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標點 | ASCIIART:社區活動視藝廊
接續上一篇個人的ASCIIART創作回憶系列,也接續到社區的活動。這一篇比原本計劃來得早,也就順其自然。整篇或許有點長,內容大概會是:主要的創作與生活從BBS離開,大概碰了什麼媒材,以及它們對我的意義。
ASCIIART 的本質,在於XD,在於人從岩洞壁畫起始的,美的要求圖咧。出自於活動、慶典,出於想留住“當下”,出於技藝(art)的鑽研,出於社交、表達、明志⋯⋯BBS也是一個社群、ASCIIART還是一個具體而微的藝術圈,戰何謂藝術、戰抄襲、戰手法、戰用不用心或別有用心,都有。這段經驗於我個人而言是創作人格的形塑,不論我換成什麼媒材去表現,想法與行為都能還原到BBS的符裡行間。
走出ASCIIART是覺得,有些想畫的東西,超出極不自由的ASCII畫筆,我實在沒理由不用鉛筆,或至少去學電繪。若說改做BBSmovie,它連環畫式的說故事方法、搭配程式語言的時間編碼與互動,也有好處跟特有的風味,但仍然能還原成劇本,或是詩、小說,甚至更純粹。喜歡字體字型與排版之美,更是沒有道理耽溺在BBS的黑暗世界。
於是我『走向現實』。途中當然也有瓶頸、困窘之處,不論我換成什麼媒材,媒材仍然有媒材它自己的意志、合適的時間軸、被認定是好的、可行的作品、技藝、行銷通路⋯⋯我完全不管,我選擇性忽略。偶然碰到就與它相處,我還是一雙手一雙眼睛,我還是在做只是不常做。
好一陣子,發現這還是個死循環:不論怎麼摸、怎麼學習,我發現我缺乏:關係。我只是偶然為之,我並沒有非得要用這個媒介、非畫這個題材不可、而且非由我來完成不可的內在驅使。甚至我害怕,怎麼弄我都是不滿意、覺得乏,但旁人看起來都說可以,我是唯一知道它空空如也的人。碰什麼都是淺嚐即止,不求甚解。因為有些謎、有些謊,還是在ASCIIART的世界裡,除非我自己去把它還原出來,否則什麼媒材都是表象。
我還是在我的綠格、我的小判定之中。
從我幾乎是最後一張ASCIIART開始:
羊毛氈
羊毛氈可以說是跟ASCII差異最大的媒材了,它沒有載體與符號之分、結構與色彩之分、紙與墨之分。現實之中,它的自由塑形與無接縫一體感,表現在各式各樣的實用織品。纖維組織類似不織布,沒有經緯,因此而綿密能承重。以純羊毛衍生的媒介而言,比起毛線編織品更耐重耐磨,做包包、地毯、自成結構的物件,更適合。要輕柔也可,可以貼附在楊柳紗、麻、絹等等材質上,做成圍巾、披肩。
我是不管那麼多,只作畫XD
羊毛條有各式各樣的顏色,鋪成本體的同時也能作畫。
自然而然會有暈染的效果,鋪圖案之後還會經過高強度、長時間的搓揉、水洗。
每次成品出來前都不知其效果如何,任何精心安排都會糊成一團。
或許這是打破我ASCIIART規則框架的最好媒材吧。
濕氈羊毛的特性,幾乎不能規定任何一根毛怎麼走,怎麼跟別的毛糾纏。但顏色淺的毛只要鋪上,也不會完全被深色吞沒。大部分的工作在配色完畢之後就定下了,因為形狀很難抓邊界。顏色和比例就幾乎決定了畫面呈現的樣子。這一幅我也忘了我當下所思所感,不同階層看起來像是不同夢境和被決定的情緒吧?而小圓圈圈和獨立的細毛,是夢境間的藕斷絲連。
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
