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时间用在何处,价值就在何处

沅泱
·
·
IPFS
·
“当一个人意识到历史是由他,也是为他创造的时候,他就能胸怀全世界……这是从属于整个人类的一种感觉。”

德谟克利特认为,“决定人的精神品质的,不是他的行为本身,而是他的意图。”人们似乎把《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如何将时间最大化的方法看得太重——似乎掌握了如何计时、记录便能把握住当下。当然,这也不是说普通人就无法使用这种时间统计法来提升生命的效率,作者在最后回应读者提问中对于“这种时间管理法是否会将人变作机器”的反问非常值得深思:一个人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

看起来这是一种“自我剥削”,但从柳比歇夫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他不仅游泳、看戏、写信,甚至是阅读文学——那些生活中常被视为有价值的部分都被他珍藏了,化作数据和著作,一并记录在册。除了豆瓣的年终总结会提醒一年看过多少部影视和书籍,大多数时候这种时间都不会被算作是“有效使用”,毕竟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都是消遣。但柳比歇夫读书也钻得深:做笔记——其中提到他都是读的时候就做摘要,重要的书做详尽摘要、写提纲、评论性简介,写的时候便能很快成文。而做日常积累的时间也要排进日常之中,这样便不会再有“读是读了但是来不及记录”的情况了。

这种对于专注力和身体的极限使用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对于极限的利用(假设一天能有30个小时,要怎么过?)以及如何突破意志的极限。柳比歇夫的办法很简单:面对自己的记录表毫无保留,也不找借口。诚实接受自己就是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已经没那么难了,但是面对自己安排的目标要有言出必行的决心,不再想着每件事都留到年终时再来懊悔,对于随时堕入混沌的现代人来说,或许需要换上一双更清亮的眼才能一直盯住目标前进。

柳比歇夫与这些计划、与时间的关系也并非对立,他不仅把时间当朋友(而非工具),尽可能地“利用”,甚至是有些“崇拜时间”(笑)。任何计划都是提前计划好的,一旦制定就逐步匀速向前,同时这种计划皆是建立在他对自己的深度了解之上:读一本书要多久(专业论著一小时三到五页,不需要夸大了说),写一篇文章要多久(他不太追求发表,这在当下似乎有些难),还有五年计划。五年足够从零开始学习一门语言、一样手艺,甚至是把一个小孩养到学前班了。尽管当下的生活在绝大部分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依然有很多通过个人努力可以实现的行动。柳比歇夫在日记里几乎没有提到家庭变故、情绪波动,但是都如数记在书信里。情绪上的出口亦是如此:一个下午的当面畅聊胜过信息量低耗时长的线上文字。他在信件中花费的精力对于当下依然是个提醒,写信(或者是其他长篇幅的表达)仍是使用语言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通过制定计划、逐步落实之后,就到了年终总结,从月度总结之中快速回顾,再站在一整年的尾巴进行一个更宏大、更详尽的概括,因为每一天都过得足够充实,在反思与总结时不必花过多的时间懊悔,首先检查没做到的,其次对自己“提出崇高的目标”和新年的要求,随后快步进入新一年的循环之中。柳比歇夫仿佛是一个在莫比乌斯环上踩独轮车的小人,一圈又一圈,在他持续向前的人生里,他一点点把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织成一个质朴的绶带挂在名下。

在我的生活方式中有一些部分与他所做的事相似:统计并总结,但我只爱记录享乐的部分,阅读剧场旅行——任何想起来会觉得开心的事。学习的绝大部分都枯燥无味令人烦躁,记录下来只是为了证明我受困于此。这个部分与《奇特的一生》中的核心思想相吻合了:柳比歇夫是一个有极高道德感的人,对于他来说,做这些事不仅仅是出于“安排在计划里”,更重要的是一种使用时间的道德。在什么地方有权使用时间,什么地方不可以。我很难对一些轻松的时刻说不,因而有时不免遗憾“当初没有开始做……”,消遣带来即刻的欢愉能否胜过长期的果实?

尽管要“活在当下”,但每一个瞬间都无可避免在扭头后退。把时间花在哪里,价值就体现在何处。喜欢书中的一段话:“当一个人意识到历史是由他,也是为他创造的时候,他就能胸怀全世界……这是从属于整个人类的一种感觉。”柳比歇夫这样最大程度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不仅是证明了作为一个凡人(而非天才)可以实现生命的这般广度,他用自己的经验照亮了所有在日常杂务的小径中迷路的人:只要愿意,脚下就是康庄大道。


来源:鸠摩搜书 iPad阅读

作者:【苏】格拉宁

版次:1979-8出版 外国文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