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孩子有遗憾?生孩子才不道德?|面面观No.25

C计划
·
·
IPFS
·

​丁克族(DINK/DINKY)这一概念,1950左右起源于欧美,在上世纪80年代年代传入亚洲。其全称是“Dual/Double Income, No Kids”,意为“双薪水,无子女”的夫妻。其中,“双薪水”强调其经济能力足以承担抚养孩子,而“无子女”则指其欠缺生育后代的意愿。这种无意愿强调的是一种主观选择,而非生理上不能生育孩子,即不是childless而是childfree。简单而言,丁克族特指那些有生育能力但是没有生育意愿的夫妻。


丁克常常与不孕育后代的夫妻混为一谈,但二者在根本上是不同的。面对不育,人类解决问题的方式从以前拟制后代(即收养孩子),到现在拟制后代与辅助生殖技术并重,本质上还是在追求一种有后代的、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而丁克一族对没有后代生活的想象与肯定,从根本上便是对生育观念的颠覆。持有丁克观念的人们不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繁衍后代的义务,而且认为这种结婚后没有孩子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


根据 OECD 的标准,要评估是否终生不育,要到一个人的生育能力结束时,其中女性通常是在45岁至49岁之间。2007年一项 OECD 的研究表明,欧美国家的不育率逐渐上升。如奥地利、英国、芬兰等国,60年代生的女性到45岁时从未生育的比例则可能达到20%左右。


/ Source:《“丁克”家庭:青年人的时尚?——一项国际比较研究》/


但在中国社会,真正实践丁克的人仍是少数。根据2006年和2008年进行的两次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在中国,已婚无子女的比例占人口总比例低于2%。不同出生年代被访终生未育的比例一直处于极低水平,中国并没有出现不育率逐渐上升的趋势。


/ 在中国,不同出生年代被访终生未育的比例一直处于极低水平 Source:《“丁克”家庭:青年人的时尚?——一项国际比较研究》/


尽管在中外社会,丁克的实践尚非主流,但其观念依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婚姻和生育观。


从各项国际比较的研究来看,人们越来越认同“结婚未必一定要孩子”,越来越不认可“没有孩子的婚姻是不完整的”。


/ Source:《“丁克”家庭:青年人的时尚?——一项国际比较研究》/


不过,具体到自身的生育意愿,2005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欧盟15 国平均仅有4%的15-39 岁女性表示其理想子女数是0。美国家庭成长调查的结果也显示,从1982 年至1995 年间,青少年女性表示不想生孩子的比例一直保持在稳定的低水平状态。


那么,中国人的丁克意愿又怎样呢?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调查对育龄妇女(n=39586)的调查显示,在20-29岁、30-39岁两个年龄段的女性中,理想子女数为0的比例分别仅占1.3%和0.8%。2006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所获得的调查结果也基本类似,20-29岁、30-39岁女性的理想子女数为0的比例分别为3.5%和1.4%,同年龄段男性分别为1.6%和2.4%。可以看出,在中国,丁克同样只是少数人的生育理想。


是否选择丁克,在法律上是每个人都可以自主选择的权利。但人们对丁克这一少数派的实践和理想抱有不同态度,仍有着激烈的讨论。一些人认为丁克观念是错误的、不可接受的;不少人认为可以理解,但自己绝不会实践;还有人则相信这是一种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


对此,你怎么看?本期面面观,和你一起梳理。


选择丁克,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反对丁克者:从社会层面看来,生育是一种责任,不应该鼓励、选择丁克。


2019年恒大研究院任泽平编写的《中国年轻人生育报告》显示,中国生育率下降速度前所未有,总和生育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由此带来的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负担日益加重。2018~2050年,中国老人比重将从12%快速升至30%。老龄化是全球普遍现象,但在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地快。(见下图)1970-2015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从19.3岁快速升至37.0岁,预计2050年将达50岁。从国际看,美国、欧洲、日本、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到2050年将分别为42.0、46.6、53.2、37.5岁。



反对丁克者认为,在生育率降低,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大背景下,丁克的生活方式不利于改善社会生育基础,反而会使劳动力更加短缺,人口结构不断老化,经济活力逐渐下降,不利于社会再生产。


