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存稿(秦汉史01)

XIAKE78DA
·
·
IPFS

大家可能不知道中国的历史上秦汉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阶段 ,世界历史中很多人给一些重大的文明 会划分时段 那么这个时段往往是指 这一个时段最突出的一些特征 那比如说 古埃及的历史。 人们就把它划成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 几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之间 ,分别叫做第一中间期,和第二中间期 ,所以古王国之前还有前王国时期。

实际上咱们这样画分的依据就是 ,古王国时期包含了几个王朝,但是相对而言 这一段时间的埃及的历史, 统一帝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 ,或者说是常态.

到了第一中间期和第二中间期虽然也有王朝 ,但是 就像我们的五胡十六国一样。 比较短暂而且比较混乱 ,没有形成那种比较稳定的帝国 ,实际上 其他文明,其实也是这样, 包括那个 后来人们对玛雅文明的描述 ,对欧洲文明的描述也是这样, 现在人们往往说 ,希腊罗马是属于古典时期,或者是古代。 到了中世纪, 中世纪就是一个比较乱的时代. 至少很多人认为是这样, 介乎古希腊罗马和后来的近代民主国家之间 的有特色的时代。

到了启蒙运动以后 ,有些人说是从文艺复兴以后 ,整个欧洲的进入新时期 ,就是逐渐出现了一整套近代文明。

很多人按这个所谓的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第一共和第二共和。

那这种称呼, 那么甚至包括 包括中国历史也有人这样说过。

中华民国从一九一一年建国 把这个时间点 叫做第一共和 把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叫第二共和了 ,总而言之 如果我们采用这种观点去看中国历史 ,大家知道中国历史的分析 ,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

很多人都注意到秦汉是中国历史上 一个很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是重要的就在于 ,它是中国历史上 从三代的诸侯林立变成了一个 大帝国, 而且这个大帝国 在这个时期比较稳定 也奠定了中华帝国后来各方面的基础。

但是从汉末以后 ,具体就是说从黄巾之乱以后 ,这个帝国就进入了一个比较漫长的混乱的阶段 。在这之前是春秋战国 ,就是一个比较乱的时期。 那么 黄巾之乱,这个事情基本上就结束了秦汉帝国作为一个稳定的大帝国存在的历史. 黄巾之乱以后 大家就知道实际上帝国进入了 合久必分的时期, 一开始是 诸侯割据 形成三国,三国又出现三家归晋,晋统一了但是很短只有几十年马上又是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

一直到 ,公元五百八十一年隋文帝重新统一。 这个隋唐这段时间, 有人说 这是中国大帝国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比较稳定的阶段, 然后到了 唐末五代 ,其实从安史之乱以后就开始了 ,安史之乱以后 ,实际上 统一的唐王朝基本上是名存实亡了。

实际上各地就是藩镇割据,后来发展成为那个五代十国

后来北宋虽然统一了,但是统一也是不完整的, 一直都是 那个所谓的,宋辽夏金元,还有大理 ,这一时期这些国家一直都是并存, 所以有人说这也是中国的中间期 ,直到元统一,元明清三代,采又出现了帝国的复兴。 而且应该说元明清三代的帝国的范围 ,要比前两个范围还要大 ,他本身也是一个扩张的过程。 因此 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把秦汉这个阶段 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时代 ,是有他的根据的。

现在研究一个文明的历史的时候 ,通常用的就是那种角度。

那么就第一帝国本身,

它的本身是一个 这样建构的过程 ,从前帝国时代也就是从那个 夏商周三代 (先不争议是不是夏朝)诸侯林立的这个时期经过一个乱世逐渐演变, 逐渐产生这样一个帝国。 那么这个帝国当然就有了一整套 ,他能够维持几百年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这个制度安排 ,后来又产生了很多问题 。以至于这些问题最后终于积累起来 ,导致他最终垮台 ,这里我还要给大家提到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王朝 ,王朝垮台以后就出现战乱了, 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一种 以王朝更迭为基本内容的治乱周期, 和那个 三国演绎所描述的那个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到现在有这人讲的什么,乱极生治,治极生乱。 他们认为每个王朝就是一个周期, 但是,实际上, 如果你宏观的看 ,其实 除了这个周期以外 还是有一些 更长时段的变化。

