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產品策略的前提
幾年前,我曾經問過一位產品策略經驗很豐富的產品主管:「要怎麼做好產品策略?」他當時給我了一個簡短的回覆:「要了解自己與市場!」。
應該是自己當時經驗較淺,當下沒有太多的想法。
最近有些同事、朋友也問我這個問題「要怎麼做好產品策略?」我又再次想起過往這段對話,不過,這次好像比較懂當時主管的意思了。
今天試著把「了解自己與市場!」的想法整理,與各位分享。
一. 產品策略系列文回顧
首先,我們快速複習什麼是產品策略、產品策略的要素,以及好產品策略的關鍵。
在《如何進行產品策略與路線圖規劃》中,我定義了三個容易混肴的名詞,包括產品策略,如下:
產品願景(Vision):產品存在的意義,可為這世界帶來什麼不同。
產品策略(Strategy):產品可對客戶與商業帶來什麼價值,以及要怎麼樣贏。
產品路線圖(Roadmap):你要做什麼、何時做,才能達成目標。
如何進行產品策略與藍圖規劃
前陣子寫了產品經理與牠們的文件:
在《產品策略 101》中,我簡介了產品策略的要素:
目標使用者
欲解決的問題
市場與競品分析
機會與如何贏的論述
產品策略 101
產品策略對於很多產品經理來說是個比較空泛的詞,但它確實在產品規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是許多組織對於資深產品經理的期待。最近和不少產品經理交流,發現多數人對產品策略有許多疑問。所以今天就來談談產品策略是什麼、產品策略為何重要、產品策略的要素…
在《好產品策略的核心- 關鍵三問》中,我分享了好產品策略的關鍵問題:
能夠創造出大價值:我們有值得解決的問題嗎?
有高勝率贏得市場:我們有 10 倍好的產品或服務嗎?
事半功倍:我們有掌握「好的時機」嗎?即「Why Now?」
好產品策略的核心- 關鍵三問
當產品經理邁向資深,就愈有機會接觸到產品策略的制定,制定產品策略也是資深產品經理的重要核心能力。
如果你對以上主題想深入了解,歡迎閱讀該系列文章。
當然,市面上也有很多廣為人知的策略框架,像是 Porter’s five forces analysis (五力分析),我近期則是閱讀了《Playing to Win: How Strategy Really Works》這本書。
Playing to Win: How Strategy Really Works
Amazon.com: Playing to Win: How Strategy Really Works: 9781422187395: Lafley, A.G., Martin, Roger L.: Books
作者將策略拆解成一系列的選擇(choices),其中,作者認為最關鍵的選擇在於「Where will we play?」跟「How will we win?」(如下圖)。這與《好產品策略的核心- 關鍵三問》一文裡的兩個關鍵問題,算是互相呼應。
策略是一系列的選擇
二. 何謂市場?
回顧產品策略後,接下來我們試著回答「何謂市場」。
我發現「市場」是個模糊的詞,有時候它被用於替代顧客,有時候被用於替代商業模式。如果不能把市場與其元素定義好,那討論起來也會不清不楚。
我認為市場是由顧客、企業的商業活動所組成的。顧客有需求,而企業滿足了這需求。顧客得到了價值,而企業得到了獲益。
我想問讀者們,當你看到以下的名稱時,你覺得他們的定義與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市場
顧客
問題與需求
解決方案
產品
企業
這些名詞都是我們在做策略規劃時很熟悉的名詞,但或許過往不曾好好想過他們的意思與關聯。我們今天就試著拆解一個市場裡面大概有哪些角色與元素,以及他們之間的關聯。
一個市場(Market)裡,會有許多不同種類的顧客(Customer)。
顧客可以細分成不同類型(Customer Segment),各顧客細分類型會有各自的問題與需求(Problem & Need)。有時候,不同顧客細分類型也可能有相同的問題與需求。

