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經濟學》獲得幸福的方式,是賺更多錢嗎?經濟學家的幸福建議

小豆
·
·
IPFS
·
本書作者埃里克‧安格納,是位實踐哲學教授,同時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以下為整理書中部分章節的內容,以及我的心得

⬛幸福

經濟學家同意的觀點是,花一美元可以買到的幸福感,會在變的富有後越來越低,也就是說,金錢的邊際幸福感會逐漸下降,但對於幸福是否有極限,幸福經濟學家之間有歧見,爭論的焦點在於曲線圖右上方的曲線的樣子,有人說它變平了,有人說儘管坡度愈來愈小,但它還是在往上爬

從中的啟示是,應該盡努力讓世界變更平等,假設有多餘的1元可以捐給別人,要選富人或窮人? 如果是想讓世界幸福總量最大化,經濟學家建議可以捐給窮人

那麼是否代表獲得幸福的方式,就是賺更多錢呢

其實不一定。答案取決於為了多賺那些錢,你必須犧牲什麼。拉長工時賺多一點錢所提高的幸福感,和減少家庭時間、睡眠、休閒活動失去的幸福感相比較,你才會知道這麼做是否真的值得

正向的經歷更有助於感到快樂,而有形的物質通常卻是提供舒適感;不合理的目標是通往幸福的大路障,擺脫不合理目標的能力,可以提升你的幸福感;如果幸福感取決於我們比別人賺得多還是賺得少,那麼即使在物質上愈來愈富裕,我們的幸福感也不會改變

如果要過的更幸福,作者建議可以嘗試看三個策略

一、把時間與金錢花在你不大可能適應的事物上。選擇快樂而非舒適感,選擇體驗而非物質,以此類推。二、控制你的渴望與期望。三、除非萬不得已,否則避免拿自己和他人比較

但也要注意到研究中報告的都是平均值,對你可能適用,也可能不適用。那些適用在你身上的部分會反映出你的價值觀與偏好

⬛心得

而在幸福的部分,其中價值觀和偏好的部分,也讓我想到所謂的意義感,同一件事情,對於A來說可能沒意義,但是對於B來說有意義,例如看電影、下棋、交友等等,每個人對於各類活動的偏好都有所不同,因此除了看研究結果的平均值之外,也要多多傾聽自己的聲音,思考什麼事情是有意義的,同時評估自身經濟狀態,例如我和身旁同學,有些人能從創作過程獲得更多幸福,有些則以捐錢的方式

而例如上述提到的體驗和物質,其實兩者之間的界線不明確,例如「設計幸福」這本書中就提到購買經驗和購物之間的區別,不一定總是一清二楚,例如作者有買跑車,是為了駕駛這輛跑車的體驗感,對它擁有許多美好回憶。這讓我想到買圍巾,能讓我在冬天時保暖,讓我有更好的體驗,且可以重複用很多年,就很值得購買

體驗也要注意效率陷阱,「人生四千個禮拜中」就提到,世界能提供的體驗幾乎是永無止境,因此親身體會過幾樣之後,並不會讓你感到已經享受到人生的可能性,反而會直接再度掉進效率陷阱。成功有過更多美好的體驗之後,會開始覺得除了已經擁有的一切,你有能力或應該再多要一些,結果就是讓活不過來的問題愈演愈烈

這讓我想到,人們聽到他人的經歷時候,可能會感到自身缺少某些體驗,因此陷入比較的壓力。我認為可以參考他人的經驗,但要避免陷入比較心態,同時要感激已擁有的經驗,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

每種體驗都有其價值,他人的選擇不一定適合自己。就如同前面提到的價值觀和偏好,以及也可以考慮自己時間和經濟狀況,例如,我認為國外旅行需花費較多時間和金錢,且手續繁複,而對外國的了解也可透過書籍、影片、紀錄片等方式,這些資源常常能以深入或獨特的視角呈現,讓我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外界,這也都是種獨特的體驗方式

以上觀念就提供大家參考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小豆會寫些閱讀的筆記、實踐、想法等,以及各種事情的想法和思考,也有在經營方格子和Dcar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讓遊戲成為高齡者好夥伴

遊戲好玩的一些錯誤說法&原因

大學後的學習焦慮,休閒時候卻自我批判和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