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隨筆,寫我一生的偶像Michael Jackson (2)
原文連結:洪七與源太太的書房 (附影音連結)
8月29日是一代巨星Michael Jackson的生日。過往每年的這一天,我都會盡可能參加歌迷們舉辦的慶祝活動。但我今年身心狀況實在太差,所以缺席了。但我還是想為MJ做些什麼,所以決定至少提個筆,寫些文字,來回憶MJ。
I'll be there
說起這首歌,可能很多人都以為是小瑪(瑪利亞凱莉)唱的,但其實她是翻唱Jackson 5的歌曲,小麥可才是原唱。
記得高中時,有一位同學是小瑪迷,身為MJ迷的我,和他的交集就是這首I'll be there。有一天不知為何,我倆突然心血來潮說想要和唱這首歌。但是......合不起來呀,他熟悉的是小瑪花腔式七轉八彎的R&B唱法,而我習慣的是小麥可質樸式的兒童唱腔。
說起來,小瑪的唱功真的是不錯,但我還是偏愛小麥可的唱法。大概是因為這首歌歌詞很單純真摯吧,覺得單純的唱腔好像比較符合歌詞情境,「你和我要做個約定,我們彼此都要過得好,哪裡有愛,我就在那裡......如果有天你找到新對象,我知道他肯定會更適合你,但如果不是,我就在這裡。」
這是一種對喜歡對象無私的愛,是忌妒、悲傷還沒產生的單純愛意。我很喜歡這樣思無邪的單純感情。是說,這首歌的情感觀幾乎影響我這一生活到現在的情感觀,每次失戀都會想起這首歌。這其實已經有點過度犧牲,傷害到自己了。(嘆)
2009年6月25日,我在花蓮,一早接到媽媽從台北打來的電話,說MJ死了。當時我算是震驚嗎?總之就是覺得很不真實,想說是不是慣常的假消息,還沒有悲傷的感覺。我打開電腦,開啟各大網路新聞後,才不得不接受這新聞是真的。
然後YouTube傳來MJ的音樂,是MJ在90年代初幫百事可樂拍的廣告。廣告中,成年的MJ和小時後的自己一起合唱了這首I'll be there。是聽到了這首歌,我才感傷了起來,終於流下眼淚。
Man in the mirror
這首歌是在MJ過世以後才變成他的代表歌曲的,大概是為了彰顯MJ一生致力於慈善公益的緣故吧。
但後來發現,這首歌的確很容易讓人感受到那種竭盡所能,至死方休的情緒。也難怪這首歌在MJ死後才又紅了一遍。
大概也正是因為這種死而後已的情感,這首歌總讓我想起MJ死後沒多久,台灣歌迷在行天宮旁的中山活動中心辦的聚會。那天許多歌迷都到場了,而且哭成一團。甚至有歌迷到台上發言時,因為過於感傷混亂,不願接受MJ離開的事實,說出了MJ是假死的言論。
聚會到一半,我和一位MJ粉絲朋友一起到行天宮旁的7-11買水休息。這位粉絲朋友,從前我們會一同搜尋MJ少見、少曝光的影片和蒐藏品。當天,兩個大男生的我們,在這場聚會都沒有哭,但是在便利超商聊著聊著,朋友就哭了起來。我雖然沒掉淚,但可以感受MJ在我們心中的份量,而他的離去就像是要把內心的這一塊給挖空。
我曾以MJ這首歌的表演寫了一篇文章,被刊登在ETToday上面。文章寫的,就是MJ在演唱會表演這首歌時,那種沉浸在音樂裡,忘情的跳躍、舞蹈、旋轉、躺在舞台上。這種忘情的狀態,應該有那麼一刻,MJ脫離了鎂光燈,脫離了嗜血的媒體,脫離了各種謠言,脫離貪婪人心對他的予取予求。
一個人從音樂而生,若也能在音樂舞蹈中離開,那該有多好。
Heal the world
我以前曾就讀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讀文化研究這領域的,大多擁有強烈的批判性,嚴重點甚至會有點憤世忌俗。
我記得那時候,曾聽過有人批判過那種充滿「大愛」色彩的流行歌曲,認為這類歌曲有點過度樂觀,創造美麗的和平幻象,但卻無法真正批判醜陋現實世界的核心。這類說法,大概是貶抑流行音樂就跟泡泡糖音樂一樣,就是吹泡泡,即便歌曲是在頌讚人類的美好一面,最終還是會像泡泡破滅一樣,於事無補。
不過MJ是見過人性醜陋的人,1993年第一次被控戀童,2000年和音樂工業的種族歧視大幹一架,2004年又再次被控戀童,更別說長達2、30年的媒體八卦小報對他的訕笑攻擊。MJ是受過傷的人,而且傷痕累累。
這樣的人,還願意繼續唱Heal the world,究竟是怎樣的心情呢?
如果是我這樣被人格毀滅的攻擊,我還願意相信人性嗎?
幸好MJ在離開前還願意唱這首歌,幸好他離開後人們也還繼續傳唱這首曲子。這首曲子對我的意義好像變成,雖然這世界很糟,但我們還是願意相信善良,還是願意相信我們可以像孩子一樣單純、率直。
個人網站:洪七與源太太的書房
Liker Social:洪七
Podcast: Spotify、Google Podcast、Anchor
YouTube頻道 / 臉書粉絲專頁 / Instagram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