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問答|顧爾德:公民投票能成就好民主嗎?台式大公投時代停看聽(feat. 洪申翰、蔡中岳)

ExMattersAMAhost
·
·
IPFS
·

【日期】2018 年 12 月 7 日(五)

【時間】東八區晚上 10 點( GMT+8 10:00PM )

圖片來源:mohamed hassan - CC0

2017 年 12 月 12 日,台灣的立法院三讀通過《公民投票法》修正案,取消了原本採絕對多數決的通過門檻(也就是所謂的「雙二一」:實際投票數必須大於前次總統選舉全國總投票數的 50% ,且同意票必須超過總投票數的 50% ),改採從連署階段起就大幅降低了各項門檻的簡單多數決(實際投票數只需要大於前次總統選舉全國總投票數的 25% ,且同意票超過總投票數的 50% )。

那一天,執政中央同時擁有國會過半優勢的民進黨,順利完成表決的黨籍立委們非常開心地在議場內舉著「人民做主.還權於民」的看板,慶祝終結施行了十餘年的「鳥籠公投」舊法。

然而,短短一年不到, 2018 年 11 月 24 日,民進黨在有執政中期檢核意義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全面慘敗;而且因新修的《公投法》而一口氣催生出來的十項公投案,七案通過、三案否決的投票結果幾乎全部不利於民進黨比較傾向或態度稍微友善(哪怕可能只有多一點點……)的政策立場,特別是「婚姻平權」和「能源轉型」這兩個近年台灣社會最受熱議的張力課題,接下來都將面臨高度不確定的變局。

這樣的結果所引發的懸念,遠遠不只是快速失去民心的執政黨是否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或者大獲全勝的國民黨接下來是否會輕易地重新取得執政權力。

更重要的是,擺脫了鳥籠的全民公投,在這次過程中所展現的巨大政治動員能量,再加上從連署成案、公開辯論、投票流程到選後檢討,頻頻浮現了奇異荒誕但又似乎不令人意外的現象,在投票輸贏塵埃落定之後,或許逼使得台灣人必須思考自己是否打開了一只潘朵拉的盒子……

直接民主的全民投票可以決定任何公共之事嗎?

它應該怎麼產生共識?又產生什麼樣的共識?

它與間接民主的代議選舉、政黨政治的關係應該是什麼?

如果產生了矛盾,如何讓兩者各自發索正面的作用、互相調和,而不是交纏著一起往惡性的下旋墮落,讓民主陷入更難解的僵局?

這些問題過去並不是完全沒有人想過,但公民投票制度之於台灣社會,從 1990 年代早期倡議到第一次政黨輪替時終於誕生了一部法令,始終跟台灣傳統藍綠陣營圍繞著「黨國關係」和「統獨立場」所進行的政治博奕脫不了關係,也必然會受到外部地緣政治如何維持平衡影響,因此原本就是一個高度妥協的產物。

2017 年底《公投法》之所以能完成重大修法,一定程度受到「太陽花」世代的推波助瀾。新興政黨「時代力量」在修法過程中所扮演的積極角色就是最好的說明;此外,公投投票年齡下修到 18歲、允許電子連署、研擬不在籍投票辦法等改動細節,也都看得出大型社會運動與政治世代更迭這一次修法的影響。

因此,投票結果對於當初熱烈倡議修法的人群,以及他們絕大多數傾向支持的運動,都不啻是一次重要的反挫。婚姻平權不納入《民法》而另立專法,必須在明年三月前提出草案,但挺同、反同雙方有沒有可能產生共識?直接被否決的 2025年「非核家園」條文已經正式失效,而既有的核能電廠除役是否方向不變?能源轉型的相關配套接下來能不能順利推動?都是此時此刻還沒辦法有答案的大哉問。

然而,接下來這些政策的發展也都不只關乎各別的議題而已,它們的每一步走向,都在定義台灣怎麼釐清公民投票與自身政治體制的關係。

在此同時,針對現行《公投法》再一次修正,也已經在行政和立法部門之間積極蘊釀中,但距離下一次選舉只有 13 個月的時間…… 該拿公投如何是好?儼然已經成為台灣民主現階段最棘手的課題之一,除了政治人物,公民社會也必須積極面對了。

這段時間以來,網路上關於台灣這一次公投的討論多如牛毛,但 Matters 認為應該從更長期的時間縱深來看公投跟台灣社會的關係。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到《新新聞》雜誌總編輯郭宏治老師(一般台灣讀者應該更熟悉他行走江湖、寫政治社會評論時的筆名「顧爾德」),從資深媒體人/評論人的角度來跟大家談談台灣可以如何思考公民投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創立於 1987 年的《新新聞》是台灣老牌的時事新聞雜誌,雖然幾經易主,但郭總編一直是這份刊的靈魂人物之一。在這個編輯部裡,他一路見證了台灣民主化時代政治場域裡的點點滴滴,經年累月地累積了厚實獨到的觀察,由他來引導大家跳脫這次的投票結果來思考公投,再適合不過了。

除了郭總編,Matters 同時也邀請到當前台灣環境運動極重要的兩位青年戰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擔任這場討論的與談嘉賓。

申翰從學生時代就在台灣社會運動的前線活躍,近年來,更在台灣公民團體敦促政府加速推動能源轉型的溝通工作上有著吃重的角色;來自東台灣花蓮、社工專業出身的中岳,近年來除了一直是許多環境爭議的第一線倡議者,而且也活躍於家鄉的公共事務,前一段時間還投入青少年教育的工作。他們在這一次公民投票之中都是反對「以核養綠」(第 16 案)的重要推手,也都跟支持陣營有非常多的互動經驗。從具體的組織與倡議出發,他們對公投也有許多懇切的省思。

這是我們在台灣選舉過後所策劃的第二場在線問答活動,帶來了豐富飽滿的三人組合,除了呈現不同社會位置對台灣民主的觀察,也是不同世代看台灣民主的對話,請大家不要錯過。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