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的港幣
港幣只是一張兌換劵
港幣,除了硬幣和十元紙幣是法定貨幣,其他的嚴格來說並不是貨幣,只是一張兌換劵。
「法定貨幣」是指由政府發行的合法貨幣,建基於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和信心。
憑票即付
打開你的錢包,隨便拿出一張港幣(除了十元),你都能看到「憑票即付」這四字,這是什麼意思呢?
你把這張鈔票交給銀行、金管局,它們就會給你兌換成香港法定貨幣。
雖然如此,因為大家都普遍接受共同使用「兌換劵」和法幣,所以沒有特別去區分。
聯繫匯率
一直以來,港幣都是處於被動狀態。
- 英鎊(1935 – 1972)
1935年前香港是實施銀本位,以銀作為主要交易工具。但因當時銀價波動激烈,1935年後就改為掛鉤英鎊,匯率為16港幣兌1英鎊。
於1967年時,政府曾經把匯率改成14.55港幣兌1英鎊,以面對不斷眨值的英鎊。
- 美元(1972 – 1974)
因當時英國經濟實力日漸衰退,港幣就脫離了英鎊,短暫與美元掛鉤。
- 唯一自由的時期(1974 – 1983)
到了1974年,隨美元眨值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潰,美元又成了弱勢,改為自由浮動。
這十年間,是香港騰飛的時期。
- 美元(1983 – 現今)
可惜的是,經濟發展中負面的問題慢慢浮現,加上當時香港的前途問題,港幣不斷眨值,港人對港幣失去信心。
為了要維護港幣,保持港人的信心,最終落實了現在以7.80港幣兌1美元的制度。
發鈔銀行正式對外發鈔前,需要按照聯繫匯率制度中指定的匯率,1美元兌7.80港元,向外匯基金交出美元,才能對外發出相應比例的港幣:當港幣被贖回時,取出來的也是美元。
某種意義上,「憑票即付」的兌換劵能換成香港法定貨幣,最終也就換成美國法定貨幣:美元。
貨幣主權
香港基於歷史原因,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
聯繫匯率的確有它優勝之處,可是代價也不少:香港喪失了貨幣主權,港幣基本上一直處於被動狀態。
貨幣主權對於一個地方而言,是調控經濟、利率、匯率、資金流動、通脹、通縮等的重要手段,沒有貨幣主權,香港整控經濟的能力就被大大削弱。
未來走向
不管將來,港幣是自由浮動,還是延續聯繫匯率,掛鉤美元或許其他貨幣,香港都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貨幣政策,以利予民。
(封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