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心中那幅畫》第十二幅

一隻會彈琴的貓
·
·
IPFS
·

前情提要:

阿鋒和男子在空無一人的會場拉拉扯扯時,突然一陣巨響,天搖地動!無心存活的阿鋒被男子死命地往門口拖去,說時遲那時快,「轟」地一聲,大樓倒塌了,究竟兩個人命運如何呢?

這個國家,天空依舊灰樸樸的,河水一樣黝黑,但好像有東西不一樣了,巨大的煙囪消失了,死白色的水泥工廠叢林,全都成了斷垣殘壁,人們的生活頓時失去了經濟的重心。

野草野花在這段時間內,大量從陰暗的角落中迅速生長和蔓延開來,就好像壓抑在地表內許久的炙熱熔岩,在一夕之間往天空爆發開來,牠們肆意蔓延在河堤、殘破的公園、工廠的瓦礫堆中、還有那倒塌的展覽會場。

禿頭男阿德先生和如瑛兩人頭戴著黃色的安全帽、手持鏟子在廢墟的會場中,找尋男子被壓在石堆中的畫作和種子,兩人都面色沉重地望著那曾經是埋著「希望」種子的地方。

「那塊草地,那些種子恐怕是活不了了,就像那男人一樣。」阿德對著站在他身旁的如瑛嘆氣道。

「不,我相信他們還活著,不管是草地也好、種子也好,還是……他也好……反正,一定都會活著的!」如瑛自顧自地彎著腰在殘破的石堆中,拿起鏟子拼命地挖掘,想找出那些埋在碎石堆中的種子。

阿德無奈地望著如瑛那嬌小的身軀,在瓦礫堆中拼命地想要找尋東西的那執著堅毅的背影,不禁搖著頭便轉身離開走向別處。自從大地震後,造成很多戶人家,從此天人永隔,整個大地因而瀰漫一股強大的悲傷和沉悶的氣息。

而那個愛畫畫的男子,為了救阿鋒,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掉落的石塊,結果人現在還躺在醫院中昏迷不醒。

阿德撿起地上那些殘破不堪的畫作,只看到剩下一個頭的男人對著他微笑,他記得這幅畫──這是他過世的兒子畫給那男人的,「唉,為什麼你要這麼傻呢?去救那個不該救的人,這下子世界上又少了一個好人……」

他沉重的腳步聲不停地在石堆中來回穿梭,是為了找尋更完整的畫作;而如瑛仍然在石礫堆中拼命找尋種子,就在阿德來回搜尋時,赫然發現在另一個較遠處的石堆中有一個黑色人影在那邊挖掘。

他悄聲走近那人影,發現是一名男人的身型和體型,於是他換個角度看,這時原本逆光的臉孔看得更清楚了,阿德一看到那臉孔,便憤怒地跑向他,大吼說:

「喂!你來這做什麼!滾回去!」

阿鋒望了望他,然後不發一語地繼續埋頭挖石堆。

阿德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情緒,丟下手中的鏟子,朝他的臉上揍了一拳,「我可不像他那麼好說話,你這小人,給我滾回去,這裡永遠不歡迎你!」

聽到騷動,如瑛朝著另一頭大喊:「阿德先生,怎麼了嗎?」

「沒事,不小心撞到腳。」阿德大叫回去,然後轉頭憤恨地死盯著阿鋒。

阿鋒毫無表情地摸了摸紅腫的臉頰,仍繼續挖掘工作,阿德看著他那雙紅腫流血的手,便奮力地撥開了他的雙手說:「你這雙手不是還要用來畫畫嗎!不要在那邊假惺惺,滾開!我來。」

阿德說完便拿起剛丟在身旁的鏟子來挖,才剛挖了一下,就看到一幅完整的畫被埋在深處,這才了解為何阿鋒要這麼拼命挖掘,兩人彼此對看了一眼,開始瘋狂挖掘。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兩人的臉上、身體沾滿著汗水和塵土,灰頭土臉的兩人終於挖開了石堆,阿德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外框已破碎的畫,慢慢地把上面的碎玻璃抖掉,並用袖子擦拭了上面的泥土,兩人便不發一語地望著那幅畫良久。

(未完待續)


我很喜歡的新生代韓國古典樂團。(他們不只演奏古典還有混和其他爵士和流行音樂)

P.S我在寫這篇時,腦袋裡會想起這首《聖母頌》(Ave Maria),這是我非常愛的一首曲子,比舒伯特和巴哈所寫的《聖母頌》的愛還要多一點。雖然很多人都以為這是義大利作曲家卡契尼( G.Caccini)作曲的。

但根據維基百科的一段敘述:「“聖母瑪利亞”。瓦維洛夫以“匿名者”為題寫了這首詠嘆調,後來被誤認為是朱利奧·卡奇尼Giulio Caccini) 之手。它經常被表演,特別是由伊內薩·加蘭特安德烈·波切利蘇米·喬夏洛特·丘奇等人表演。」

所以這首曲子,真正的創作者是來自俄羅斯的作曲家,弗拉基米爾·費奧多羅維奇·瓦維洛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ФёдоровичВавилов ; 1925年5月5日- 11 1973年3月)用匿名的方式創作的,也許因為以前沒有版權的觀念,又加上卡契尼在當時是一位具有影響力的巴洛克音樂家,簡單來說,和瓦維洛夫的默默無名來比,是非常有名氣,所以才會這樣被誤傳吧。

根據另一段資料來源:「聖母頌是一被大量錄製的詠嘆調,由弗拉基米爾·瓦維洛夫於 1970 年左右創作。瓦維洛夫本人於 1970 年在Melodiya標籤上出版並錄製了這首歌曲,並註明“匿名”。據信,《旋律唱片的演奏者之一,管風琴家馬克·沙欣在瓦維洛夫死後首先將這首作品歸功於朱利奧·卡奇尼,並將“新發現的樂譜”交給了其他音樂家。管風琴家奧列格·揚琴科Oleg Yanchenko)隨後為伊琳娜·阿爾希波娃Irina Arkhipova)於 1987 年錄製的詠嘆調進行了改編,此後這首曲子享譽全球。」

總而言之,當初聽到這首曲子真以為是卡契尼的作品(畢竟很多視頻都會標上卡契尼的名稱),非常符合巴洛克音樂的風格,但因為太愛這首哀悽美的旋律,聽到很多美聲家都會翻唱這首曲子,又加上我個人是非常喜愛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所以忍不住去查了一下背後的故事,沒想到有這一段,所以我當初寫這部小說時,就想到了卡契尼和瓦維洛夫和《聖母頌》之間的故事。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一隻會彈琴的貓高敏感、內向、多愁善感的貓。 慢熱慢熟、又愛自言自語的貓。 寫作風格平平淡淡、寫作體裁不限,只要有興趣和靈感都想嘗試看看。 喜歡彈琴、聽古典音樂,和任何好聽的音樂,很隨興但不隨便的貓。 IG:han8.16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窗邊絮語集
84 篇作品
窗邊散文集
44 篇作品

昏黃回憶中的秋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