为应对社会老龄化、鼓励生育,很多西方国家都采取减少税收、增加补贴、保障假期的举措,有的国家例如丹麦还实行夫妻双方带薪产假政策。这些鼓励生育的政策都反映了个人生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尽管是否生育是个人选择,但国家政策和社会舆论都不应该支持选择丁克


此外,丁克家庭的盛行可能导致人口逆淘汰。持该观点的人以达尔文进化论优胜劣汰的原则来看待人类社会,社会发展应使得低素质的人所占的比例变少,高素质的人所占的比例增加,这样,人类的平均素质才会越来越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丁克家庭中夫妻的文化水平程度普遍较高,他们对子女的教育质量无疑会高于那些乐于多生孩子的低收入父母。但他们却选择了不生育,而低收入和低教育水平的父母却在多生、超生。这样一来,社会中低素质的人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多,被淘汰出局的不是素质低而是素质高的人,那么社会就有可能出现人口逆淘汰问题。


/ Illustration:Ingo Fast /


丁克支持者:气候变化、过度碳排放,减少人口繁殖,丁克才是道德的选择。


对于反对者的观点,支持者们首先认为对方夸大了丁克族的影响力。正如前文所述,丁克只是少数人的生育理想。而真正实践者更是稀少。丁克家庭并非中国主流家庭模式,产生的不利影响不至于上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下谈丁克族对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人口逆淘汰,有些杞人忧天。


不少丁克支持者拒绝用社会责任绑架个体选择的自由。如果一定要谈论丁克族的社会责任问题,一些支持者们反而认为,人类的持续繁衍和由此带来的环境破坏,加剧了气候变暖进程,破坏生态物种平衡。减少人口繁殖,丁克才是对社会负责任的、道德的选择


目前,地球上已经有77亿人。根据联合国人口统计的数据,到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达到97亿,在2100年左右达到110亿的峰值。地球人口日益增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当面临不可逆转和灾难性环境破坏的威胁时,人类有道义上的义务,将生育率严格限制在理想范围内:不生孩子,或者最多生一、两个孩子。也有人认为,更应该限制发达国家的人生育,因为他们的孩子更有可能过着碳排放密集型的生活。哲学家特雷弗·赫德伯格(Trevor Hedberg)在《科学》杂志的特刊中指出,通过少生育来缩小家庭规模,是减少碳排放量最有效的方式,而其他生活方式诸如少开车或少用无人驾驶汽车、少乘坐跨大洋的航班或少吃肉,都不如前者有效。


气候科学家只给了我们11年的时间,让我们在碳排放量达到“无可逆转的点”之前开始行动。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粮食和淡水短缺,干旱、飓风、饥荒和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在严峻的生存和生态危机前,或许不生孩子的丁克一族才是符合生态道德的


选择丁克,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


1

选择丁克,是对父母的不负责任?


反对丁克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传宗接代”的观念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甚至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受传统观念影响的中国人,内心对于“断子绝孙”有着深刻的恐惧。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关于“重男轻女”现象的原因调查中,61.7%的受访者认为这是“男性能延续家族生命和血脉”的观念导致的。


反对丁克者强调,“传宗接代”是子女的义务,他们有责任满足长辈享受天伦之乐的愿望;也有人认为,传宗接代是继承家族财产需要。丁克的不育行为,在他们看来,是“自断香火",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也违背了人类正常繁衍的自然规律。


/ Photo:Sam Tsang /


丁克支持者:生育是个体选择,传宗接代是对自主权利的绑架;不生孩子,反而让父母得以真正乐享晚年。


尽管有些父母对传宗接代有着殷切的期待甚至执念,但子女并没有义务必须满足。在丁克支持者眼中,实现自我权利远远比满足父母愿望更加重要,拒绝用“孝道”绑架自我。


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Our hearts and bodies are given to us only once.” 丁克一族认为,这一辈子就只活这一次,为了满足别人,哪怕是父母,而放弃自己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并不值得。