第一就是这个周期本身并不是一样的 ,凡是我之前提到过的中国历史的几个中间期 ,往往这些个帝国的稳固性就比较差, 这些王朝就比较短 ,而且幅员也比较窄小。 内部也不够稳定。

我刚才讲这三段历史时期就是 一个秦汉时期,一个是隋唐时期,一个是元明清时期。 与其他时期相比就显得比较稳固 和其他的朝代 就不太一样 更重要的是 每一段 这个大帝国赖以建立的制度安排 和他的一些 凝聚力产生的基础。

在有继承的情况下,他也有一些不同的特征。 因此秦汉是 很多方面是不同于隋唐的 ,隋唐在很多方面 ,也不同于 元明清 。

因此 我觉得我们把握这一段 历史很重要的一条 就是探讨秦汉第一帝国 作为它基点的这些 最基本的这些制度安排是怎么形成的 他包含哪些主要的内容

它在运作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积累, 怎么导致第一帝国的解体,因此 实际上这就决定让我们把这个研究讨论的重点是放在两头 ,周秦之变和汉魏之变 。

实际上我们就是要探讨,这个第一帝国的兴衰。 这个稳定的而且是很强大的帝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后来他又怎么垮掉了。 至于这个帝国本身的制度运作 制度本身我想不管他的合理性 ,还是他的弊病 ,都可以 最明显的从 这两端中 可以看得出来 。他的合理性,那就是 周秦之变何以得以完成的原因。 他的内在的弊病,当然也就是后来发生汉魏之变的那个理由。

秦汉时代,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这些文字是 研究这段历史的基本文献的事实 ,因为这段时间基本上没有所谓的野史。 或者不是没有野史是没有保留下来的野史 ,地方志我们看不到 ,诗家文集 ,基本上也没有 我们看到的诗家文集 ,其实是断简残篇,如果提起来,那就是大家知道 ,满清时代的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其实也是大部分各种是从正史的 一段一段拼集出来的 ,实际上并不是 我们真正讲的意义上的文集。

秦汉时代基本上没有诗人文集。

我们在明清史研究中非常重视的那种档案资料

这个明清档案在故宫中保留下来很多当然主要是清档了 那明档都很少 那么秦汉还是不可能有的 ,那么 类似于档案材料的,就是我后面要讲到的考古发现的那些 那些木牍汉简,那这一类的东西 其中有些可以被认为是具有档案性质。 当然他的随机性太强了 ,因此 仅仅从文献角度 说 明清历史的可研究资料远胜于秦汉史。

01

我们指出说我们这个秦汉 第一帝国,它是在 周秦之变 这样一个演进过程中产生的 ,那么这个周秦之变的起点,就是所谓的周制,这个周制的特征是什么呢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社会形态讨论中很多人给它加了很多名字。

氏族社会末期 ,奴隶社会, 领主封建制, 等等 但是关于这些我们都抛开不论 我们这个周制 在后人的印象中 往往被理解为 是一个比较伦理化的社会 这个孟子曾经这样讲, 他讲的这个理想 实际上也就是它认为的周制了 就是人各亲其亲 长其长 则 天下平 也就是所有的人都尊重自己的家长 都亲爱自己的亲人 那么这个天下就是温情脉脉的 一个非常伦理化的这么一个天下 那么左传中有一句话 当然这个话是带有一个带有贬义的 说我们这个时代的国家是怎么一回事呢 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 这就是一个国家 ,那个时候讲的国家, 当然那个时候也没有国家这个词 。

这里我要讲, 古汉语中的 国 并不是领土, 就是一个居民点, 讲得简单点 ,所谓国就是一个城 ,或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 实际上就是首都的意思 ,住在国中的人就叫做国人 ,所谓国人并不是国民的意思 ,就是住在首都的 人。他这些人往往是组织在一个比较小的族群里头的 ,他本身就是一个统治族群 。

他按照一般的说法是西周在确立了他的地位以后, 然后就分封自己的子弟, 然后被分封的人就带领他的一帮宗族 ,然后跑到一个地方建立一个据点 ,就是我们古汉语中讲的国了 。然后周边的这些人就依附于他, 就需要向他纳贡,这样形成的一个体制 ,那么对于今天的学术界 ,对这种这种国家的建构, 一个很明显的就是它的血源色彩很浓

