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瑞妮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工作/育兒 - 母親的艱難抉擇

瑞妮
·
·

在做選擇前,妳該思考的三件事

photo via pexel
育兒與工作之間的掙扎,絕對不該只是女人的包袱而已,然而不爭的事實,是在相同的難題之下,男人顯然輕鬆許多。不過我們既然不住在北歐,男人沒有數個月的帶薪育兒假,也沒有請育兒假的成熟風氣,因此我們就先focus在女人及母親的角色上,平權問題不在討論範圍。

多數職業女性若要成為母親,必須面臨非常艱難的抉擇:在職場或是家庭中擇一,或是努力肩負兩邊的責任。幸運的話,妳可能有強力的婆奶後援能夠分擔育兒及家務、或夫妻中某方幸運地有份高彈性工作;又或者天時地利人合,嬰幼兒托育時間、地點都與工作配合得宜;又或,經濟與野心覓得平衡,在家相夫教子甘之如飴。

如果沒有以上的幸運,那麼我想跨過這關的女人都知道這有多艱難。

畢竟職場的冰冷與現實,很難對媽媽展開友善的雙手:妳身在八九點才下班或是得常態加班的產業,但算了算車程發現自己必須六點「準時」下班才能接小孩,老闆會想are you kidding me?但就算老闆慈悲為懷,我們也難敵同事的態度、客戶的理解、以及不加班就是做不完的工作量。更別說職場之外,還有社會共享的價值與期待,以及妳對自己的期許。我參觀過一間優質學區的幼兒園,裡頭的人本教育方針非常非常吸引我,然而爬文後發現,裡頭多數媽媽都是家庭收入優渥的家庭主婦(雖然不意外),對於學校舉辦在平日的親子活動參與度很高,這對忙碌的父母是很大的考驗;此外學校也不接受四點半之後的托育。學校方針人本的徹底,但時間這道門檻,只有少數父母得已配合;當然,四點半後回不了家的孩子還有安親才藝或保母等多項方案,但那就是高昂學費外的另一筆支出,沒有時間又沒有經濟餘裕的家庭,就會跨不過這道門檻。

photo via pexel

撇開職場與外在因素,工作或是育兒的掙扎有時候非關時間與經濟,而是女人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我們都希望在不同的身分上做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並產生歸屬感。而當媽媽就是多重身份在互相打架,為了讓不同身份彼此合作無間,有時覺得自己是女超人,有時又覺得自己快要精神分裂卻什麼都做不好。我們都看過那些令人讚嘆的名人媽媽,向妳展示要兼顧家庭與事業是可行的(但沒有人說這很容易):潔西卡·艾芭(演員、企業家)、蘭迪·祖克伯(祖克柏的姐姐,矽谷女強人)、隋棠(演員、企業家)、賈辛達.阿爾登(紐西蘭現任總理,在任內請了六週產假)……好吧,她們可能擁有的資源跟我們不一樣,但在育兒上會遇到的麻煩事卻是差不多的,例如蘭迪·祖克伯曾經不得不帶著嬰兒出席重要場合、或是帶著有頭蝨的女兒搭商務機。雖然我們都不是在事業上有強大成就的人,但我想,如果能夠有把握兼顧,大概很少女性會在兩者間擇一。

沒有人能告訴妳該怎麼選擇,即便妳聽過很多人說陪伴小孩比較重要、或是職場不能放棄。在考慮要兼顧還是擇一之前,我倒認為可以從下列幾個角度去思考看看:

一、What makes you “you”? 跳脫社會框架的身分,妳是誰?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品牌都會有他的核心價值,這個核心價值攸關品牌的每個決策。那麼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妳最重要的價值是什麼呢?妳有一個無論如何不能放棄的信念嗎?其實我們的核心價值可能在潛意識中左右著我們,進而對我們周遭的人產生影響。因此我認為雖然這個問題很深、很不容易,但卻很值得思考。

二、妳的內在需求是什麼?(什麼東西讓你感到平靜快樂)

有些人工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實現自我,而這個自我很難被育兒取代。請不要小看自己的內在需求,因為一個沒有被滿足的內在,會累積成負面情緒,進而影響身邊的人,尤其是妳最親近的家人、孩子。內在需求有時候不見得很大或是很完整,它通常又小又碎散,像小片小片的拼圖一樣。

拿我自己來說,我需要與家庭以外的人產生連結、需要家庭之外的人看到我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花點時間傾聽自己的需求,當妳得到滿足,或是知道內在渴望能夠透過努力獲得滿足,正向的情緒就會回饋到妳身上。

三、妳期望與孩子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雖說與孩子的相處重質不重量,但事實上,沒有多少父母可以只花少少時間就敏銳地察覺到孩子的需求,所以孩童幼年時還是需要投資大量時間去陪伴。然而不是每個父母都可以在陪伴上獲得快樂,因為帶孩子很累、很煩、時常一肚子火。不過孩子會長大,現在的陪伴如同替他們(也替自己)的幸福存摺投資,而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情緒穩定,有助於他們未來的成就與人際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專家學者都會建議父母要多花時間陪孩子,因為這絕對不是物質能夠取代的。沒有人想要養出對父母冷漠不懂感恩的孩子,但我們的決定與行為卻可能與其背道而行。

自己的孩子與你內心的孩子同樣重要

決定沒有好與壞
妳只能做妳在當下認為最正確的事

我也面臨過工作與育兒的抉擇,而且說實話,我不覺得我已經撥雲見日,既想賺錢又想陪孩子的掙扎還是會不時冒出來。但是過程中,我發現其實並不是二擇一或兼顧這麼簡單(單純),我不斷地思考「是什麼東西讓我快樂」、「我們家以及我自己最需要的是什麼」。透過傾聽自己的聲音,我逐漸能夠抽絲剝繭,搭配現實的條件限制(例如接送小孩的時間、家庭的經濟需求、夫妻間的配合…等等),慢慢理出一個適合當下的方向。

photo via pexel

以我自己而言,我最後選擇創業。

這是我能夠自我滿足(與他人的連結、別人看到我的價值),又能有更多時間培養親子關係的方式,同時在這個以家庭為重的時期(聊勝於無的)保持自己的專業競爭力。客觀而言,我的決定可能不是最好的。因為以經濟為優先的話,我就不應該回台灣(台灣光是幼兒教育費就比法國貴太多太多了)、回台灣工作也不該辭職(you know 創業的收入非常不穩啊)。

不過我心理知道,雖然賺錢存錢很重要,但這些都在我的核心價值之外。

方向訂了,心就定了,學習擁抱自己的選擇,好好適應它。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