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品正隨筆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隨筆:從歷史看『中國國民性』

品正隨筆
·
·

我們常常都有一個觀點,是過去幾十年過去幾十年的經歷,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斷了我們中國人的應有傳統價值,現在種種的不堪入目的國民表現,都是過去幾十年政治運動、專制獨裁的統治所賜。

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是我們的國民性出了問題,所以才孕育了獨裁及反文明的政權,抑或是時運不濟,偏偏某些風格的政權獨攬大權。才令到我們的國民性每況愈下。


與其討論雞先定蛋先,不如我們第二個角度,我們先看看幾百年來,在外國人的眼中如何看中國及中國的國民性,以至過去百多年,一直強調民族自救的愛國人士,他們如何形容「中國國民性」。


在明朝萬曆年間到達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在寫給羅馬的信中說:


「很難把中國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戰打仗的人。他們彼此爭鬥時表現出來的,也只是婦道人家的慍怒,相互毆鬥時揪頭髮。」 


英國海軍上將喬治‧安森在乾隆初年,強行駛入廣州灣修理船隻和進行補給。那是中國社會鼎盛時期,可是他們對中國人印象十分不好。


他們「花了大價錢買來的雞鴨除了缺斤短兩,肚內填滿沙礫和石塊;買到的豬肉也灌滿了水以增加斤兩」。 


1793年來中國造訪的英國外交團長馬噶爾尼,徹底打破了歌德、伏爾泰此前對中國的想像。英國人注意到,中國人撒謊、奸詐,偷得快,悔得也快,而且毫不臉紅。

船上做飯的廚師試圖隱藏雞腿,人與人之間漠不關心,冷酷無情,他們的船經過運河時,一夥看熱鬧的人壓翻了小船,許多人掉進河中,英國人要停船救人,中國船員根本不理睬選擇繼續航行。 


而英國人在菲律賓群島、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檳榔嶼等地方看到的中國人,活潑自然,聰明有創造力,他們的記錄說:「中國普通老百姓外表非常拘謹,這是他們長期處在鐵的政權統治之下自然產生出來的。在他們私下生活中,他們也是非常活潑愉快的。但一見了官,就馬上變成另一個人。」 


馬噶爾尼對中國政權的結論更廣為人知:「這個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狀況,嚴格地說是一小撮韃靼人對億萬漢人的專制統治。這種專制統治有著災難性的影響。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中國)至少在過去的一百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成為半野蠻人。」 


巴羅認為,中國人缺乏自尊心,因為政府從來沒有把百姓當成成年人來看待,而是當成兒童和奴隸。「人人都有可能因官府中最低級官員的一點頭而挨板子,還要被迫親吻打他的板子、鞭子或類似的玩意,跪倒在地上,為麻煩官府來教育自己而謝罪……人的尊嚴的概念巧妙地消滅於無形。」 


1921年,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到中國旅行,他想像中國人應該都像諸葛亮、李白、杜甫、辛棄疾、蘇軾、文天祥這樣,光明偉岸、個性分明、講氣節懂禮貌。但到中國後,芥川龍之介發現,用他的原話來說,「現代的中國並非詩文中的中國,而是小說中的中國,猥褻、殘酷、貪婪」。


寫這句話前,他正看到一個中國男人當眾脫下褲子朝美麗的湖水裡撒尿。 


梁啟超說中國人身上有奴性,甘於帝國的統治,甘於暴力的統治,不敢反抗;缺乏公德意識,只有私德意識;缺乏尚武精神。


因此,梁啟超認為這是中國人的三大弊病。要改造中國,關鍵是改造每個人,通過寫小說、辦學校、辦報紙的方式,思想啟蒙,讓每個人都意識到身上的缺點,喚醒老百姓,變成新民。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可能取得政治改革的成功。 


魯迅繼承了梁啟超的思路,但魯迅對制度變革喪失了信心,他說如果沒有新的國民,這個國家換什麼招牌都是沒有用的,人還是原來的人。


所以,魯迅整整20年時間,不停寫作,攻擊中國人的劣根性,希望喚醒老百姓。 


蔣介石認為改造中國國民性,最直接的方法是開展新生活運動,他制定非常詳細的新生活規範:比如吃飯的時候咀嚼時不要發出聲音,魚骨不要放在桌子上等等,通過政府力量強制大家執行。


各省積極貫徹,差派政府官員到飯店檢查,強迫老百姓遵守新的行為標準。


當時,胡適曾說這種運動產生的影響肯定是負面的,肯定助長老百姓更虛偽,大家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結果真是如此。 


胡適的核心是用制度來訓練國民。 


孫中山提出,中國人從臣民到國民,必須對民眾進行政治制度的訓練培養,分階段完成國民性改造。


他在《建國方略》一書中提出了三步走的構想。 


國民黨基本是按照這條路往前走的。 之後,兩岸分隔,中華民國正逐步令台灣成為一個文明嘅社會,相反大陸在共產黨的統治下,應驗了梁啟超當年的預言。


「凡是經過重重內亂的國家是不可能產生純潔國民性的,內亂會在老百姓心目中培養起六種傾向:僥倖、殘忍、彼此傾軋、虛偽狡詐、冷漠涼薄、苟且。 」梁啟超如是說。

這是一篇隨筆,沒有結論。

不過,無論不同朝代抑或不同觀點下,所描述的中國國民,其實我們都不陌生,一直一脈相承、薪火相傳中。

很多事情的出現及存在,都不是偶然的。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