另外一个就是国人的这个交往半径比较小, 讲的简单点它是个小共同体 ,这个国人这个团体中存在有比较多的人际交往, 那么当然这个国人本身他也是有等级的, 就是周天子和这些诸侯构成了一个家庭 ,周天子是家长,诸侯是家属 ,然后这个诸侯 ,又跟卿大夫 ,他的下面的卿大夫,也又够成了一个家庭, 这个诸侯是家长 ,所以卿大夫是家属 ,然后卿大夫又跟下面的士,士就是 那个更下一层的这些人, 又构成了一个家庭 。

这层层也许下来 这样一种体系 ,它是血源的, 或者说是拟血源的 ,所谓拟血源, 就是不是有真正的血源, 不是亲兄弟也是表兄弟吧 ,不是亲父子也是干父子吧 。就是按照血源 ,族群的原则组织起来的。 那么这里头啊 ,宗族亲情 和与亲情相关的 父权够成那种伦理关系 ,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那个时候周天子, 诸侯卿大夫一直到 士 的 层层分封, 实际上 相当于一个大家族的 辈分长幼嫡庶这种血缘链接 、

天子是天下共尊的 ,但是天子的这种共尊 ,主要是一种伦理上的共尊, 他并不具有科层化的行政权力机构。

这怎么解释呢 也就是说实际上天子相当于一个家长 ,诸侯相当于家属 ,那么当然一方面家属是必须听家长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家长对家属 存在一种不能摆脱的关系, 讲的简单点就是 它是不能随意任免的 ,这是贵族制和官僚制最大的区别, 这个官僚制那就是我的雇员, 你看过韩非子就会知道 ,这个韩非子他把国君和官僚的关系比你为这个主人和他长工的关系 ,这就是一个长工给主人干活 他,干得好主人就给他赏赐多干得不好就赏赐少。

这这么一种关系而且他讲得很清楚, 臣之于君亦非骨肉之亲也

讲得很清楚,这里头没有什么骨肉的关系 ,但是父子之间就不是这样 ,大家都知道儒家里父亲是高于儿子的, 但是他和老板和工人的关系不一样的, 父亲是不能解雇儿子,这个这种关系他是摆脱不了的 ,那么这样的话 ,在加上他的下一层也是这样 ,因此就不存在着后世里的那种, 就是皇帝可以成成任免官僚, 组成一个科层化的行政体制, 所以当时是没有这种权力结构的, 我们今天老有些人说 ,这个秦统一不是最早的统一 ,说是 夏 就统一了 甚至有人说黄帝就统一了。(我这里就不展开说上古了)

像这种夏商周这个意义上的天子 ,哪怕就是我认你是天子 ,就是天下的盟主 ,这个盟主和秦始皇的这个皇帝 ,完全是本质上的区别。 周这样的一种组织形态 ,它肯定是这个具有很强的伦理性, 子弟必须尊敬家父 ,不能摆脱家父的束缚 ,也就是说近代的平等观念 ,在那个时候当然是不可能有的 ,但是家父也必须承担责任 ,它也不能任免解雇子弟 ,也就是说子弟对于家父,虽然有依附关系, 但它并不是下手的雇员 ,更不是奴仆。

那么我们大家知道 这种熟人社会 ,尤其是亲人社会 ,他产生伦理关系是很自然的 ,有人说 这个重伦理亲制度 这是东方人的特点, 说西方人就不是这样的 ,我一直很怀疑这个说法 ,我经常讲的一句话 ,就是即使, 那么重视自度的西方人, 他们在家庭内 也不会实行这个西方的行政制度 ,西方人从来没有人主张在家里头实行民主选举家长, 所以也没有人主张在家里头对父亲实行三权分立 。

道理何在呢 ?当然你可能说是这个家人太少 ,搞选举这个好像这个选民都不够 ,但是我看最重要的原因不在这,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父亲, 你即使不制约他一般来讲他都会爱护子女的 ,所以老实说这不光是人了 ,说到动物都是这样 所以就叫做虎毒不食子。

