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書寫地方 · 第五天

北濱傳說:記憶的傳承

因田木
·
·
IPFS
·
浪濤猶似昔時聲,不見漁村舊日情。唯有耆老談往事,指點沙灘夢裡城。

我記憶裡最有感情的地方,並非宏偉的建築,也不是風景如畫的名勝,而是外婆家後院的那棵老榕樹。它枝繁葉茂,像一把巨大的綠色雨傘,庇蔭著我們整個童年。樹幹粗壯得需要好幾個孩子手拉手才能合抱,樹皮上佈滿了歲月的刻痕,每一道紋路都像一條時間的河流,蜿蜒曲折地訴說著過往的故事。

小時候,那棵老榕樹是我們最喜歡的遊樂場。我們會爬上它粗壯的樹枝,在上面築起秘密基地,幻想自己是英勇的探險家。我們會在樹下玩捉迷藏,茂密的樹葉是最好的掩護。夏日炎炎,我們會在樹蔭下乘涼,聽著外婆搖著蒲扇,講述著古老的傳說和家鄉的故事。那棵老榕樹,不僅僅是一棵樹,它承載著我們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連結著我們一家人溫馨的回憶。

鳥踏石仔漁村雖然已經消失在港口的擴建工程中,但它在曾經在那裡生活過的人們心中,卻是一棵永遠不會枯萎的老榕樹。那些關於海浪的歌唱、漁船的歸航、鄰里間的互助,以及與大海搏鬥的堅毅,都像老榕樹的年輪一般,深深地刻在了他們的記憶深處。

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一代鳥踏石仔的居民逐漸老去,他們開始向自己的孩子、孫子講述關於故鄉的故事。那些曾經在海邊奔跑嬉戲的孩子,如今也已為人父母,他們會指著北濱公園的方向,告訴他們的下一代,這裡曾經是他們的家,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漁村。

阿海便是這樣一位記憶的傳承者。他常常帶著他的孩子來到北濱公園,雖然這裡早已物是人非,但他依然會努力地向孩子們描繪昔日漁村的景象。他會告訴他們,爺爺是如何在風浪中捕魚,奶奶是如何在海邊曬魚乾,鄰居們是如何在豐收的季節裡互相分享喜悅。他希望他的孩子們能夠知道,他們的根在這裡,他們的血液裡流淌著大海的鹹味和漁民的堅韌。

除了口述的傳承,一些有心的鳥踏石仔後代,也開始嘗試用其他方式來記錄和延續這段歷史。他們收集老照片,尋找舊物件,試圖還原昔日漁村的點滴。有些人開始撰寫關於鳥踏石仔的文章和故事,將那些鮮活的記憶轉化為文字,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曾經存在過的小漁村。

在花蓮的一些地方文史工作室,也開始關注鳥踏石仔的故事。他們採訪曾經的居民,記錄他們的口述歷史,整理相關的文獻資料。他們希望能夠通過這些努力,將鳥踏石仔的文化記憶保存下來,讓後代子孫能夠了解這片土地的過去。

有一次,我和阿海在北濱公園散步時,遇到了一群年輕的學生,他們正在進行一個關於花蓮港歷史的田野調查。當他們得知阿海曾經是鳥踏石仔的居民時,都非常興奮,紛紛圍上來詢問關於漁村的往事。阿海耐心地向他們講述著他的童年記憶,描述著漁村的生活和文化。那些年輕的臉龐上,充滿了好奇和認真。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種希望,鳥踏石仔的故事,正在通過這些年輕人的筆觸和鏡頭,得以延續下去。

記憶的傳承,並不僅僅是對過去的回顧,它也深刻地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鳥踏石仔的村民們在面對變遷時所展現出的堅韌和適應能力,他們的互助精神和對土地的熱愛,都為我們 heutigen 人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和變化,鳥踏石仔的故事提醒我們,無論環境如何變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對家鄉土地的情感,都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或許有一天,在北濱公園的某個角落,會豎立起一座小小的紀念碑,上面刻著鳥踏石仔的名字,以及一段關於這個漁村的簡短介紹。或許會有更多的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通過他們的創作,來展現鳥踏石仔的歷史和文化。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人們漫步在北濱公園時,能夠通過這些有形的或無形的印記,感受到那段曾經存在過的漁村歲月。

記憶如同海浪,雖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但永遠不會完全消失。它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潛藏在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故事、我們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鳥踏石仔的故事,是花蓮這片土地上一個重要的篇章,它記錄著人們與海洋的深刻聯繫,也見證著時代變遷的無奈與堅韌。

當我再次來到北濱公園,看著那些在海邊嬉戲的孩子,聽著他們清脆的笑聲,我彷彿又看到了昔日鳥踏石仔的影子。雖然那個漁村已經不在了,但它的精神,它的文化,它的記憶,卻像海風一樣,依然在這片土地上自由地吹拂,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這就是北濱的傳說,一個關於消失與傳承,關於遺忘與銘記的故事,它將隨著海浪的聲音,永遠地流傳下去。

稚子嬉遊問舊蹤,爺孫攜手話隆冬。海風吹拂傳承意,北濱記憶永不空。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