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從政治傳播角度看學生聲援巴勒斯坦下的世代對立

忄斤
·
·
IPFS
·
作為政治傳播學徒,語重心長...。

距離上一篇討論以巴的百年恩怨至今,其實並沒有間隔太久,去年哈瑪斯轟天一炸,更多的是非躍上檯面,除了戰場上的士兵官民血還在流,這回聲援巴勒斯坦的行動,在世界各地的校園遍地開花,我觀察了很久,有許多的憤慨無法消化,累積成惆悵,令我震驚與惆悵的不是戰爭,是政界與商業界聯手對言論自由與學生的打壓。

2021@London

2023年10月,有一群哈佛學生連署希望以色列政權應對發生的一切負起責任,隨即,他們被貼上反猶挺恐的標籤,個人身家被肉搜騷擾,企業界聲明不錄用這些學生並撤回捐款,校長蓋伊上聽證會後辭職,同樣的情節陸續發生在其他校園裡,遠方的戰事仍未落幕,但警方對校園裡抗議學生的驅趕行動越演越烈。

平常我不太看TVBS,不過這幾年T台國際中心用心經營,與其他媒體相較下報導國際新聞數量相當高,一方面覺得是好事,另一方面也發覺他們的剪輯過度配合美國主流媒體,缺乏更多元的視角討論議題,有點可惜,於是我找了CNN、BBC、ABC、Aljazeera等不同國家的外媒,從媒體報導Pro Palestine大學生被清場的新聞來進行拼圖;剛好,前陣子讀完敏迪的書,裡面也提到如何提升自己的媒體素養,不要輕易被輿論帶走風向,也許我們對於議題都有自己的喜好或傾向,但唯有足夠的資訊和討論,才能讓我們離真相更近一步。

記者問拜登,總統大選在即,是否會因為這些抗議活動而改變對以色列的政策,拜登回應「不會」旋即轉頭離去,另一位候選人川普大讚警察清場太精彩,紐約時報專欄作家Bret Stephens在節目中直接批評學生替恐怖組織發聲,CNN主持人Fareed Zakaria更順水推舟的頗析當代學生不願傾聽、抗壓性差、容不下意見、社會性支離破碎、發表仇恨言論,多麽熟悉的慣用手法,傲慢地弱化年輕世代的人格,指稱學生抗爭的不合理性,避而不談美國持續援助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進行種族滅絕般的攻擊。

「當一個媒體選擇站在光譜的某一極端,它的存在就已經不再單純只是提供新聞消息,更多時候其實是灌輸它堅定不移的思想。」-不當世界的局外人/敏迪
「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接受一個不和諧的社會,並且,在知道最後可能無法共享同一立場的情形下,仍然願意一起爭論。共同體(Gemeinschaft),是在差異中尋求共同(gemeinsam),而不是追求同一;我與你爭論,是因為我視你為與我一樣的理性存在者,你能使用與我一樣的語言,我們交換意見的不同,試著釐清概念上的誤解,即使最後我們仍將彼此憎恨,因為無法說服彼此,但是至少我們都更貼近真理一步,也使我們生存其中的民主更有生命力。」-爭論中的德國/蔡慶樺

為了避免誤會,我必須說主流媒體所報導的內容並非不正確,它必定有個報導的角度和目的,受眾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結論」去選擇媒體,我不認為西方主流媒體有辦法像半島電視台24小時去深入報導中東形勢,但他們可以掌握當權者要傳遞給世界的訊息,當比重失衡,民眾開始失去對這場戰爭的同情,厭倦影像上的紛紛擾擾,世代對立也就越來越明顯,按照T台引用的數據資料,套用在台灣、泰國的情況也說得通,每個世代的時空背景不同,面對問題的反應大相徑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TVYEosYlU

附上去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與經濟學人/YouGov的民調結論相近。2022年7月公布的「美國人對以色列觀感」調查為例:55%的美國人對以色列持正面觀感,41%的美國人持負面觀感,整體看來正面略多。不過如果細究各年齡層,就會發現不同世代的差異相當明顯。

原文網址: 曾經的越戰、現在的以巴戰爭:美國大學生為何同情巴勒斯坦?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1415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以下為媒體主要報導的幾個元素:

陰謀論:

  1. 被動員:筆者曾經發動、參與過一些社會運動,明顯的自發性動員,從無到有的埋鍋造飯,在媒體上仍然被稱為是政黨動員來的打手。

  2. 被指導:當學生佔領建築物時,有所謂的專家學者出來說,學生怎麼知道要如何擺設障礙物,一定是有人指點。

  3. 被利用:政治人物直接說學生支持恐怖主義、散佈仇恨言論、為哈瑪斯代言。

幼體化&污名化學生:

  1. 上一輩的人說:學生被利用、心理素質不夠、社會經驗不足、自以為正義、單純、易怒、情緒化、不懂政治。

  2. 學生表示:他們聲援巴勒斯坦不是反猶,也不是支持哈瑪斯,政府不應該礙於政治壓力支持以色利對巴勒斯坦進行種族滅絕。

  3. 事實上,新世代的年輕人遠比上一輩的人還聰慧,銜著網路出生的他們,接觸這個世界的資訊比我們還要豐富,上一輩仗著年歲教訓他們的同時,真的自認為比他們清楚局勢嗎?