如果一定要谈对父母的责任,一些丁克支持者反而认为,不生孩子才能真正让父母安享晚年、缓解家庭矛盾。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问题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有近八成的家庭是祖辈参与教养的。其中幼儿园前为77.7%,幼儿园期间是72.9%,到小学阶段仍占60.1%,在农村,祖辈教育更是高达90%以上。不少老人为了给子女帮忙,不得不老来到异乡漂泊,甚至夫妻分离。根据国家卫计委数据,截至2015年,全国流动老年人口达到1800万人,因照顾晚辈选择“老漂”的占老年流动人口的43%。在北上广深,有54.4%“老漂族”是专门照料晚辈的生活而来他乡生活。


而养育孩子的职责重大、事务繁琐,不仅影响父母享受自己的晚年,更让他们心力交瘁。因为教育理念、生活方式的不同,年轻一代与父母在育儿方面的“世纪大战”并不罕见。中国青年报关于隔代教育劣势的调查结果中,68.9%的受访者认为隔代教育的最大劣势在于老人容易溺爱孩子,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而63.1%的人认为老人思想观念陈旧,容易造成孩子视野狭窄。除此之外,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隔代教育的弊病还包括老人不懂得科学育儿,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夫妻和祖辈有这么多潜在的意见不合,对比之下,没有小孩的家庭,反而能够避免这样的家庭矛盾,也可以留给父母更多悠闲时光。



2

不生孩子,将影响夫妻感情?


反对丁克者:丁克的生活方式是夫妻感情潜在的风险。


持该观点者认为,爱情让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陌生人走到了一起,而孩子作为双方唯一的血缘联系,将有助于夫妻感情的维系。核心家庭的三名甚至更多成员的互动能够帮助消减矛盾,当夫妻产生矛盾的时候,常常因为顾忌孩子,会暂缓矛盾,寻找更适合的沟通和解决方法。同时,一致的教育目标能够增进双方的亲密关系。当父母双方都把孩子的教育当成生活里最重要的考虑,家庭内的亲密互动就会包含更多的爱和理解。


不少媒体发布关于放弃丁克的文章中,受访者都提到少了孩子作为纽带,夫妻关系产生了危机。《健康时报》曾对25位35岁以后放弃丁克的女性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是“为了挽救出现了问题的婚姻“。


即便夫妻双方曾约定好做丁克族,但双方都有可能因为某些经历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当一方想要孩子而另一方却失去生育能力,孩子的问题就将成为双方感情的巨大挑战。有不少文章描述男性到中年决定放弃丁克,在另一方不愿妥协的情况下只能离婚。



丁克支持者:孩子也可能成为夫妻问题的源泉,相反,丁克夫妻共同面对挑战可以加深感情。


丁克的支持者们则对反对者的这种说法不置可否。孩子可能成为家庭的黏合剂,也可能成为问题的源泉。《社会学研究》的一份研究表明,当夫妻拥有孩子以后,子女也可能降低夫妻对婚姻的满意度,因为在孩子出生后,夫妻二人需要做大量的调整来适应父母这个新的角色,而孩子的数量越多,调整的难度也就越大,甚至有时候孩子本身成为双方矛盾的根源。比如,夫妻双方在分配家务、工作和休闲的时间都会发生改变,彼此情感交流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现实生活中不乏因为育儿理念不合而分手的夫妇——最典型者,便是朱莉和皮特。据媒体披露,二人离婚的原因之一,便是他们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


实证数据显示,在婚姻出现问题后,有孩子的夫妇确实更不会轻易选择离婚。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的存在让夫妻双方学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处理问题,而是碍于孩子的存在,而维系已经名存实亡的婚姻,孩子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追求自我、追求幸福的障碍。


而谈及幸福,英国公开大学的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在亲密关系中,丁克家庭比有孩子的家庭感到更加快乐,相比之下夫妻双方在维系感情方面也投入更多。不少受访者提到,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和彼此交谈、出游,经常为婚姻关系“充电”。


另外,在坚持丁克的路上,夫妻双方会面临来自家庭、亲朋好友乃至社会的质疑施压,夫妻作为最能理解彼此的伴侣能够更好地给予对方关怀和支持,携手同行,反而能发展出更为坚固的夫妻关系。


3

做不到完美父母,就不应该贸然生育?


