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瑜伽師地論》_20240122

度.do
·
·
IPFS
·
入定因緣...

單純地記錄,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堆壘出的法義,真實或不真實,唯有徹力實際修行。

《瑜伽師地論彙集》p469~478

〔原文〕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

復次,云何修習所緣諸相作意

謂即於彼彼諸相,作意思惟。
以思惟故能作四事。
謂即修習如是作意,
又能遠彼所治煩惱,
又能練此作意及餘,令後所生轉更明盛。
又即修習此作意時厭壞所緣,
捨諸煩惱任持斷滅,令諸煩惱遠離相續。
是故,修習如是所緣諸相作意。

.

■ 入定因緣

復次,由四因緣入初靜慮乃至有頂。
謂因力、方便力、說力、教授力。

  1. 云何因力
    謂曾鄰近入靜慮等。

  2. 云何方便力
    謂雖不鄰近入靜慮等,然由數習無間修力能入諸定。

  3. 云何說力
    謂餘靜慮等增上緣法,多聞住持乃至廣說。
    即依此法,獨處空閒,離諸放逸,勇猛精進,自策而勵。
    住法隨法行,由此能入靜慮等定。

  4. 云何教授力
    謂餘親教軌範師所,或於隨一餘尊長所,
    獲得隨順初靜慮等無倒教授,
    從此審諦作意思惟,能入靜慮及諸餘定。

如是顯示四觀行者,謂具因力者、方便力者,若利根者及鈍根者。

.

■ 得靜慮者有染差別

復次,有四得靜慮者:
一、愛上靜慮者。 二、見上靜慮者。
三、慢上靜慮者。四、疑上靜慮者。

  1. 云何愛上靜慮者
    謂如有一先聞靜慮諸定功德,而不聞彼出離方便,
    於彼一向見勝功德,勇猛精勤;
    由此因緣,入初靜慮,或所餘定。
    如是入已,後生愛味。

  2. 云何見上靜慮者
    謂有如一從自師所,或餘師所,聞諸世間皆是常等,
    如是方便入初靜慮乃至有頂。
    能得清淨解脫出離,彼依此見勇猛精勤;
    由是因緣入初靜慮或所餘定。
    如是入已,能自憶念過去多劫,
    遂生是見:我及世間皆是常等。
    從定起已,即於此見堅執不捨。
    復於後時,審思、審慮、審諦觀察。
    謂由此故,當得清淨解脫出離。

  3. 云何慢上靜慮者
    謂有如一聞如是名諸長老等,入初靜慮乃至有頂。
    聞是事已遂生憍慢,
    彼既能入靜慮等定,我復何緣而不當入。
    依止此慢,勇猛精勤。
    由是因緣,入初靜慮及所餘定。
    如是入已,後生憍慢。
    或入定已作是思惟:
    唯我能得如是靜慮,餘不能得。
    彼依此慢,復於後時,
    於諸靜慮,審思、審慮、審諦觀察。

  4. 云何疑上靜慮者
    謂有如一為性闇鈍,本嘗樂習奢摩他行,
    由此因緣,入諸靜慮或所餘定。
    如是入已,復於上定勤修方便,
    為得未得,於四聖諦勤修現觀,
    性闇鈍故,不能速證聖地現觀,
    由此因緣,於餘所證便生疑惑,
    依此疑惑,復於勝進審思、審慮、審諦觀察。

.

