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奇遇記的感悟

佛系媽媽
·
·
IPFS
·

前幾天跟家人一起重看迪士尼的靈魂奇遇記,再次驚歎入面的道理是如此的博大精深。

三無自性性

主角一開始到了「起點之前」看到謝利時,謝利是如此自我介紹的:
「我是宇宙所有量子場的總和,以人腦能理解的形態呈現... 或者你可以叫我做謝利」

天啊!一開始就來了佛教的三無自性性!
宇宙意識 (佛性) 是難以理解的,我們只能用我們的認知去嘗試感受。所有事物其實只是我們腦內的一個概念 (concept),我們給他們一個名字 (label) 用來方便溝通。而當謝利在自我介紹時,祂的形態亦是不斷的在變來變去,活現一切事物無常和無自性 (無實相)。


教養的反思

主角一心想表演音樂,而他媽媽卻希望他做音樂老師,有穩定的收入。

很多父母都想子女有安穩的生活,但人生短短幾十年,到底是為了甚麼?只是為了生存著,就要每天過著不喜歡的生活嗎? 主角說,如果不能表演,那他的人生便白費了。如果過著不喜歡的生活,無論如何安穩,也只像在囚牢中。

有時候父母想給的,並不是子女想要的。「子女能過上安穩生活」很多時只是父母的需要,並不是子女的需要。愛是成全對方,並不是迫對方過著你認為是「好」的生活。


人生目標是好是壞?

看完戲後,9歲的家姐問我:「人生目標到底是好是壞?」

主角剛遇上22號時回顧自己的一生,發現自己未能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進樂團表演音樂,慨嘆了一句「我的人生很失敗」。

如果人生目標讓人有動力有方向,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但如果人生目標讓人覺得自己達不到就很失敗,覺得達不到便沒意義,那便不好了。

更甚者,其實很多人也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只是努力地生活著,過著一般人都會過的生活。22號就是因為一直沒找到人生目標而被很多人批評,然後覺得自己很差,繼而用「反叛」來逃避自己的創傷。

但其實人生真的需要一個「目標」嗎?

我回答家姐:「跟很多東西一樣,人生目標本身沒有好壞,只是視乎你如何看待它。」

甚麼是火花?

謝利說:「你們以為火花是人生目標嗎? 真膚淺!」
我認為戲裏的火花,是指讓人感到活著,感到生命美好的事物,而人生目標可以是其中之一。
戲裏最讓我感動的一個訊息是: 感受每一個當下,就是生命的火花了。

每一個呼吸、每一個步伐、每一口食物、每一個看到的景象、每一個跟別人的互動,只要全心投入去感受,都能察覺到生命的美好。甚至是一個難過的情緒,只要用心去感受,都能發現背後的愛。

主角明白這點之後,再回顧自己的一生,發現其實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時刻,但都被他只顧追夢的忽略了。

能感受當下,就是無憾的人生。

迷失的靈魂

戲裏有迷失的靈魂,因為執著一些目標而每天埋頭苦幹,完全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家姐問我有沒有迷失過,我答:「有啊,我迷失了40年。」

在我覺醒之前,我每天都在努力工作,希望要賺多點錢來過上美好的生活。但當我覺醒後,我震驚地發現,原來「賺很多錢」並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東西,那只是社會告訴我我需要的。我竟然花了半輩子追求一些我不需要的東西,而且怎麼追求都覺得不夠。

但正如戲中那個迷失靈魂一樣,他覺醒後想把他的同事的叫醒,於是推跌了辦公室內的電腦,在別人眼中大慨是個瘋子吧!我當初決定辭職時,同事說浪費了我的學歷和才幹,有些人不明白為何我有錢也不賺,可能他們也覺得我不懂事,瘋了。

但當我做著我真正享受的事時,我才感到自己真正的活著。


心流狀態

戲裏有一個對「心流狀態」的描述,就是當一個人全情投入的在做事時,他會進入一個旁若無人,跟所做的事完全合一的狀態。這個狀態是一個超然的狀態,音樂、玩耍、禪定等都可以達得到。戲裏很巧妙的把心流狀態放在迷失靈魂地帶的旁邊,還說了一句「其實他們只是一線之差」。

這個被輕輕帶過的哲理真令我拍案叫絕!如果太投入一件事,跟生活完全脫節了,那不也是一種迷失嗎? 佛教的八正道中,其中一個是「正精進」,「正」有中道和剛好的意思,就算是精進(努力),也要是剛剛好的努力,太努力或太懶散都不好的。太努力也是另一種執著。身為「迫死自己同學會」的榮譽會員,我太明白「過度努力」的壞處了。


大海和水

戲裏主角最終得償所願表演成功,還進到樂團,但他卻悵然若失的沒有覺得自己跟之前有很大分別。身旁的人聽後跟他說了一個故事:一條小魚想要去尋找大海,旁邊的大魚告訴牠,這兒已經是海了,但小魚否認說:「這兒不是大海,這兒只是水而已。」

如果你覺得身邊的只是水,那麼你就不會找到大海。
而就算有天你真的到了大海,其實你也不會感到有甚麼分別,都是水。

這呼應了一開始時的三無自性性,所以東西其實也是唯心造,你說它是海就是海,你說它是水就是水。


你如果不去感受身邊的小確幸,那麼你永遠都不會找到幸福,就算讓你遇到幸福,你也不會覺得有分別,你仍然會不斷的去追去尋。
如果我們懂得捉緊每一刻當下的火花,我們便會發現,原來我們需要的,其實一直都已經在身邊。

我的感悟讓你有共鳴嗎? 你對這齣戲還有其他感悟嗎? 
留言告訴我吧🤗

CC BY-NC-ND 4.0 授权

🙌🏻請支持我 與我攜手推動世界更和諧有愛❤️

佛系媽媽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的創傷,深受感動,最後藉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遷站啟示

想說甚麼就說甚麼 才算是「真實」嗎?

腸胃炎的兩支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