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為何無法促進就業?

魏菘甫
·
·
IPFS
·

關於芬蘭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實驗

芬蘭,2017年1月,實驗對象:隨機挑選 兩千位 25 至 58 歲接受失業補助的民眾,每月發放 560 歐元(約台幣 1.9 萬、港幣5 千元),與另外5,000 名領取失業津貼的作為對照組。

實驗於 2018 年 12 月 31 日結束,並於2020年發表研究成果,其平均就業天數,僅較對照組多出 6 天,換言之,該次實驗中「無條件基本收入」促進就業的效果,並不顯著。


芬蘭的實驗具有一些爭議性,當中包含了金額與實驗對象的問題,這也是其中一個論點認為問題無效的原因,正式在於芬蘭的實驗不是標準的「無條件基本收入」,並沒有普及到全民而僅僅是給失業民眾,所以才無法促進就業。

該論點指出已開發國家中,多具有長期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隨時間演變成「停滯性不平等」(stagnequality)(這概念尚未被正式定義),產生僅有低度成長並伴隨擴大的貧富不均,形成名目薪資不變或僅有低度成長,實質購買力卻下降,過去「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觀點認為貧富差距是經濟成長的代價,但如今經濟成長已經停滯了,只留下了貧富差距與結構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中除了生產技術提升帶來的勞動需求減少外,也包含了錯誤就業(misemployment)與資本錯置(misallocation)的。

錯誤就業(misemployment)
即是具有能轉移到高生產力工作的人才未能轉移,而這些人才佔據了低生產力工作的職缺,造成生產力無法再成長,至於原本該從事這些工作的人才則因為職業被佔據而無法就業,進而形成失業問題,且部分國家失業的補救措施是讓這些人接受培訓,又形成培訓資源的浪費,這也是種資本錯置。
資本錯置(misallocation)
即是資本沒有讓可以發揮最高價值者所運用,可能是企業、城市或個人。

這些又互為相關,資本錯置源自於貧富差距擴大,資本集中形成壟斷,提高了投資價值的同時,也造成分配無效率,形成了資本錯置,資本錯置減少了其發揮的價值,也同時減少了能提供的就業機會,就業機會的減少,等同就業需求的降低,就業供給不變下就會形成低工資,低工資則阻礙了人們進修與轉職的彈性與能力,依賴穩定的工作維持生存,進而造成了錯誤就業的社會狀況,錯誤就業讓原本該從事高生產力工作的人才,也去競爭低生產力的工作,進一步形成失業問題,而長期無法解決的失業問題則又進一步擴大了貧富差距,至此形成了一個循環,造成了「停滯性不平等」。

因此資本以及就業若能重新分配,就能改善失業問題並提升總和產出,而芬蘭的實驗僅提供失業者基本收入,並無擴及已有工作的民眾,錯誤就業的根本問題無法改善。


這種觀點也被認為是一種激進市場的政策,認為現存的政策資本與勞動的交易自由都受到了限制,導致市場的力量無法發揮,同樣是激進市場的政策,另一個觀點則從資本錯置著手,稱為「共同所有權自評稅制」(Common Ownership Self-Assessed Tax,COST),但這稅收也可以成「為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財源。

如果該觀點的理論正確,完整的提供給全民的「無條件基本收入」,將能補強全民進修與轉職的彈性與能力,解決錯誤就業,隨著錯誤就業的解決,人才的流動也會促成知識廣泛的傳播,進而找出資本的最大價值應用方向,解決資本錯置的問題,最終失業問題也能隨之解決,如果配合「共同所有權自評稅制」更可以加速整個過程。

不過正因為「無條件基本收入」是整體社會的結構性轉型,而非細部結構的微調,所以實際的整體影響還是只能等待大型實驗,但就理論上來說,應該是有幫助的。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