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隨筆丨如果現在我依然想不通生死,我覺得我過不好這一生。

非想非非想
·
·
IPFS
·
Photo by NEOM on Unsplash

我對死亡的第一印象是離別。它總是令人痛苦,病苦、早逝、不捨,總有一個理由讓人覺得這是一場「不完美」的告別。

今年聖山佛國中元節的法會有很多信眾報名給在世親人祈福、給去世親人減罪。作為儀軌中的一環,紙上寫上了許多在生的、不在生的人的名字。

我想起自己不得不跟爺爺告別的時候。只記得自己在看不懂的送喪儀式當中,渾渾噩噩地止不住流淚。告別後兩天,我默默在朋友圈分享了電影尋夢環遊記(coco)中的「remember me」。

人某種意義上是不是並不會消失的?我開始想這個問題。佛教講人死後要在地獄里接受地藏菩薩審判,一生中做了多少好事,做了多少壞事。做壞事多了就在地獄受夠劫難,然後才能投胎,投胎到哪個道還不一定,還得看做了多少好事,積累了多少福報。

雖然我現在26歲,離死亡看似還有點距離,但是世事難料,所以總是想學習如何坦然面對死亡。而深思一下發現實際上我對死亡並沒有概念,也就是沒有具體的畏懼。只是想著死了以後不要有那麼多人圍觀我的遺體,最好是快點一把火燒了,把骨灰什麼的都撒到大海裡就行,塵歸塵土歸土,簡單又環保。

但是我發現衰老是非常具體的,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衰老的過程就像是給死亡建立心理預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永遠保持快樂貌似是一個哲學命題。如果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害怕衰老、盡力延緩衰老上,時間過去一天,就能體會到一天的衰老。

上師在《生死經》中講,很多人執著生死夢幻不能放下。人就是這樣,生死關過了,萬事放得下;生死關不過,萬事放不下,不懂生死的人,就會不快樂,任何事都斤斤計較。

如何在衰老的過程中保持快樂,我認為還是需要找到生命的價值。

阪本龍一講,每個人都對自己想要居住的地方有一種願景,這種願景被大家分享之後,將會塑造我們的城市。

再回過頭看,發現地藏菩薩已經講得很明白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專注於做好事,成為美好的人,創造美好的世界時,在奉獻中實現生命價值,就不再困囿於在衰老中走向死亡的恐懼。這也許是地藏菩薩譜寫給眾生彌補「不完美」告別的大愛之詩。


💾往期想說的話

禅修随笔丨天空与微尘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