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不賣,不接觸,永不忘記
本篇原始發表於2021年4月10日,政變後第69日。
「如果用真槍射擊,幾小時內就可以殺掉500多人。」軍政府發言人Zaw Min Tun在4月9日的記者會中,對於政變後的維安鎮壓,造成500多人死亡的問題時,他這樣回答。
截至4月9日,緬甸政治犯援助協會(AAPP)統計,超過618人在武力鎮壓中死亡,2,931人被捕。政變後平均每天有9人死亡。
Zaw Min Tun也回應以戰鬥機空襲轟炸克倫邦村莊,造成上千名克倫族民眾逃入森林,嘗試到泰國邊境避難。「空襲的目的是為了減少雙方傷亡人數,如果國軍從河岸或是道路發動攻擊,雙方都會有傷亡,而空襲可以避免影響無關的村莊與地區。」
國營電視台在9日晚間報導,緬甸軍事法庭針對3月27日建軍節的抗議,判處19人死刑,其中一人被判刑的理由為襲擊殺害與炸傷軍人。被判死刑的19人中,仍有17人在逃,而建軍節是緬甸政變以來最血腥的一天,高達114人死亡,包括5歲兒童。
這是軍政府在政變後首次以死刑處置抗議人士。緬甸刑法至今仍有死刑,但已30多年未執行死刑。
軍政抗議在鄉間蔓延
維安部隊在仰光與曼德勒等大城市以武力嚇阻民眾上街,都會區的反軍政抗議雖有減少,但手機移動網路、無線上網與寬頻網路被斷網,僅存的光纖網路已大幅限制民眾對國際的傳播。緬甸有5,700多萬人口,土地面積是台灣17倍大,但全國僅60萬光纖用戶。
斷網讓二、三線城市中的抗議與暴力鎮壓,因資訊傳播受阻,更讓人憂心。
AAPP表示,緬甸南部大城勃固(Bago)在4月9日遭到強力鎮壓,軍方以步槍、RPG等反戰車火箭推進榴彈,攻擊抗議人士的基地與住所,當天超過20人死亡,亦有消息指出死亡人數可能高達60人。
實皆省卡萊鎮(Kalay)與塔茲鎮(Taze)在8日的鎮壓中,造成25人死亡。
卡萊地區位於緬甸西北欽邦與實皆省交界,又稱Kalaymyo(有譯為「吉靈廟」),是緬甸基督徒最多的地方,有些區域高達9成民眾信仰基督教。而當地主要族群-欽族(Chin),相應於印度東北部米佐拉姆邦(Mizoram)的米佐人為同一民族,在英國殖民時期的地理位置影響之下,欽族成為緬甸最早接觸基督教的族群,血性而驍勇善戰的卡萊地區民眾,在2021年政變後,成立了地方武裝組織(Kalay Civil Army, 簡稱KCA)對抗軍政府。
不買不賣,不接觸,永不忘記
2021年不合作運動的四大支柱,包括:「不向軍方出售」、「不購買軍方企業有商品」、「不與軍方有關人士接觸」、「永不忘記」。
其中第三項是抵制與軍方有關人士,上篇「社會懲罰與惡行報應」便是實踐之一。
緬甸民眾自發性地抵制與軍方有關的商業利益與所有事務,作為對軍事事變的懲罰;各級公立學校教師、醫院醫護人員、公營銀行行員、鐵道職員、電力公司員工等各領域的不合作運動與罷工,目的都是要讓軍政府無法運作。
教育機構停止向軍人子弟提供獎學金,慈善機構不為死亡軍警籌辦免費葬禮。
餐廳與商店不販售商品給警察與軍人。在不合作運動早期,軍警家庭成員出門購物時,會被民眾包圍,施壓商家不要賣東西給他們。但現在商店關門不營業的原因之一是,可能遭到無法取得民生用品的軍警搶劫。
緬甸民眾也抵制了政府營運的彩券,原訂4月1日開獎,因為銷售不佳延至5月1日。
緬甸的國產啤酒在超市滯銷,商家不再進貨,啤酒也被民眾拿來洗腳,作為對軍政府的羞辱;電信公司「Mytel」也是民眾抵制消費的對象之一,越南軍方擁有Mytel的49%股份,緬甸軍方控制的緬甸經濟有限公司(Myanmar Economic Corporation, MEC)佔有Mytel 28%的股份。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4月9日宣布,對緬甸國營緬甸寶石公司(Myanmar Gems Enterprise)實施制裁,緬甸豐沛的寶石資源,翡翠、紅寶石、藍寶石等是軍政府的收入來源之一。
緬甸寶石公司於4月1日在首都奈比多舉辦寶石展,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出席了開幕儀式,過去緬甸政府可自寶石展中抽取40%的稅金,但4月1日這場有2,000多種寶石的展覽,幾乎沒有買家,而民間議會(CRPH)宣布將參加寶石展的民間公司列入黑名單。
日本麒麟控股公司在2月5日宣布終止與緬甸經濟控股有限公司(Myanma Economic Holdings Public Company Limited, MEHL)的合資,日本麒麟公司若持續與軍方控制的MEHL合作,將被質疑為軍方提供資金,可能導致緬甸與海外民眾抵制麒麟啤酒。
在緬甸的日本企業困境
「老闆,不要從我的薪水繳稅給軍政府!」
緬甸另一波不合作運動是「拒絕繳稅」。《日經亞洲》Nikkei Asia一篇報導吸引我的注意力。
面對緬甸不合作運動的日本企業陷入困境:尊重緬甸稅法?還是公眾輿論?
