地運用」。單純透過螢幕使用時間的統計來縮短社群媒體使用,確實能減少被動滑手機的習慣,但如果沒有意識到「時間的完整性」,即使每天減少使用社群的時數,也未必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專注模式。

所以除了設定使用時間,我開始有意識地區分「零碎時間」與「完整時間」,並改變自己的使用習慣。零碎時間指的是那些容易被打斷、不足以投入深度思考的時段,比如等電梯、等朋友、等車、等餐點上桌,甚至是煮東西時等著東西被煮熟的小空檔。這些時間通常不超過十分鐘,需要繼續的時候就得繼續眼前的事情,因此這類零碎時間我刻意用來滑社群,將其當作一種短暫的資訊輸入,這樣既能滿足自己對社群的需求,又能避免長時間沉迷。

相反的,「完整時間」指的是一天當中不容易被打斷的時段,比如晚上下班後的兩小時、週末早晨不太會被打擾的時間,或者刻意排除干擾的一整個下午。這些時間,我選擇保留給閱讀電子書、觀看線上課程、寫作,或是投入某項專注的活動。我開始發現,如果這些時間被社群媒體切割得支離破碎,就算一天有三四個小時的空閒,也很難完成任何需要長時間專注的事情。但當我有意識地保護這些完整時間,讓它們不被滑手機的行為打斷時,在短短幾週內就發現了明顯的改變。

以前,我總覺得一天的時間不夠用,覺得自己明明已經很努力在利用時間了,但為什麼總是無法完成想做的事?但當我開始改變使用習慣,才意識到真正的問題不是時間不夠,而是「完整的時間不夠」。即使每天減少一小時的社群媒體使用,如果這些時間是零碎的,依然難以產生深度價值。但當我開始珍惜完整的時間,把它們真正投入在長時間的專注上時,改變就開始發生了。

例如,以前我可能需要一兩個月才能讀完一本書,因為每次翻開書不到十分鐘就會忍不住去滑手機,注意力時常被打斷。但當我有意識地把完整的時間留給閱讀時,一週內就能讀完一本書。同樣地,以前購買的線上課程往往因為「沒時間看」而進度緩慢,但當我開始利用固定的完整時間之後,在兩個月內就把買來被我上了一年多都還沒上完的課程上完了,學習效率直接大幅提升。從前一直滑社群的我,可能需要花兩三個月、半年才做得完的事情,實際上只需要一兩個月就能做到了。這才讓我真正體會到,「時間的完整性」與「專注力」之間的關聯有多大。

這種轉變帶來的不只是時間利用的提升,還讓我重新找回了一種「專注的能力」。現代社群媒體的設計,讓我們習慣於短時間內接收大量零碎的資訊,而這種模式不知不覺侵蝕了我們長時間專注的耐心。我發現,當自己習慣於隨時隨地滑手機,連看一篇長文都覺得困難、靜下心來思考一個問題都感到煩躁,這其實是一種專注力被切割的狀態。而當我開始刻意保留完整時間,並在這些時段遠離社群媒體時,竟然發現自己的耐心也逐漸回來了。我能夠長時間閱讀,不再感到焦躁;能夠專注聆聽一門課程,不再三心二意;甚至能夠更深入地思考,而不是只停留在快速的資訊瀏覽上。這種專注力的回歸,帶來的影響比單純減少滑手機的時間更深遠,因為它讓我重新掌控了自己的思維節奏,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社群媒體推送的資訊。

更讓我覺得有趣的是,以這樣的狀態過了一兩個月之後,就算滑社群的時間大幅減少,也並沒有讓我一直覺得自己錯過了什麼,反而讓我能夠更有餘裕地思考,分享更深入的內容。我不再只是單純地瀏覽別人的動態,而是能夠帶著自己的體驗與想法去使用社群。這讓社群媒體從單純的娛樂工具,轉變為一種輸出的管道——我不再只是被動的消耗,而是能夠產出自己的見解,甚至因為擁有更多完整的時間,讓我的分享內容更加深刻、有價值。