丁克支持者:如果没有信心成为完美父母,不生才是负责任的选择。


在不少丁克支持者眼中,生育意味着义务和责任。成为父母责任重大,在一个小生命到来之前就要做好相对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但事实上,大多数普通人因为自身性格的各种缺陷、教育知识的无知或匮乏,很难成为合格的父母。在丁克族眼中,不合格的家庭教育不但无法培养出社会的栋梁,反而会增加社会的负担;孩子在未来没有办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快乐,反而背负原生家庭的阴影前行。


此外,即使有充足的资金和知识、心理准备,现代社会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教育不公等问题还是让人防不胜防。一个连我们自己都无法信任社会,我们又怎么能放心地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呢?前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萧瀚在《给不可能的孩子的信》一文中写到,他之所以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社会充斥的各种负面信息让他失去了对社会的信心。



反对丁克者:没有完美的父母,不等于就不应该去做父母。


在反对者看来,支持者的这一理由过于苛刻自己、苛求社会。


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父亲常常因为忽略二女儿而愧疚。在庆祝生日时,他对女儿说了这么一句话:“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在反对者看来,和这位父亲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犯错中成长。没有不犯错的父母,但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即便其中有些经历并不美好,但这些家庭中的挫折同样可以帮助孩子和父母学习生活以及学习理解他人的生活,也有利于发展孩子未来独立生活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当一个人成为父母后,因为对孩子的未来有期待,进而对这个社会更有期待,人们才有更多的理由和动力改善我们的社区,保护我们的环境,乃至尝试改变整个社会。上一代暂时没办法、没有时间改变的,或许我们的下一代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条件,为何不把机会留给他们?


/《请回答1988》/


选择丁克,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1

生孩子到底划不划算?


反对丁克者:养儿(女)防老,生孩子是给自己上保险。


这一派观点非常传统:养儿(女)防老,是人类繁衍基本的功利动机。


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生育成本确实很高,但青年时期人的精力相对旺盛,有一定余力分散在照顾孩子、教育孩子身上;到了中年时期,个人收入也会较为稳定,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生活环境。如果将这些前期投入视作在子女身上的投资,步入老年后即可享受回报。有研究表示,中国的基本养老金将于2035年耗尽累计结余。相比政府,或许子女更能在人年老后提供生活上的保障。更何况,中国《宪法》《婚姻法》等法律,也已经将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规定为法定义务。



丁克支持者:育儿成本巨大,投资孩子不如投资自己。


丁克支持者则看到代际之间付出的不平衡。


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更是要从娃娃抓起。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下,每个家庭从孩子出生起就在各个方面投入巨大。一方面是时间的投入:对孩子功课的辅导和性格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另一方面是资金的投入:《人民日报》的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占到中国家庭平均收入的近50%。而反观子女成年后,却少有人能在父母身上作出对等的回报。


丁克支持者的眼中,把这些精力和资源用在自己而非孩子身上,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会让夫妻双方生活质量提高。花在孩子们身上的钱也可以用于别的投资,收益好的话一样能防老。如果说基本养老金不可靠,商业保险则是比“养儿防老”更靠谱的投资方式。据《经济日报》采访披露的数据,从目前平均年化收益看,商业保险产品一般为4%至6%,银行理财约为4%,公募养老目标基金视具体产品而定,信托产品约为6%。


因为不生孩子,而拥有相对自由的青年、压力更下的中年和没有压力的晚年,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 Investopedia /


2

不生孩子,情感没了寄托?


反对丁克者:孩子是一个人重要的情感寄托。


在持该观点的人看来,人生在世,除了配偶和父母以外,最为重要、最为深刻的关系就是孩子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身后的情感寄托对个人有着正面的影响。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一些未完成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人老后,有子女的陪伴,也能极大提升退休生活的质量。心理学家分析,老年人对生活的动机和需求,与其他年龄段的人士不一样。例如,大部分中年人的生活需求表现为希望自己的事业得到他人的认可;而老年人的动机只是希望得到家人的关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指出,在1998~2008年的11年间,中国老年人的孤独感呈现增长的趋势。子女经常探望的老人幸福感强,而独居老人更易抑郁。当周围的朋友和伴侣相继离开之时,子女将是老人最后的情感寄托。



支持丁克者: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不应将情感寄托于子女身上。


丁克支持者首先强调,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孩子。有的因为先天的性格喜好,有的因为后天的经历。对不喜欢孩子的人来说,生命里没有这一部分说不定会更美好。


其次,情感寄托的方式有很多,孩子不是唯一的对象、更不应该是唯一的对象。每个人都有亲朋好友以及配偶,很多烦恼可以互相倾诉。对子女有过多的感情寄托,反而不利于子女的成长。子女也是独立的生命体,他们不应为了别人的愿望而生活。一个完善的人,自己能处理好很多情绪,也能很好地把握好与他人的距离,在没有孩子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



3

经历与孩子的共同成长,人生才是完整的?