如果這是個有利可圖的市場,那就會出現提供解決方案的企業(Company)。
在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通常會有多家不同的企業。
每一個企業,可能會有一個或數個產品(Product)。
每一個產品,可以能會有一個或數個解決方案(Solution)。每一個解決方案,可能是由一個或數個功能(Feature)組成。當然,再切下去或許就太細了。

接著,我們可以看市場內顧客與企業之間的關係。
企業的解決方案,可以解決對應的顧客問題與需求。
有時候,特別是新的市場,有些顧客問題與需求還沒有對應的解決方案。

三. 透過了解市場,提出更好的產品策略
在回顧完產品策略,與定義完市場的元素後,我想討論如何透過「了解自己與市場」來提出「好產品策略」。究竟,「市場」如何幫助我們找出「How will we play?」以及「How will we win?」。
1.關於「How will we play?」
「How will we play」就是選擇賽道的意思,好的賽道我認為應符合三個條件:
顧客有明顯的痛點
市場(Market size)夠大及在成長中
尚未出現明顯的市場主導者
要評估這三個條件,組織必須要了解顧客與了解競爭者。
了解顧客:組織必須能夠說出顧客細分類型與他們的問題與需求,包括已被滿足與未被滿足的。組織可透過不同維度去細分顧客,像是常見的 Demographic、Behavioral 、不同的 Use Case 與不同的需求等。此外,透過使用者研究(User Research)去了解使用者為什麼這麼想、為什麼這麼做,或是去測試使用者會怎麼使用這個產品。
了解競爭者:組織必須能夠知道市場中有哪些其他的競爭者,以及競爭者所關注的顧客細分類型、競爭者能夠解決的問題與需求,以及「無法」解決的問題與需求。組織可透過 Market Landscape 了解自己與競爭者的位置,進而找到合適的劃分維度(Market Segmentation),思考如何定位自己,選擇賽道。
2. 關於「How will we win?」
「How will we win」指的是在賽道內我們如何勝出,好的「How will we win」我也認為應符合三個條件:
是自己擅長的領域
明顯比競爭者好,或者明顯比競爭者便宜(若沒有明顯比較好)
在正確的時機推出
要回答這個問題,組織必須要了解自己、了解競爭者,與了解趨勢。
了解自己:這是第一步,組織必須能夠了解自身的優勢與劣勢,以及自己有多少資源與能耐。
了解競爭者:組織必須能夠知道市場中有哪些其他的競爭者,以及競爭者所關注的顧客細分類型、競爭者能夠解決的問題與需求,以及無法解決的問題與需求。當然,也包括我們跟競爭者相比,究竟有沒有比較好、不同,或是更創新。組織可透過競爭者分析(Competitor Analysis),了解競爭者關注的顧客細分種類、解決的需求與問題、提出的產品與解決方案,以及自己與競爭者解決方案的比較。
了解趨勢:組織必須能夠知道市場脈動,哪些領域會向上或向下,以及驅動向上或向下的原因。這個能力應該是最難的,往往需要在該產業經驗的人士,或是富有洞察的分析師才有辦法。
說到好策略,以我曾待過的 Booking.com 為例,線上訂房的賽道在當時是一個成長中的市場,智慧型手機大幅降低了自助旅行的難度。Booking.com 在自身歐洲地區房源眾多的優勢下,透過 Google 關鍵字廣告與購物流程轉換率優化等策略,大幅增進訂單數,拉開了與競爭者的距離。
四. 小結
許多組織常犯的錯誤,就是不夠瞭解自己與市場。
很多時候產品部門只關注顧客及其問題與需求,而不了解競爭者。
很多時候行銷部門只關注競爭者及其解決方案,而不了解顧客。
好的策略未必一定要花許多時間產出,但若不夠了解自己與市場,則通常沒辦法產出好的策略。
只了解「趨勢」與「顧客」,可能會提出沒有差異化的解決方案。
只了解「顧客」與「競爭者」,可能會在錯的時間點進入市場。
只了解「趨勢」與「競爭者」,可能會提出沒有需求的解決方案。
唯有三個面向「顧客」、「競爭者」與「趨勢」一起評估,才能夠產出致勝的產品策略。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