這種轉變讓我體悟到,時間管理的真正目標,並不是強迫自己遠離社群,而是讓自己與社群之間建立更健康的關係。當我們學會如何在生活中劃分完整的時間,學會如何在社群媒體與專注時間之間取得平衡,就能夠真正從被動消耗的狀態抽離,轉而成為一個主動選擇時間使用方式的人。這不只是改變習慣,更是一種對自我生活的掌控方式——當我們開始珍惜完整時間,開始重新找回專注的能力,生活會變得更加充實與有價值,社群滑少一點也不會讓人有任何不滿足,相反的能在社群上分享的情變更多了,是越來越好的循環。

改變後對我的影響

經過這些調整,我逐漸找回了與社群媒體的平衡。過去的我曾經陷入過度依賴社群的狀態,時常被動吸收大量資訊,甚至受到負面內容的影響,讓自己的情緒無形中被牽動。但當我開始有意識地使用社群,將零碎時間留給滑手機,而把完整時間保留給閱讀、學習和深度思考時,才發現社群的影響力其實取決於自己的使用方式。

我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而是開始篩選與主動吸收真正有價值的內容。透過社群,讓我發現自己並不孤單,找到了一些與我有相同經歷的人,這種共鳴讓我感受到理解與支持的力量;我也因為主動與朋友聊起他分享的內容,而與某些人建立了更深厚的友情,這讓我意識到社群並不全然是負面的,它仍然能夠促成真實的情感連結。更重要的是,我從許多人分享的經驗中學習,這些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的視角,幫助我逐漸反思並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

現在的我,不再將社群視為一種逃避現實的地方,而是把它當成一個能夠交流、啟發自己的工具。當我開始有意識地選擇內容,而不是讓內容選擇我時,生活變得更有掌控感,也更清楚自己真正想關注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最大的改變就是,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到更多事情了!我不再覺得曾經想做的、想嘗試的一切都那麼遙遠,也發現時間雖然還是不夠用,但我用得地方比以前好多了,現在的我在各方面都能開始累積了一些小小的成果,每一天都更加的滿足,那個滑著手機空虛度日,感覺疲憊又厭倦一切的自己,就算偶爾還是會出現,也會因為有好好實行這些已經被改良的習慣,很快就能振作起來,好好打起精神,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容易被社群軟體困住。

結語

社群媒體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在於我們如何使用它。透過整理帳號、主動調整演算法、養成篩選習慣、設定使用時間,以及改變使用方式,我找回了更多的主動權,發現了很多以前從沒察覺過的、做到了很多以前不認為自己能做到、體驗了很多以前沒有時間去嘗試的。

因為上面的內容真的好長啊XD,為了方便大家快速得到重點,以下是我統整上方內容整理出的具體做法:

1. 整理帳號,讓社群內容符合自己的需求

  • 分類帳號,清理追蹤內容:依需求建立不同用途的帳號,例如「主要帳」關注重要朋友的生活,「安全帳」存放不易引發情緒波動的內容,「謹慎帳」則放置可能影響情緒或誘發購物衝動的帳號。

  • 留意情緒反應,篩選內容:觀察自己在觀看特定內容後是否產生焦慮、比較心態或影響日常專注力,將這類帳號移至「謹慎帳」或考慮取消追蹤。

  • 將社群軟體當作維繫真實關係的平台:好好去看「主要帳」這些對你真正重要的人在過什麼樣的生活、他們有什麼想法,甚至也可以開始嘗試不是只點讚,而是從這些貼文中找些話題聊一下,創造更多交流的機會。

2. 調整演算法,減少不必要的資訊轟炸

  • 主動回饋,影響演算法:點選「喜歡」或「分享」來強化感興趣的內容,對不感興趣的內容則手動選擇「不感興趣」,避免演算法持續推送無用資訊。與其被動接受推薦,不如透過長期回饋機制,逐步優化推送內容,使社群媒體真正成為生活的工具,而非讓自己被工具牽著走。

  • 分帳號管理推送內容:在每個不同用途的帳號中僅與該帳號有關類型的內容互動,其他內容則先私訊到其他帳號的聊天室放著,待之後打開相應帳號時再查看,確保演算法能符合每個帳號的類型需求。

3. 養成篩選習慣,減少無謂的精神消耗

  • 覺察 FOMO 心態:我們常害怕錯過有價值的資訊,導致無意識地滑動社群,但這種焦慮多來自機制設計,而非內容本身。每次滑手機前,先確認自己是否有明確的目標,而不是無意識地瀏覽。

