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偶希都理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閱讀筆記《失控的匿名正義:抹黑中傷、獵巫肉搜,你敲下的每個字都是傷人的利器》

偶希都理
·
·
★原本因匿名特性而充滿言論自由、包容多元聲音的社群媒體,為什麼會成為任何人都能肆意攻擊、難以咎責的灰色地帶?我們秉持的正義到底是誰的正義?

●回想一下過去這段時間,那些在社群上發生的炎上事件,你曾經在風頭上做過下面的事情嗎?

1.在文章下面留言,得到了一些人的認同

2.上網肉搜當事人的資料

3.轉發文章

4.在下面「卡位」、「看熱鬧」

如果你曾經做過上面這些事情,那你應該很清楚社群網路可以給你帶來的快感。不過,當這些快感推展到極致,你很可能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網路公審者的行為動機:

1.覺得好玩、跟風:學者將這類型的人稱之為「朝聖型」,遇到浪頭上的事件,就去看看、瞧瞧。

2.日常生活的壓力出口:根據「黑羊效應」(Black Sheep Effect)的觀點,那些在網路上攻擊他人的人,可能是不知道要如何處理自己的壓力,然後把壓力丟到一個無辜的受害者(黑羊)上;而根據「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當一臺腳踏車的籃子裡已經有一點垃圾的時候,你就會下意識地把手上的垃圾也丟進去,心想「反正都已經髒了,再多我一個也無所謂」。

3.陰影投射:在榮格心理學裡面,把一個人不願意面對、內在很抗拒的部分稱之為陰影(Shadow)。

4.享受成為注意力焦點(蹭流量):在茫茫網海當中講話,你的話不一定會被別人看到,但當你遇到了炎上事件、或是在大家關注的新聞、平臺上面討論,大家就會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你可能一夕之間就成為「網紅」。

5.公平世界假說(Just World Believe):你可以在肉搜過程中獲得快感和正義感,躲在帳號後面。相較於前面的「朝聖型」,學者把這樣的公審者稱為「制裁型」,透過社群互動實踐他們心中「自己以為的正義」。

6.匿名效應(Anonymity):參與網路公審的人很少(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卻占很大的影響力。因此,如果你是受害者,可以跟自己說「討厭你的人並沒有那麼多」;而如果你曾經當過加害者,也要謹記:「每個帳號背後都有一個真實的人」!

這六大因素可以看出,公審者在整個過程當中勢必獲得了一些「社群流量」的好處,但也因為這個好處,類似的事情才會層出不窮。


●當社群裡面出現一隻「過街老鼠」的時候,你可能會跟大家一起追著這隻老鼠打,透過這種方式來滿足兩個需求:

-歸屬感:你是跟大家在一起的,跟風向在一起的。

-舒暢感:實現「壞人應該被制裁」、「糟糕的人應該被罵」的價值觀、有種大快人心的感覺。

所有的渴求都來自於匱乏。所以如果你曾經參與過網路公審,你可以問問那個時刻的你,心裡發生了什麼?是不是現實生活當中有一些無法排解的壓力,讓你把壓力投射到這隻「老鼠」上?


●尼采說:「與怪物戰鬥的人,要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


●避免讓自己「也變成怪物」的方法有很多,這裡提兩點:

-有意識選擇自己的追蹤對象:不要只追蹤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也可以追蹤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這樣子就可以獲得多元的觀點,避免「團體迷思」(Group Thinking)。

-將焦點放在正面、積極的事物上:人類是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的動物,當你關注的仇恨愈多,你被挑起的憤怒也會愈多。如果你花多一點時間關注在正面、美好的事情上,也比較能夠得到平靜的情緒。


●「網友砲轟很快就會平息了。只不過是一群不負責任的人,躲在安全的地方亂丟石頭而已。妳千萬不要迷失自己,別忘了那些在妳心目中很重要的人,別忘了妳珍惜他們的那份心。」


●大眾媒體是網路公審火上添油的幫凶。調查發現,有近五成的民眾是從電視知道網路公審事件,而電視新聞報導的角度多半帶有譴責的偏頗性,導致民眾容易對遭受公審的對象有負面印象,並且透過新聞聳動的標題渲染,會吸引更多人參與,讓原本的網路公審事件再次延燒。


●以法令限制效果有限,還會引發「言論自由已死」、「言論審查」的疑慮,根源的解方是提升是我們的網路使用素養,把網路上發生的事換成現實世界來思考,不會在現實世界做的事就不應該在網路上發生,並搞清楚批評指教與惡意中傷的界線。


●抹黑中傷是「掉進湯裡的蒼蠅」。當一碗端到我們面前的湯,裡面有一隻蒼蠅時,就算它和整碗湯相比,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們還是會很介意。


●東日本國際大學特聘教授中野信子的著作《人為什麼無法原諒別人?》當中,提到「人只要陷入正義中毒的狀態,就會認為非我族類都是錯誤、邪惡的」、「這些行為,反映出他們都懷抱著一份想望—想透過『不原諒』來肯定自己,進而讓人承認他們是對的。」尤其是「當別人處在『顯而易見的失態』中,且再怎麼攻擊,都不必擔心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時,就是他們高舉正義大旗的絕佳良機。」


●香山醫師分析了被害人在精神上被逼得走投無路時的心理狀態。她說:「尤其是當自己處於搖擺不定、缺乏自信的情況時,如果抹黑和中傷在網路上持續發酵,或是不斷地有許多網友表達贊同意見時,有些被害人就會覺得世上已經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被害人會變得愈來愈疑神疑鬼,例如猜想匿名發文的其實是熟人,或自己在網路上被抹黑、中傷的事,是否已經傳得人盡皆知等等。到最後連在現實生活裡也變得很想不開。」


●在現實社會不能做的事,在網路上當然也做不得。仔細想想,這其實是很理所當然的道理。而能否察覺這個道理的關鍵,應該是些許的想像力,和對他人的同理心吧?曾在推特上「經歷過無數網路公審」的腦科學專 家茂木健一郎拋出了一個想法:「我們真正需要的,或許不是社群網站的使用素養,而是『人文素養」吧?」我們在電視或網路上所看到的,並不是那些當事人的全貌。每個人都有許多面向,不能過度簡化—也就是說,即使是在社群網站上,我們也要懂得想像這件事,懂得對他人懷抱同理心。


~每日新聞採訪團隊/五味香織(Gomi Kaori)/牧野宏美(Makino Hiromi)/野村房代(Nomura Fusayo)/宇多川遙香(Utagawa Haruka)/塩田彩(Shioda Aya)/鵜塚健(Uduka Ken)

~《失控的匿名正義:抹黑中傷、獵巫肉搜,你敲下的每個字都是傷人的利器》

~《SNS暴力:なぜ人は匿名の刃をふるうのか》


#失控的匿名正義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失控的匿名正義》】↓↓

https://easymall.co/2yCNc

【金石堂購買《失控的匿名正義》】↓↓

https://easyfun.biz/2wd16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