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不賣,不接觸,永不忘記
本篇原始發表於2021年4月10日,政變後第69日。
「如果用真槍射擊,幾小時內就可以殺掉500多人。」軍政府發言人Zaw Min Tun在4月9日的記者會中,對於政變後的維安鎮壓,造成500多人死亡的問題時,他這樣回答。
截至4月9日,緬甸政治犯援助協會(AAPP)統計,超過618人在武力鎮壓中死亡,2,931人被捕。政變後平均每天有9人死亡。
Zaw Min Tun也回應以戰鬥機空襲轟炸克倫邦村莊,造成上千名克倫族民眾逃入森林,嘗試到泰國邊境避難。「空襲的目的是為了減少雙方傷亡人數,如果國軍從河岸或是道路發動攻擊,雙方都會有傷亡,而空襲可以避免影響無關的村莊與地區。」
國營電視台在9日晚間報導,緬甸軍事法庭針對3月27日建軍節的抗議,判處19人死刑,其中一人被判刑的理由為襲擊殺害與炸傷軍人。被判死刑的19人中,仍有17人在逃,而建軍節是緬甸政變以來最血腥的一天,高達114人死亡,包括5歲兒童。
這是軍政府在政變後首次以死刑處置抗議人士。緬甸刑法至今仍有死刑,但已30多年未執行死刑。


軍政抗議在鄉間蔓延
維安部隊在仰光與曼德勒等大城市以武力嚇阻民眾上街,都會區的反軍政抗議雖有減少,但手機移動網路、無線上網與寬頻網路被斷網,僅存的光纖網路已大幅限制民眾對國際的傳播。緬甸有5,700多萬人口,土地面積是台灣17倍大,但全國僅60萬光纖用戶。
斷網讓二、三線城市中的抗議與暴力鎮壓,因資訊傳播受阻,更讓人憂心。
AAPP表示,緬甸南部大城勃固(Bago)在4月9日遭到強力鎮壓,軍方以步槍、RPG等反戰車火箭推進榴彈,攻擊抗議人士的基地與住所,當天超過20人死亡,亦有消息指出死亡人數可能高達60人。


實皆省卡萊鎮(Kalay)與塔茲鎮(Taze)在8日的鎮壓中,造成25人死亡。
卡萊地區位於緬甸西北欽邦與實皆省交界,又稱Kalaymyo(有譯為「吉靈廟」),是緬甸基督徒最多的地方,有些區域高達9成民眾信仰基督教。而當地主要族群-欽族(Chin),相應於印度東北部米佐拉姆邦(Mizoram)的米佐人為同一民族,在英國殖民時期的地理位置影響之下,欽族成為緬甸最早接觸基督教的族群,血性而驍勇善戰的卡萊地區民眾,在2021年政變後,成立了地方武裝組織(Kalay Civil Army, 簡稱KCA)對抗軍政府。


不買不賣,不接觸,永不忘記
2021年不合作運動的四大支柱,包括:「不向軍方出售」、「不購買軍方企業有商品」、「不與軍方有關人士接觸」、「永不忘記」。
其中第三項是抵制與軍方有關人士,上篇「社會懲罰與惡行報應」便是實踐之一。
緬甸民眾自發性地抵制與軍方有關的商業利益與所有事務,作為對軍事事變的懲罰;各級公立學校教師、醫院醫護人員、公營銀行行員、鐵道職員、電力公司員工等各領域的不合作運動與罷工,目的都是要讓軍政府無法運作。
教育機構停止向軍人子弟提供獎學金,慈善機構不為死亡軍警籌辦免費葬禮。
餐廳與商店不販售商品給警察與軍人。在不合作運動早期,軍警家庭成員出門購物時,會被民眾包圍,施壓商家不要賣東西給他們。但現在商店關門不營業的原因之一是,可能遭到無法取得民生用品的軍警搶劫。
緬甸民眾也抵制了政府營運的彩券,原訂4月1日開獎,因為銷售不佳延至5月1日。
緬甸的國產啤酒在超市滯銷,商家不再進貨,啤酒也被民眾拿來洗腳,作為對軍政府的羞辱;電信公司「Mytel」也是民眾抵制消費的對象之一,越南軍方擁有Mytel的49%股份,緬甸軍方控制的緬甸經濟有限公司(Myanmar Economic Corporation, MEC)佔有Mytel 28%的股份。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4月9日宣布,對緬甸國營緬甸寶石公司(Myanmar Gems Enterprise)實施制裁,緬甸豐沛的寶石資源,翡翠、紅寶石、藍寶石等是軍政府的收入來源之一。
緬甸寶石公司於4月1日在首都奈比多舉辦寶石展,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出席了開幕儀式,過去緬甸政府可自寶石展中抽取40%的稅金,但4月1日這場有2,000多種寶石的展覽,幾乎沒有買家,而民間議會(CRPH)宣布將參加寶石展的民間公司列入黑名單。
日本麒麟控股公司在2月5日宣布終止與緬甸經濟控股有限公司(Myanma Economic Holdings Public Company Limited, MEHL)的合資,日本麒麟公司若持續與軍方控制的MEHL合作,將被質疑為軍方提供資金,可能導致緬甸與海外民眾抵制麒麟啤酒。

