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爭議性的社會議題,佛教是保守還是進步?讀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

洪七
·
·
IPFS
·
佛教在面對同性戀、愛滋病患、異邦人這類「他者」時,會問我們為什麼會覺得他們是「他者」。當認識到「他者」與「我」都只是假名後,我們在面對當代各種有爭議的社會議題時,我們就不會被虛設的概念、前提給綁架,也就不會產生無來由的恐懼與抗拒。

本文發表於:洪七與源太太的書房

《空性與現代性》是林鎮國教授的學術著作,用哲學的視角來探討佛教要如何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挑戰。這本書是哲學的學術著作,一般人可能較難以入門,這篇文章我會試著用簡明的文字來介紹,也讓大家知道學術界中,宗教哲學在做什麼研究。

社會議題那麼多,佛教有能力應對嗎?

佛教是世界的五大宗教之一。但過去佛教可能在漢學的領域、或是宗教、神秘學的層面在西方世界流傳,直到上個世界的6、70年代才比較被西方學界認識,也才開始有哲學家真正地以哲學的方式來看待佛學。

而也是這個同時,西方學術界開始在面對所謂的「現代性」的議題,例如同性戀的議題、少數民族的問題、資本主義的問題、殖民的議題等等。所以被引入的佛教哲學,也無可避免的的要被探討,究竟佛教要怎麼面對當代的議題,也就是這本書的標題,佛教的「空性」要如何和當代的社會議題「現代性」討論。

宗教是一種規範?論宗教的「本質」

書中探討最多的,是形上學、本體論的問題。這樣講可能太過抽象,如果以通俗的語言來說明的話,就是佛教有沒有一個特定、固定的「立場」來面對現代社會的議題?(用「立場」一詞可能不太OK,但就將就用吧)

例如說,基督教可能有一個經典或教義,然後根據這個經典或神學,有一個反同性戀的立場。那麼佛教呢?

在過去數十年,學術界、西方哲學界很流行「他者」的概念,我們是主流的異性戀,那麼同性戀就變成他者。我們是擁護國家的主流,那麼那些少數民族、被殖民的人就變成他者。

如果宗教有一個立場、有一個本體,會說人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說同性戀是生病、說反殖民是暴力、那麼這個宗教在面對現代社會的議題時,就會顯得很保守。

「批判的佛教」

所以書中提出了一個「批判佛教」的概念,並用這個概念貫穿全書。「批判佛教」是日本學者袴谷憲昭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佛教最初、最原始時是有批判性的,他講求的是空性的概念,也就是萬事萬物是無常、不是恆久不變的。所以像印度婆羅門教有個教義,認為人是哪個神創的,人要怎樣才是潔淨的,應該是怎樣的階級,佛教就會提出批評,認為不該認為人有個永恆不變的本質。

袴谷憲昭的「批判佛教」概念,認為佛教後來發展到中國、日本後,路線都歪掉,越來越追求類似「佛性」、「如來藏」這類本質性的東西。這會讓佛教變得保守,難以真正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

認識到「他者」與「我」都是無常的

而林鎮國老師書中似乎是希望佛學能像「批判佛教」那樣具有思辯性。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一篇提到,佛教在面對同性戀、愛滋病患、異邦人這類「他者」時,佛教不會像西方哲學家那樣強調他者是獨特、不可以化約,佛教會問我們為什麼會覺得他們是「他者」,會問我們是怎麼認識他們、怎麼建構「他者」的這個概念

透過這樣的質問,會發現「他者」這一辭是虛妄的。進一步,我們會發現相對於「他者」的「我」這個詞彙也是虛設的。如果有這一認識,我們在面對當代各種有爭議的社會議題時,我們就不會被虛設的概念、前提給綁架,也就不會產生無來由的恐懼與抗拒。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洪七自由撰稿 / 獨立書店推廣 / 身心靈、宗教研究 / 日本小說、日劇、日影愛好者 / 業餘文字創作者 個人網站:https://7hung.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我想跟你說說話
2 篇作品

鐵口直斷就算了吧!

關於「名字」:他人的投射,自我的期待——寫於Podcast「我想跟你說說話」第一次錄音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