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的縮影」
展覽時間:2022/09/24-2023/02/05 展覽地點:臺北故宮103-104
每年秋天,就是故宮端出年度大展的時間,今年「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又稱:國寶們與王世貞)開展之前,有一檔展覽正悄無聲息的開始,因為媒體的曝光度實在太低了,它就是「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的縮影」。
避暑山莊位於中國東北熱河一帶,是清代皇帝避暑乘涼的建築群。但千萬不要以為這個展覽只是在陳列皇帝避暑時的珍玩或書畫。相反,此展覽反而以近年清史研究的成果,展現出與過往不同的「清帝國」形象。
展覽強調,清帝國作為統治多個民族的帝國,因應治下不同族群,呈現不同的形象與統治策略,而避暑山莊正是帝國展演其文化特色的舞臺。也因此在山莊中,可以看到依循漢文化傳統命名的城門,以及仿造江南園林布局構築的亭宇,也有按照西藏布達拉宮設計的寺廟建築、具有北方草原風情的蒙古包等。而當滿清皇帝來此避暑時,此地遂成為帝國的第二政治中心,皇帝在此接待外邦使臣,處理國內政務。
展覽運用大量的宮廷文獻、檔案與圖像,搭配歷史研究的策展手法,講述過往鮮為人知的清帝國形象。過去課本、書籍總是強調滿族入關後逐漸漢化的面向。而在展覽中,策展團隊以官書、印璽為例,說明滿清皇帝仍具備滿族意識,並在文書中同時使用不同語言,彰顯作為多民族統治者的性格。另外,展覽也以照片、地圖與AR擴增實境為媒介,強化觀眾對關外到熱河的地理認知與印象,只可惜五丁目參觀當下,AR擴增實境的QR code被貼上,無法使用手機瀏覽。
總體來看,「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的縮影」屬於檔案類展覽,它運用大量一手文獻史料,佐證展覽的論述觀點-即滿清政權的多元性或滿洲性。若在觀看清宮劇時,有留意劇中的背景知識,對滿清歷史或其文化特色有興趣,或許會在這個展覽中,得到意想不到的觀看體驗也說不定。
避暑山莊與臺灣
文章最後,分享五丁目觀展時的小心得。由於自身專長與學識背景,在觀看此展覽時,更多的是將展覽內容與近代臺灣、東亞美術的知識疊合。例如,展區中陳列避暑山莊的格局圖,其南邊城門「麗正門」,其實正好與臺北城南門名稱相同,兩者名稱都取自《周易》,臺北南門在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時常出現被畫家所描繪,如今仿造北方宮殿式而改築的樣貌,仍聳立於愛國西路上。
另外,展中陳列藏式佛塔(喇嘛塔)的瓷器,以及藏傳佛教風格的寺院影像,以呈現滿清政權的多元宗教政策。這些建築雖聳立於東北大地,但在20世紀初期,有許多日本、臺灣畫家到訪過,並加以描繪記錄,如安井曾太郎〈承德喇嘛廟〉、川島理一郎〈熱河大觀〉、村上無羅〈滿洲所見〉等,或是1928年藍蔭鼎、陳英聲遊歷東北時的速寫。
他們紀錄滿清滅亡後的佛寺影像,環抱著異國情調,或是對滿洲圖像的興趣加以刻畫,並帶回日本、臺灣等地展出,構成東亞美術的圖像流動。
扣除藝術家的短暫旅行,20世紀初期,由於日本、臺灣、滿洲三地的政治鏈結,有許多知識分子前往華北、滿洲工作,他們的足跡與行蹤,尚待更完善的挖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