当然有没有就把子女当作 ,那个自己的货物一样随便乱甩的 ,当然这种父母也有, 他说一般来讲一般来讲不太多 ,因此我觉得 就是这个伦理这种东西,其实他是与人皆有的一种东西 ,伦理的最早的来源就是亲情, 可能所有的民主伦理的最终来源都是亲情, 他说只不过从亲情中派生出很多各种各样的东西 ,

那么 除了亲情以外就是, 类似于亲情这样的一种感情 ,发生在熟人社会中。 所以尤其是那些长期的 ,不可摆脱的那些依附关系中, 这里我要说 近代的人们当然对中世纪的农奴制印象很坏, 因为这个农奴制是依附性的, 所以人们没有自由 ,所以不能到处乱跑 所以有很多很糟糕的东西, 所以相信自由平等的人是不能容忍这个东西的。

但是你看看很多近代的人 他们都提到中世纪有一个特点, 就是他是一种温情脉脉的家庭面纱 ,覆盖在这种关系之上, 所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头就有一句名言 ,说资本主义把这种温情脉脉的家庭面纱, 浸泡在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 ,等等诸如此类, 那意思就是说,以前人们有这种伦理关系, 到了现在就很难维持了。 最终为什么可能有这种伦理关系呢? 有的人说,那是因为孔夫子讲了某句话,

说这个伦理很重要,伦理是人的生命啊,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等等诸如此类, 其实这些东西我想,你可以想得更简单一点。 所以我觉得经济学上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叫信息对称。 讲的简单点就是,熟人 ,尤其是关系很深的一辈子打交道的,甚至祖祖被打交道的熟人,彼此都知根知底, 容易产生信任,

熟人比路人更容易产生信任 ,第二 ,重复博异, 讲的简单点就是我们不是一锤子买卖 ,沙家浜里头那个阿庆嫂说 ,来得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 过后不思量 ,这就很难产生所谓伦理关系 ,尽管有人说这个什么商业也要讲诚信什么 ,那是那就比较难了 ,但是如果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待在一起的 ,所以这个博弈是长期的 。我们不能一锤子买卖, 所以你很少说 ,我喜欢跟一个敌人仇人讨厌的人待一辈子 ,我身边的这个人对我怀着一种仇恨的厌恶的心情 ,我怎么能放心呢 ,所以那么假如这种关系是长期持续的一般来讲, 所以人们都愿意把这个博弈过程 ,这个互动过程看成是一个, 它可以多次重复的, 那么多次重复肯定要讲究这个要考虑回报, 所以要考虑这个就是说, 我对你不能太坏 ,对等 ,你对我不能太坏 ,否则的话, 这个关系就很难长久相处 ,因此像这样一种小共同级本位的社会, 它一般来讲都会具有比较浓的这个伦理色彩 。不说什么如家不如家我就从这个信息对称和重复博异这个角度讲, 现在人们很多从经济学角度讲家族企业之所以有效, 也是从这两个角度讲的 但是在陌生人社会中这就比较麻烦, 要建立这样一个信用关系 ,就是也是我们的一句后来的俗话, 叫做天高皇帝远 ,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 ,不反待如何。

这个皇帝我就不认识, 这就比较麻烦, 但是那个时候的小领主 ,则和他们的附庸, 一般来讲都是直接都认识的 ,所以才会产生那种 ,士为知己者死, 才会产生这个冯谖和孟尝君 说是这个什么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然后我就 舍死相报。

所以产生这样的东西,

那么 ,这样一个组成的社会 ,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就是人们都非常重视, 直接的依附关系中的那种伦理成分 ,就是我刚才讲的 ,人各亲亲长其长, 则天下平 ,所以这个时代下的社会 ,它是有一定的整合力的 ,也就是说这个诸侯必须尊天子 卿大夫必须尊诸侯, 这个士必须尊卿大夫 ,如此等而下之 ,一直到每一个庶人, 都必须尊他们的直接领主 就是人各亲亲长其长 这句话听起来就像欧洲中世纪的那句名言,就是每一个人都有主人 。

所以或者反过来讲每一个人都有附庸 ,好像这句话的原始意思应该是 不存在没有附庸的主人 那么在这个秦以前的这个社会中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们对小共同体的认同 是很强的 ,所以对大共同体的认同他往往不够 ,就对国家的对天子的认同。

