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系統產品團隊導入UX的經驗談 — 四個實用策略
策略一、人文學科的信心
Tips: 務必將使用情境圖列入標準文件
實驗室和工程師創新的東西越多,就為能夠從事人文範疇工作的人才創造出更多職務。在倉庫或工廠裡,科技也許會消滅很多職位。毫無疑問的,在有規則可循的瑣碎事務方面,機器確實表現卓越,比人做的更快、更便宜、更可靠。然而生活中有很多方面,機器(甚至是以軟體為基礎的人工智慧)只是笨拙的入侵者,他們不懂如何應付比較微妙的情況;在那些情況裡,情緒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也沒有明文規範可以參考。可是我們懂。 —喬治.安德斯《人文學科的逆襲》
越易於操縱的無形介質,越需要敏銳的辨別力與決斷力,導入使用者體驗設計,像是要在肥沃的沖積平原創造新的文明,尚無規則可循的未知領域包含所有混亂和可能性,我們的挑戰是試著在一切有限的外部條件之內,實作每個產品的靈魂。
第一關是信心的問題,無論是開發新產品或Re-design既有產品,還沒有走到使用者端獲得反饋之前,UX的價值都是無形的,並且難以被量化,如果沒有得到其他團隊成員充分的支持,連自己也會產生懷疑。
當理想狀態跟目前狀態之間的落差令人沮喪的時候,很重要的是
「將產品無形的價值用有限的形式向其他人展現」
這時候可以從製作產品的使用情境圖開始,用視覺的方式把使用情境的資訊變成內部標準文件,確保團隊裡的每個人都了解「對我們的產品而言,使用者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生物」。
跟Persona不太一樣,不是先定義使用者的特質與人格,而是從純粹硬體、介面去定義軟性的「行為」「情緒」,不是太正規的作法,但這樣的方式切合台灣科技業軟體綁硬體的設計環境,在使用者特質角色因為工作身分而模糊扁平的時候,我們從唯物層面切入,更直接、更容易的達成團隊共識。
策略二、論教育訓練的重要性
Tips: 面向工程師的UX內部訓練 - 帶入設計思考
面對工程師,可以這麼向他們解釋UX/UI :「UX可以想像成是在Program人類,編寫使用者每一步的判斷動作,而UI就是我們用來編寫他們的語言。」
對工程師而言,要為了使用者體驗花額外時間著重流程、界面細節和呈現效果是一件苦差事,團隊合作時,一起理解注重使用者體驗能產生的效益,才能避免溝通上的摩擦。
面向工程師的UX教育訓練很適合帶進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的觀念,畢竟設計思考是設計任何東西都能通用的法則,從這個角度切入去談使用者體驗設計跟程式設計的共同點,是讓工程師能夠快速同理使用者的方式。
策略三、既有工作流程整合
Tips: 單元測試、整合測試+使用者測試 = 加速導入效益
首先要討論出如何在既有的工作流程上一點一滴騰出UX介入的空間,需要很密切的合作,導入的過程才能順利,再來是如何把談出來的需求轉化為精準的User Story。
市面上的UX書都給出了標準樣板的UX設計流程,從使用者研究、訪談一路到易用性測試,但實務上會發現,設計流程要配合原有的開發機制和產品規劃的階段性去靈活調整。
例如之前的組織流程是業務會提出產品開發的需求書,而PM會把需求書整理成function list,這時候UX的流程便調整成我們在function list變成Trello卡直接灑給工程師之前,把它接住,展成function tree跟functional map,確保開發的功能符合目標(使用者需求)。
此外我們可以透過原有的SA流程圖,在既有架構上展成使用者旅程圖去梳理操作流程的順暢和邏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在產品的QC階段,必須給出驗證測試的人員標準的UX Check list,除了單元測試、整合測試之外,把易用性測試在這個階段包進來,進行資源最大化的利用,這些都是UX能夠立刻協助提升產品品質的著力點。
流程從來都是各方角力的結果,把自己對標準流程的潔癖拿掉,無所不用其極的把UX融入現有流程裡,才能真正在組織裡發揮UX的影響力。
策略四、UX in Tech job
離職前幫主管面試新人,面試中主管替新人問了我一個問題
「你覺得做UX最難的是什麼?」我想了一下:
「我覺得最難是『溝通』,在PM和工程師之間,要兼顧開發時程與實作難度去調整自己的設計,是很大的挑戰」
結論:「掌握好『邏輯』和『溝通』這兩個能力,才能勝任所有UX工作」
大部分時候,會花很多時間去向團隊夥伴們或高層溝通解釋自己這樣設計的原因,用邏輯說服他們「為什麼這樣對使用者而言是最好的設計」。
而UX的本質是也同樣是「用人類的判斷邏輯,去設計產品與使用者的溝通方式」。
在系統科技公司導入UX的總結:
抱持要做出好用產品的初心
與易於操縱的介質奮戰到底
是科技業/設計業,好程式/好UX之間的聯集。
好的產品是理性與感性平衡散發出的自然魅力,是那句老話「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秉持著人文精神的設計者在科技業的沃土上努力耕耘,終將開出新的文明。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