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
比較早的作品,我也不規定它要怎麼被欣賞。能看出不同的東西才是合理的。
紅、黑。這一幅是向趙無極的作品致敬、模仿,因為那時候去看了他的生涯回顧展。原圖是直立的,一道墨谷劃赤壁,很壯觀。模仿的過程中我理解了:旁人的形象難以模仿,旁人的抽象根本不可能模仿。趙無極是一個中西交融的畫家,看展的同時我也欣賞到他將中文字符、水墨技巧化入油畫的過程,這一幅是交融到看不出形象的作品。
難在於:我不知道他如何還原顏色、還原一筆一畫,紅還原到很多層次:赤丹朱赭、血色,但就是不會到橙色;我也完全不知為何。黑是還原到哪來的一筆一畫,是風景或是書法?更是不可能盡知。可是我反而很愉快,雖然把墨谷赤壁仿成喜帖上的塗鴉似的,羊毛氈黑紅交錯的毛躁感也不適合,可是這一幅教我何謂抽象。
墨谷赤壁非原標題,原題25.05.60/油彩、畫布 195 x 114 cm/以作畫時間為題
以上也只是我個人的聯想。
我還是勉力弄出了符號。圈圈圓圓點點、只是丟上去,也不顧它們怎麼在搓揉過程中位移。覺得不夠厚重、就撇撇黑色,也只是放上去,不塑形,這是什麼,我也不管,我也管不了那麼多。
這張我連配色也不顧,鋪了一個大概的藍底,就專挑不協調的顏色往上丟。形狀也不顧、好不好成型也不顧。我甚至也不開心,因為一方面覺得醜,又忍不住再讓它更醜一點。『說它美的人、勉強讚譽它的人,我一定與他絕交』懷著這樣的心情完成這一幅。
有說很像被污染的海洋,大概就是如此沒錯了,但我也不是為了環保而做的。
黑白的背景、理不清的邊界。糊糊的臉。轉九十度看很像山水。
馬賽克及其他
馬賽克跟ASCIIART是比較像的,拼貼、不求圖形原創的創作環境。
這方面也比較偷懶,作品不多,也不能說很開心。
糊裡糊塗的作品,素材糊裡糊塗、題材糊裡糊塗,就是這樣。
用黑白紅是從ASCIIART開始的習慣,我還是想不出是為什麼,大概是不用想出來的。
這一幅可以給個名字:辛德勒的名單。
黑色、磚紅是壓克力顏料、白色是白水泥、灰色是益膠泥,還有許許多多隨手看到就加進去的東西。我猜我大概是在畫臺灣東海岸的岩壁,抹這幅前後去了花東一趟。我想我還是很喜歡規則的媒材與畫面。這些系列都是出自於當下能摸到的素材,其背後絕無深刻的意涵。
當然,畫作一旦完成,就在認知域上不只屬於自己了。這是我從ASCIIART的經驗學來的。
回到字裡行間
結果我還是在做差不多的事情。
覺得自己連筆都不會拿,就又開始整理符號。
偏旁、直線、斜線、點點⋯⋯
但是我還是不知道要畫什麼XD
給舊圖友看,有人說像是奔騰的馬,我也不知道是不是。
整理字符是蠻有趣的,大概跟各位介紹幾個,說明一下什麼概念:”引“、”訓“、”门“、”圳“
出於畫直線、但又追求筆觸的古怪需求,我發現了“引”。左邊的弓會被遮住,但又露出一點點,於是我有了BBS之中最具筆觸感的直線,“訓”、”圳“也是一樣。不過訓會露出川的三筆,圳只有兩筆。很妙吧,超好用的。
接受”门“我費了一番功夫,在於它是簡體字。但又跟引是幾乎鏡像的造型。我很猶豫。
因為我是一個連「體、變、學」等等字都不屑寫異體、俗體的人,卻要接受门在我的畫裡。
不過我還是用了,這對我而言真的是簡體字唯一、我終於看到它有好處的一點。
下回待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