也就是那个孟子曾经讲过一句话 叫做,德乎天子为诸侯

德乎诸侯为大夫, 德乎大夫为诸侯 ,最后是德乎众人为天子, 说讲的简单点就是,诸侯应该效忠于天子 ,卿大夫应该忠于诸侯 ,是应该忠于卿大夫 ,最后天子应该忠于谁

孟子他说天子应该忠于人民 所以因为没有再更高一级的。

但是天子忠于人民,老实说 在那个时代其实缺少一种制度安排。 只不过是说说而已。

所以但是以下面的这个, 即是应该说是可以成立, 这里头关键是什么呢 ,这里头关键就是 他并没有强调 ,老百姓要忠于天子。

他甚至也没有强调士要忠于天子 这是你只要忠于大夫 ,他也没有强调大夫要忠于天子,大夫你只要忠于诸侯,只有诸侯是要忠于天子的。

这时候并没有全国人民都忠于天子, 为了天子我可以大义灭亲 ,可以把我的爹给干掉 ,这时代根本没有这样的观念。 而且如果有人这样做就会被人 很看不起, 被认为是禽兽, 无异于禽兽者 ,这个原话应该是出自孔子。

当时社会就那样的一种状态 ,因此你可以看到当时的很多 ,它的价值观就是这样的一种价值观。

像这个时期很多 这个家臣 它往往是非常强调 服从自己的主人 ,为主人就敢干任何事包括杀掉国君, 这都是很高上的行为, 被认为是那个很了不起的行为, 所以当时有很多这种故事了。

晋 有一个 大贵族 栾氏, 栾氏有个家臣叫 辛俞, 然后这个栾氏在晋国失势了 ,所以他逃走了。

然后这个晋国就出了个布告 ,说他的 家人 不能跟着走, 所谓家人不是指 他的亲人了, 就是他那些门客, 他的那些依附者 ,然后这个 辛俞 还要走, 结果他就被抓了起来 ,那个国君说你为什么跟他走啊 ,他说主人就是我的皇帝 ,他原话说

三世事家,君之;再世以下,主之

他说我不懂你这个国王是什么人 ,我只认我这主人, 所以这个主人现在走了 ,我就要跟他走 ,这个人被认为是个义士。

另外有个例子很好证明这一点,

大家知道 ,这个齐国有一个权臣,叫做崔杼, 所以然后他有一次, 他跟这个齐庄公发生很严重的矛盾 ,据说是齐庄公透了他的老婆 ,好像是这么一回事 ,然后他就派他的家臣去刺杀齐庄公, 然后在几个人蒙着脸跳进围墙, 拿著刀把那个齐庄公逼在墙角, 齐庄公说你们这样干怎么行 ,说你们这么干不是大逆不道吗 ,这么这些人回答的很振振有词 ,说如果崔杼要杀你那是大逆不道 ,因为它是你的家臣, 你是诸侯他是大夫吗 ,大夫要忠于诸侯 ,他说可是我们可不是你的家臣, 我们是崔杼的家臣 ,所以崔杼要我们干什么 ,我们就干什么 ,你有什么意见

你可以跟你的家臣讲, 你的家臣是崔杼,可惜 崔杼现在病了,他不能来。

其实咱们都懂崔杼他躲起来了, 这个崔杼是必须听齐庄公的,因为他的身份是卿大夫, 可惜他现在并不在场 , 我们这帮门客只是知道服从崔杼 ,不知二命。

因此像这样的结构啊 ,他实际上是天子统诸侯 ,诸侯统家长这样一种, 最后是家长自己管理自己家的这样的一种结构 ,因此你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这个社会观念,实际上就是欧洲中世纪也有这样一句话 叫做我主子的主子不是我的主子 ,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讲 ,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就像我刚才举的这几个例子都是这样, 他们就是只认自己的主人, 不知道什么是皇上

当然那个时候不是说完全没有忠君的概念 。

那个时候的君这个词 不是指的皇上 ,大家知道在先秦典籍中的这个 君 指的就是家主 所以就是那个家主和家臣, 君臣其实当时只是就是封主和封臣的关系, 所以那么如果是亲人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这个当时社会观念中 孝高于君 这一点是很明确的。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