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美好的事
幾天前在學院看了朋友J的獨角戲《每一件美好的事》,是英國劇作家Duncan Macmillan的作品。雖然不是商業演出,但他為了尊重作者,特意買來了版權。記得他準備了好久,問起突然做戲的動機,也只是說「冇理由㗎,就係突然想做了。」恩,很符合他的性格。
應該是大學幾年第一次看見劇場模樣的TV studio,暖黃色的燈光鋪滿整個空間。故事很簡單,是一個男孩從小到大與抑鬱相處的經歷,最後靠著「美好事物清單」得到治癒。
這齣戲最特別的是演員與觀眾互動的形式。我們被分配了不同的「美好的事」,在J cue到時大聲喊出來。有的觀眾也會被他請上舞台共同參與表演。十分有趣,與欣賞電影時的「絕對安全」不同,在這種intimate的劇場裡,觀眾是「不安全」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cue,從而時刻保持緊張與投入的狀態。不像在電影銀幕前,無論方形內打打殺殺,觀眾始終有著舒適的安全感,而安全感帶來距離。
另一個令我很觸動的是,J如何通過他自己角色的時空變動,讓觀眾的空間場域也跟著轉換。當他坐在半圓型觀眾席中間,靜靜道「我係第一次黎support group」時,我感覺到自己突然從觀眾變成了和他一樣的、需要圍爐取暖的眾人之一,成了戲劇的一部分。
J的表演很棒。有那麼幾個瞬間,在他跟媽媽吵架時,在他坐在互助小組中間摀面流淚時,我會忍不住屏住呼吸。之前看到有一個說法,說演員不是在「演戲」,而是在對劇本瞭如指掌後,在現場做的,僅僅是將自己的感官打開到極致。但獨角戲應該就更加困難了吧,因為沒有人對戲,沒有外界的刺激,一切都要靠自己推進。另外,因為整個故事涉及主角從小到大的經歷,他把童年、少年、青年的自己都演繹地很好,即使沒有誇張的戲劇成份,但他也從眼神、笑的方式、肢體動態將不同人生階段演繹得很恰當而不同。很厲害呢。
但坦白說,這齣戲的體驗和演員的呈現都很棒,但我個人對劇本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感覺。也許是因為,我向來對「看到身邊的美好」、「小確幸」的敘事有些距離。常常會想,這些「小確幸」,是當下、即刻的,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它的意義以及能帶來的快樂,也大多只落於當下。有時候,並非所有傷痛都可以用「美好的小事」來緩解,它們有時候只是一劑麻藥,只能暫緩而非解決疼痛。
不過在有些極度絕望的時候,人大概也是需要這些麻藥來拉住自己吧。
另一件我很喜歡的是,在劇場這一個多鐘,觀眾都變成了聆聽者。這是一個男人二十幾年的人生故事,他靜靜地講,觀眾靜靜地聽。雙方都忘了整個的自己,全神貫注在溝通當中。這個場景讓我莫名很感動。在現實生活裡,反而很難有這種時刻。人們溝通卻又不在溝通,或是只想說卻不願聽。每次路過地鐵站內的廣告「陪你講」,陳奕迅拿著一個傳聲紙杯,坐在一邊靜靜聽別人講話,都會忍不住想,也許不久的將來,會誕生一個新職業叫做「listener」?
看完演出回到宿舍,宿生會的福利莊員遞上熱騰騰的生薑湯圓糖水,大冬天,糖水的熱度從手掌湧到身體裡。那個男孩子模樣很稚嫩,大概是一年級。我誇讚他煮的好好吃。
「我特登為左煮糖水比大家食先上莊㗎!」
是一件美好的事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