在緬甸的日本企業困境
「老闆,不要從我的薪水繳稅給軍政府!」
緬甸另一波不合作運動是「拒絕繳稅」。《日經亞洲》Nikkei Asia一篇報導吸引我的注意力。
面對緬甸不合作運動的日本企業陷入困境:尊重緬甸稅法?還是公眾輿論?
日本企業收到許多緬甸雇員的要求:「不要從我的薪水中預扣稅款。」如果日本企業從緬甸員工薪資預扣稅款,再繳稅給軍政府,將被公眾視為抵制公民不合作運動,資助發動政變的軍政府,進而造成企業內部勞工與管理階層的衝突。
一位律師對《日經亞洲》說,「這些公司處境艱難,他們希望尊重緬甸輿論情緒、國際社會意見的同時,還要遵守緬甸稅法。」
最初是民間議會(CRPH)宣布將制訂「繳稅期限延至今年9月底的法律,並要求稅務機關停止收稅。」這促使支持不合作運動的緬甸公民,對於不回應推遲繳稅、持續預扣稅款的公司,透過網路社群標記他們為「軍隊的支持者」;而這些企業除了面臨公民的嚴密監控與批評外,其產品也可能被抵制。
「企業若想避免將稅款繳給軍政府,可以委婉地請稅務機關延後繳稅的期限,這可緩解緬籍員工的情緒。」一位專家對《日經亞洲》說。
「老闆,我要請假上街抗議!」
自政變以來,公司雇員經常離開工作場所,參加街頭抗議。許多公司將這些缺勤視為「帶薪休假」,但現實是,若員工缺勤過多,或是參與罷工,公司就可依勞動法採取懲罰措施,包括開除或資遣員工。
這是承平時期的作法,但在緬甸政變後的非常時期,公司若是懲罰參與不合作運動的員工,甚至依法開除,都可能將企業推向被公眾抵制的境地。
「若只是依法行事,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定,現在必須採取靈活的行動,兼顧企業營運並呼應輿論對人權的訴求。」東京西村旭朝律師事務所仰光代表處的律師湯川佑介對《日經亞洲》說。
緬甸外資企業的抉擇
根據緬甸日本工商聯合會資料,2021年共有427家日本公司在緬甸營運,而2011年只有50家日本企業。4月4日由Matters舉辦的Clubhouse討論中,一位與談人疾呼外資企業更必須在政變後留下來支持緬甸。
因為過去10年,緬甸歷經軍事統治轉向民主開放,外資企業享受了緬甸開放後的廉價勞動人力,與龐大內需市場的紅利,更透過民主體制中的言論出版自由,獲取比過去軍政府時期更開放的投資訊息與管道。
2021政變後,美國政府正在增加緬甸軍方相關企業的制裁名單,並凍結這些企業在美國的資產,禁止美國公民與公司和緬甸軍方打交道。美國的制裁名單持續擴張,而擴張範圍存在著不確定-即「華府是否會將制裁企業擴大到二級或三級包商?」《日經亞洲》在報導中思考這個問題。
不論是否美國企業,抑或其他國家外資公司,都必須考量:若美國的制裁名單擴大,決策層都必須在緬甸、母國與國際社會中,確立自己的價值觀。
「我認為關鍵是,企業的錢是否會流向緬甸軍方人士個人或軍方企業實體,而外資企業必須重新審視當前的交易與合資,並改變原有的供應鍊。」湯川佑介對《日經亞洲》分析。
政變、不合作運動與緬甸公民輿論,都對外資企業帶來沉重的打擊,但也是企業審視自身對民主自由信念的最大契機。
Photos from The Irrawaddy - Burmese Edition BBC Burmese Myanmar Now Nikkei Asia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