日本企業收到許多緬甸雇員的要求:「不要從我的薪水中預扣稅款。」如果日本企業從緬甸員工薪資預扣稅款,再繳稅給軍政府,將被公眾視為抵制公民不合作運動,資助發動政變的軍政府,進而造成企業內部勞工與管理階層的衝突。
一位律師對《日經亞洲》說,「這些公司處境艱難,他們希望尊重緬甸輿論情緒、國際社會意見的同時,還要遵守緬甸稅法。」
最初是民間議會(CRPH)宣布將制訂「繳稅期限延至今年9月底的法律,並要求稅務機關停止收稅。」這促使支持不合作運動的緬甸公民,對於不回應推遲繳稅、持續預扣稅款的公司,透過網路社群標記他們為「軍隊的支持者」;而這些企業除了面臨公民的嚴密監控與批評外,其產品也可能被抵制。
「企業若想避免將稅款繳給軍政府,可以委婉地請稅務機關延後繳稅的期限,這可緩解緬籍員工的情緒。」一位專家對《日經亞洲》說。
「老闆,我要請假上街抗議!」
自政變以來,公司雇員經常離開工作場所,參加街頭抗議。許多公司將這些缺勤視為「帶薪休假」,但現實是,若員工缺勤過多,或是參與罷工,公司就可依勞動法採取懲罰措施,包括開除或資遣員工。
這是承平時期的作法,但在緬甸政變後的非常時期,公司若是懲罰參與不合作運動的員工,甚至依法開除,都可能將企業推向被公眾抵制的境地。
「若只是依法行事,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現在必須採取靈活的行動,兼顧企業營運並呼應輿論對人權的訴求。」東京西村旭朝律師事務所仰光代表處的律師湯川佑介對《日經亞洲》說。
緬甸外資企業的抉擇
根據緬甸日本工商聯合會資料,2021年共有427家日本公司在緬甸營運,而2011年只有50家日本企業。4月4日由Matters舉辦的Clubhouse討論中,一位與談人疾呼外資企業更必須在政變後留下來支持緬甸。
因為過去10年,緬甸歷經軍事統治轉向民主開放,外資企業享受了緬甸開放後的廉價勞動人力,與龐大內需市場的紅利,更透過民主體制中的言論出版自由,獲取比過去軍政府時期更開放的投資訊息與管道。
2021政變後,美國政府正在增加緬甸軍方相關企業的制裁名單,並凍結這些企業在美國的資產,禁止美國公民與公司和緬甸軍方打交道。美國的制裁名單持續擴張,而擴張範圍存在著不確定-即「華府是否會將制裁企業擴大到二級或三級包商?」《日經亞洲》在報導中思考這個問題。
不論是否美國企業,抑或其他國家外資公司,都必須考量:若美國的制裁名單擴大,決策層都必須在緬甸、母國與國際社會中,確立自己的價值觀。
「我認為關鍵是,企業的錢是否會流向緬甸軍方人士個人或軍方企業實體,而外資企業必須重新審視當前的交易與合資,並改變原有的供應鍊。」湯川佑介對《日經亞洲》分析。
政變、不合作運動與緬甸公民輿論,都對外資企業帶來沉重的打擊,但也是企業審視自身對民主自由信念的最大契機。
Photos from The Irrawaddy - Burmese Edition BBC Burmese Myanmar Now Nikkei Asia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