  • 優先關注真正重要的資訊:例如今天打開的是「主要帳」,那就先將重點放在朋友的日常分享,而非轉發的文章或影片,除非內容與當下需求直接相關或讓你強烈感到「不看會後悔」。

  • 建立暫存機制,利用時差減少當下的衝動:對於「看起來不錯但可以有空再看」的內容,先存入個人備忘區,學會對資訊或朋友的分享說「等等」,不再被當下的短暫慾望或 FOMO 焦慮驅動,便能透過冷靜過程篩選出真正值得觀看的內容,讓社群媒體成為助益成長的工具,而非注意力的黑洞。

  • 確保內容對生活有益:經常主動問自己「這個內容對我有幫助嗎?」如果沒有,果斷略過。社群平台的設計讓人容易無止境地滑動,透過多巴胺驅使我們尋找短暫刺激,卻難以獲得真正的滿足。透過有意識的篩選,減少因新奇、快速刺激而無意識沉迷的消耗行為,重新掌握自己的時間與注意力。

4. 設定使用時間,避免過度沉迷

  • 從數據掌握使用情況:透過「螢幕使用時間」功能了解自己每天在社群上的花費,並逐步縮短,例如從 5 小時減少至 4.5 小時,再慢慢調整。

  • 透過情境綁定改變使用習慣:將滑社群與特定行為綁定,例如「專心吃完飯後才能滑」,讓使用社群變得有條件,而非無意識的行為。當滑手機成為完成某件好習慣的獎勵,也能提升對前置行為的專注度,例如更專心吃飯或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反過來利用對社群的依賴培養更多實體生活的好習慣。

  • 自然而然地篩選資訊,養成理性與節制的態度:當使用時間有限,會更謹慎選擇內容,避免漫無目的地消耗注意力,讓社群成為生活的輔助,而非干擾。與社群媒體共存的關鍵,不是完全遠離,而是學會有意識地選擇,確保它帶來的價值大於消耗。

5. 改變使用方式,讓社群成為工具,而非干擾

  • 區分「零碎時間」與「完整時間」:零碎時間是不易投入深度思考的短暫時段(如等候時間),可以用來滑社群,既能滿足自己對社群的需求,又能避免長時間沉迷。完整時間則為不易被打斷的時段(通常可以長達半小時以上),可以用來專注於個人興趣或學習成長。

  • 認識時間的價值:開始將時間視為資源,重點在於反思自己的時間是否被適當運用,而非單純減少社群媒體使用時間。保護完整時間能幫助重拾專注力,避免無意識的消耗,透過長時間專注帶來更多深度探索,重新找回對各種事物挑戰、嘗試與思考的耐心與發現更多不同的樂趣來源,從而獲得更多真正能填補內在的滿足感。

  • 建立健康關係:時間管理的目標是與社群建立平衡的關係,從被動消耗轉為主動選擇使用時間的方式,讓生活更加充實與滿足。改變使用社群的習慣之後有所成長的你,在社群上能分享的事情一定也會變更多了,且還會是更深刻、更有價值內容。

這些方法幫助我改善了社群媒體對心理狀態與生活品質的影響,讓我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選擇,重新掌握自己的注意力與時間。希望這些經驗也能給你一些參考,讓社群媒體回歸為一個有意識、對生活有幫助的工具,而不是讓人無自覺消耗的隱形負擔。

如果你也曾因社群媒體感到焦慮、迷失或疲憊,希望這些方法能幫助你重新找到生活的重心,專注在真正值得投入的事物上。

如果你也正在為了掌握自己的時間與精神做努力,還發現社群可能就是那個消耗精神與偷走時間的最大原因,又剛好看到這篇文章,想跟你說聲你很棒!只要開始行動、不斷累積微小的改變,相信我們都會慢慢越變越好的:)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dingsvibes我是定,一個下定決心想要開始從容過人生的起步者,在成為最好版本自己的這條路上,有幸遇到一起前進的你:) 部落格:https://dingsvibes.com/blog/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月回顧:2025年01月,重拾以前的興趣、家人道歉的衝擊、痛苦的除夕

2024運動與飲控心得:不愛運動的我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月回顧:2024年12月&年度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