反对丁克者: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成就完整的自我


持该观点者认为,养育孩子,能在不同的阶段能给父母不同的意义和反思,对双方来说都会是成长。在孩子年幼时,自己能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从而更加对父母心怀感激,成为一个更知道感恩的人;孩子青少年叛逆时,个人也需要学会如何化解矛盾、平和地和孩子相处;孩子长大了离开家,自己也能更珍惜与配偶相处的时间,有着更为高质量的老年生活。


养孩子是一项甜蜜的重任,完成这项工程对个人是巨大的考验;但其收获与成就感,却是大部分其他经历所无法给予的。



丁克支持者:丁克一族拥有更广阔的个人空间。


丁克支持者则认为,如果没有孩子,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投在自己身上。这些投资,可以让自己实现原来的很多遗憾,也能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见到更广阔的世界。


对于女性来说,有无孩子的影响更为明显。韩国政府2014年4月的数据显示,韩国年龄在15至54岁的已婚女性中,有22.4%因为结婚、生孩子或者照顾小孩而离职。即便在性别相对平等的西方国家,女性也更容易因为生育问题影响事业。美国《西雅图时报》援引相关研究数据指出,生养孩子对女性在经济上的影响远大于男性。成年女性因生产离职,若两年后复工,整个职业生涯收入将减少10%。美国妇女政策研究所调查发现,妈妈们离职两至三年后重返职场,收入将比离职前下降三成。皮尤研究中心则发现,产后休息4至12个月的女性工作中晋升的机会将减少15%。对某些选择不育、丁克的女性而言,生育或许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但拒绝生育,同样会给个人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结语


本文从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层面呈现了支持丁克和反对丁克的争论。关于生与不生,其实很多需要考量的因素背后,都有着更复杂的社会成因。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代际冲突、亲密关系的困境和性别不平等,拒绝生育可能可以回避某些压力,但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而基于社会、家庭责任的道德绑架,或功利化地将孩子视作养老保障、情感寄托的观点,也需要更多的审视和批判。或许,放下对丁克一族的道德判断,理解其选择背后的动因,也更有助于大多数终将选择婚育的主流人群,重新反思自己与伴侣、与孩子的关系,成就更健康、完整的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From the Four Generations Cohabitation Family to the Dink Family: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Young People's Family Concept,Wu Yiwen、Yin Yiqiu,2019第四届社会会科学与人文国际会议论文集,2019.7

2、“我选择丁克的原因”之研究,沈福来,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

3、“丁克”家庭:青年人的时尚?———一项国际比较研究,张亮,青年研究,2012.5(文中图片来源)

4、任泽平, 渐行渐近的人口危机——中国生育报告2019(上)http://money.163.com/19/0102/11/E4GVMQEL00258105.html

5、刘改凤. 解析当今中国社会的“丁克”家庭[J].  绥化师专学报. 2004(02)

6、许珂.丁克家庭的成因及社会功能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119-122.

7、 屈坚定、Therese, H. 2006.《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与家庭理想子女数、子女性别偏好和出生性别比: 国家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调查结果》.《英国医学杂志( 中文版) 》第 4 期。

8、Sharon Kirkey. Is it immoral to have babies in the era of climate change?. 2019. https://nationalpost.com/life/is-it-immoral-to-have-babies-in-the-era-of-climate-change/amp?__twitter_impression=true&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9、“丁克能坚持多久?”,健康时报, 2006年6月。 http://paper.people.com.cn/jksb/html/2006-06/19/content_7050123.htm

10、许琪, 于健宁, 邱泽奇. “子女因素对离婚风险的影响”. 社会学研究. 2014.02 http://www.cssn.cn/shx/201402/t20140211_960884.shtml