■ 愛味相應等別

復次,云何愛味相應靜慮等定
謂有鈍根,或貪行故,或煩惱多故,
彼唯得聞初靜慮等,所有功德。
廣說如前愛上靜慮。
於上出離不了知故,便生愛味,戀著堅住。
其所愛味,當言已出。
期能愛味,當言正入。

云何清淨靜慮等定
謂有中根,或利根性等煩惱行,或薄塵行,
彼從他聞初靜慮等愛味過患及上出離,
勇猛精進入初靜慮或所餘定。
如是入已,便能思惟諸定過患,
於上出離亦能了知,不生愛味。

云何無漏靜慮等定
謂有如一是隨信行,或隨法行、薄塵行類,
彼或先時,於四聖諦已入現觀,或復正修現觀方便。
彼先所由諸行、狀、相,入初靜慮或所餘定,
今於此行、此狀、此相,不復思惟。
然於諸色乃至識法,思惟如病、如癰等行。
於有為法,心生厭惡,怖畏制伏。
於甘露界,繫念思惟,如是方能入無漏定。

.

■ 順退分等別

復次,云何順退分定
謂有鈍根下劣欲解,
勤精進故,入初靜慮或所餘定,
於喜、於樂、於勝功德,不堪忍故,從靜慮退。
如如暫入諸定差別,如是如是還復退失,
乃至未善調練諸根。

云何順住分定
謂有中根或利根性,彼唯得聞諸定功德,
廣說如前愛味相應。
於所得定唯生愛味,不能上進,亦不退下。

云何順勝分定
謂有亦聞出離方便,於所得定不生喜足。
是故於彼不生愛味,更求勝位。
由此因緣,便得勝進。

云何順決擇分定
謂於一切薩迦耶中,深見過患,
由此因緣,能入無漏。
又諸無漏,名抉擇分。極究竟故。
猶如世間珠瓶等物,已善簡者,名為抉擇。
自此已後,無可擇故。
此亦如是,過此更無可簡擇故,名抉擇分。

.

■ 無間超越入諸定別

復次,云何無間入諸等至
謂如有一,得初靜慮乃至有頂,
然未圓滿、清淨、鮮白。
先順次入乃至有頂,
後逆次入至初靜慮。

復次,云何超越入諸等至
謂即於此已得圓滿清白故,
從初靜慮無間超入第三靜慮,
第三無間超入空無邊處,
空處無間超入無所有處。
乃至廣說,逆超亦爾。
以極遠故,無有能超第三等至。
唯除如來及出第二阿僧企耶諸大菩薩,
彼隨所欲入諸定故。

.

■ 熏修靜慮別

復次,云何熏修靜慮

謂如有一,已得有漏及與無漏四種靜慮,
為於等至得自在故,為受等至自在果故,
長時相續入諸靜慮。
有漏無漏更相間雜,乃至:
有漏無間無漏現前,無漏無間還入有漏,
當知齊此熏修成就。

若於是處,是時、是事,欲入諸定,
即於此處、此時、此事,能入諸定,
是名:於諸等至獲得自在。
等至自在果者,
謂於現法樂住,轉更明淨。
又由此故,得不退道。

又淨修治、解脫、勝處
及遍處等勝品功德能引之道。
若有餘取而命終者,
由此因緣,便入淨居。

由軟中上品修諸靜慮有差別故,
於一切處受三地果。
如前有尋有伺地已廣分別。
修習無尋唯伺三摩地故,得為大梵。

由軟中上、上勝、上極品熏修力故,生五淨居。

.

當知,因修清淨淨慮定故,生靜慮地。
不由習近愛味相應。
既生彼已,若起愛味,即便退沒。
若修清淨還生於彼,或生下定,或進上定。
先於此間修得定已,後往彼生。
何以故?
非未離欲得生彼故,
非諸異生未修得定能離欲故。
又非此間及在彼處,入諸等至,樂有差別。
唯所依身,而有差別。


  • 最根本的無倒見,即依緣起法。

  • 利根與鈍根的差別在於,利根者較之鈍根具有更完備的修行資糧與條件。

  • 能主宰人的禍福者,唯有業力。

  • 福報不是求來的,而是修來的。

.

.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度.do千山萬水, 不如一抹白。 愛畫,喜字,戀山水。 描線,寫聞,觀世間。 戒不掉的喃喃自語.............^^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老病死.無常。

風動,還是心動?
50 篇作品
瘋字玩詩帖
60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