指控破壞法治社會:

  1. 哥倫比亞率先報警清場,後續更有大規模的威脅學生退學、武力驅散等動作,至今有超過兩千人遭到逮捕。

  2. 拜登說:這些學生破壞了法治是無法被允許的。

  3. 學生說:一開始他們是平靜抗爭,但後來他們開始被攻擊、驅趕,有很多不是學生的人混入,很快的事態逐漸失控;抗爭現場要失控並不難,尤其是這種去中心化的行動,只要有心人士混入,或是稍加刺激,就可以讓警察得到使用公權力的機會,香港的例子殷鑑不遠,僅從媒體上看到的畫面,不完全是故事的全貌。

  4. 警察說:學生擁有很多攻擊物品,像是水瓶及彈珠,還有閃光筆...,後來警察在驅離過程中誤開第一槍,武力如此不對等,也能貼上學生預謀攻擊的標籤。

  5. 公民不服從運動在1950年代從美國的種族隔離政策下發展出來,而今卻被認為這是破壞法治社會的舉動,面對戰爭一般人能做的極其有限,學生搭了帳篷打算長期抗戰,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要求學校切斷與以色利相關的財務往來,以期能夠對這場戰爭施加壓力,結果學校未能保護學生,反倒運用權勢對學生進行暴力驅散。

「公民不服從:或稱公民抗命,是一種政治參與形式。是指公民透過象徵性的、自覺違反法律、規範或政府律令的手段,以消除不公正的局面,從而強調他的道德參與權。」-WIKI

以上的元素反覆組合在媒體上呈現,那麼美國社會是怎麼看待學生聲援巴勒斯坦的校園行動呢?YouGov最新的民調顯示,美國人有47%反對校園抗爭,僅有28%支持, 45歲以下支持抗爭的民眾高達40%,是年長者的兩倍(19%),45歲以上的人有高達48%認為有關當局要更強硬,反之45歲以下的人只有16%認為不該這麼嚴厲。

當然,透過政治傳播所觀察到的,不僅僅是世代對立的問題,從民調數據裡面也顯示,種族、教育背景、政黨、宗教的反應也都有顯著的不同,各種推論甚囂塵上,像是美國如此積極幫助烏克蘭是因為他們都是白人嗎?美國協助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是因為對穆斯林的新仇舊恨嗎?我不知道對於當權者會如何回應這類問題,但我目前看到的學生訪問反應,他們糾結的點並不在此,而是更純粹的生命與人權,卻成了政客訕笑的談資。

「Do not fail us. 」一名被拖走的學生傷心的喊著。

後記1:這些調查結果帶我回到2018年同婚和性平教育的挫敗感中,當時台灣社會被激化對立的情況非常嚴重,有很多在外一起進行連署的年輕同志們,回到家裡面對的是長輩的鄙夷,公投結果一出來,有些人無法承受自己被社會拋棄而選擇輕生,無法看見後來在台灣飄揚的彩虹。

後記2:2024年4月,聯合國安理會以12票贊成、1票反對和2票棄權的結果,否定了允許巴勒斯坦作為正式會員國加入聯合國的決議草案,英國和瑞士投下棄權。

後記3:2023年10月,美國聯邦眾議院選出眾議院共和黨黨團會議副主席強生(Mike Johnson, R-LA)擔任議長。強生是眾議院司法與軍事委員會成員,也加入國會台灣連線。他也是2021年「台灣國際團結法案」(Taiwan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Act)與其他挺台抗中法案連署人。

後記4:美國參議院4月23日終於通過爭論逾半年的援助預算案,總計將以953億美元分別支援烏克蘭告急的彈藥武器、強化以色列飛彈防禦系統,並加強台灣印太地區潛艦發展等。

後記5:學生要求學校撤資以色列相關企業,多數民眾認為不可行,但布朗大學正面回應,將針對學生訴求進行研議。

沒有人比他們更期待和平。2021@London

Watching the watchdogs: How US media weaponised campus protests coverage

How pro-Palestinian protests unfolded on college campuses across the US: A timeline

Crackdown or compromise? A tale of two US campus protests

What do pro-Palestinian student protesters at US universities want?

As debate rages on campus, Harvard's Palestinian and Jewish students paralyzed by fear

On GPS: Two opposing views on the campus protests debate

What Americans think about recent pro-Palestinian campus protests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忄斤📍:Taiwanese based in London 👩‍🎓:Japan, Australia, UK 💬:Politic, LGBTQA+, Environmental 🇹🇼🇯🇵 🇭🇰 🇹🇭🇰🇷🇻🇳 🇦🇺 🇬🇧 🇩🇪 🇫🇷 🇻🇦 🇪🇸🇮🇹🇨🇭 🇺🇸 🇨🇿 🇲🇨 🇸🇬 🇮🇩 🇵🇱🏳️‍🌈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