11、“萧瀚:给不可能的孩子的信”,搜狐,2010年4月9日。 http://zhaomu.blog.sohu.com/148012087.html

12、Gabb, J. Klett-Davies, M. Fink, J. Thomae, M. Enduring Love? Couple Relationships in the 21st Century. Open University. Nov 2013. http://www.open.ac.uk/researchprojects/enduringlove/sites/www.open.ac.uk.researchprojects.enduringlove/files/files/final_survey_report_executive_findings.pdf

13、吴薇, “丁克族,更幸福:调查显示无子女夫妇的婚姻更美满”,加拿大国际广播, 2014年1月。 https://www.rcinet.ca/zh/2014/01/19/丁克族,更幸福:调查显示无子女夫妇的婚姻更美/

14、“朱永新:80%的家庭存在‘隔代教养’”,如何让父母带好孩子?,搜狐,2018年10月。http://www.sohu.com/a/257329289_100928

15、“53.9%受访者称家乡重男轻女现象减轻 农村仍较重”.,中国青年报, 2017年3月。http://www.xinhuanet.com/gongyi/2017-03/09/c_129505172.htm

16、汤子帅. “全国1800万‘老漂族’ 超四成为照料晚辈而来”, 新京报, 2018年5月。http://www.bjnews.com.cn/graphic/2018/05/16/487155.html

17、黄冲,池碧云, “85.2%受访者认为隔代教育现象普遍”, 中国青年报, 2015年11月。zqb.cyol.com/html/2015-11/30/nw.D110000zgqnb_20151130_1-07.htm

18、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中预测,在“大口径”(包括财政补助)下,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于2035年耗尽累计结余。http://www.bjnews.com.cn/finance/2019/04/12/567254.html

19、 育儿成本占到我国家庭平均收入近50% 七成不愿再生,李红梅, 人民日报, 2017年1月23日。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7-01/23/c_1120364951.htm

20、 子女经常探望的老人幸福多 独居老人更易抑郁, 西安晚报-西安新闻网, 2012年10月15日 https://xian.qq.com/a/20121015/000005.htm

21、韩国妈妈:管了孩子,没了事业.,乐然/任琛, 路透社, 2015年1月31日。https://www.dw.com/zh/韩国妈妈管了孩子没了事业/a-18219982

22、美国全职妈妈重返职场 找份工作有多难?, 新华社, 2016年7月12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7/12/c_129135758.htm

23、《心理健康蓝皮书|老人抑郁焦虑常说身体不适》,健康时报网,2019年3月16日。

24、《“第三支柱”养老产品如何选》,经济日报,2018年8月24日。

25、Brad Pitt reported to FBI for alleged child abuse after altercation with son Maddox on private jet.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3.09.2016. https://www.scmp.com/news/world/united-states-canada/article/2021867/brad-pitt-reported-fbi-alleged-child-abuse-after

26、Brad Pitt hits back at Angelina Jolie's child support claims. The BBC. 10.08.2018. https://www.bbc.com/news/entertainment-arts-45119232



关于面面观:面面观是C计划的特色栏目。针对当下公共生活中的复杂话题,呈现不同角度的多元观点。了解反对者们都在想些什么,我们才有可能更好地对话。

关于C计划写作小组:C计划写作小组是由一群热爱思辨的青年学人组成的志愿写作团队。小组成员协作写作,为你呈现复杂议题的多面观察。


作者


编辑:蓝方

C计划联合创始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和法国巴黎政治大学,曾任《财经》杂志、财新传媒公共政策资深记者。


▷ 排版:@魚香



推荐阅读

▷ 要命还是要孩子?“我要孩子”|面面观No.14

▷ 生孩子,真是人生必选项?

▷ 政见不合,该分手吗?|面面观No.24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的签约作者。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文中署名的插图、脑图亦为原创。转载文章或原创插图、脑图,请联系小C(Plan-C2016),或给后台留言。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C计划C计划是一家致力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机构。C计划的C,是指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ivic Education(公民教育)。推广思辨教育,重塑公共理性。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蓝方:倦怠社会,我们想培养怎样的人?

C计划8周年现场回顾:相互联结,彼此看见

叶明欣:8年是一个开始,也是∞ (无限) 的展望 |C计划八周年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