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家解破台語》:台語比你想得更「促咪」!

MaxJames
·
·
IPFS
·
今天想介紹《語言學家解破台語》這本小巧的台語文法書。別被「文法」兩個字嚇著了,不管你會不會說台語,作者有趣又有料的解說絕對會讓你腦洞大開!

你會說台語嗎?先自首,身為打狗子弟的我會說,但稱不上「輪轉」。今天想介紹《語言學家解破台語》這本小巧的台語文法書。別被「文法」兩個字嚇著了,不管你會不會說台語,作者有趣又有料的解說絕對會讓你腦洞大開!

當初在三餘看到此書就被封面的「囂俳(囂張)」文案所吸引:

反正市面上也沒有其他台語文法書,所以你也只能看這本了。

看來不看不行啊!以下摘些有趣的內容分享,讓我們一起「破解台語」吧!

【台語不是方言】

關於台語,一個常見的誤解是:台語是華語的一種方言

但「代誌不是憨人想得那麼簡單」。方言在語言學上是這樣定義的:

未經學習但彼此仍能通話的語言變體。

比方說英語就因區域而有很多變體方言,像是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澳洲英語等。這些地方的人在英語使用上雖然有差異,但基本上是溝通無礙。

那台語呢?根據上述定義,台語不能稱之為華語的方言。兩個語言的差異其實不小,如果未經學習,兩方的母語者並不能流暢溝通。書中提到,台語跟中國閩南的廈門或漳州話更相近。因此如果主張台語、廈門、漳州話是閩南語的方言,雖不精確,但還算可接受。

不過其實閩南語的變體遍及東南亞各國。像馬來西亞的檳城福建話雖也是閩南的分支,但台灣人絕對聽不懂。作者強調,就像大家不會說葡萄牙語是西班牙語的方言般,將台語稱作閩南語方言同樣不精確。

事實上,在台灣以台語寫作並出版的書籍已達數千種,完全符合國際上對「語族」的定義。因此,台語就是一種語言,不用將它視為誰的方言。

台語有自己的獨特性(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有趣的台語文法】

上面這樣說可能有點抽象。這邊簡單抽書中3個語法規則,讓大家感受一下台語的獨特性:

〔1. 否定〕

書中整理出六個台語的否定詞:

每個否定詞都有其應用場域,不能混用。有意思的是,其中並沒有「不」。因為「不」其實是來自文言的借詞,在台語中只有某些固定用法(如:不三不四)會用到。

台語的否定詞用法與華語有不小出入。舉個例子,像「無」可以單獨放在動詞後面,表示未達該動詞預期的成果。如看、聽、想,對應到華語就是看不到、聽不見、想不通的意思。

更麻煩的是,這些否定詞還會隨著在動詞後的位置差異產生不同意思,在華語中甚至得用不同動詞來表達:

志明讀無冊(志明不是讀書的料) vs 志明無讀冊(志明沒讀書)

由此可見,光否定用法,華語跟台語就差了不知多少。

〔2. 數量〕

在算東西數量時,台語像華語一樣會用到量詞(或稱分類詞)。如華語的「一樹」,台語就要叫「一樹仔」。然而兩個語言不單是選用的數量詞不同,連表現上都有極大差異。

比方說華語中的量詞是可以重疊使用的,如「奧運比賽,場場都很精采」。但台語就只能用「逐」來表示類似概念,如「奧運比賽,逐場都足精采」。

另外,數字說法的省略也存在差異。比如「一」的省略,像「150」台語可省略一,說成「百五」,但華語就一定要說「一百五」。但像是華語的「我去買書」,台語反而就一定要說成「我去買一本冊」。

〔3. 疊詞〕

最後來介紹一個台語中很特別的「重疊構詞」。

直接舉例,如果你說「他的鼻子紅紅」,指的是泛紅的意思。但如果你說「一顆蘋果紅紅紅」,指的就是紅透了的意思。

簡單說,台語可藉由重疊表示不同意思。單獨出現是程度普通;重疊一次表程度減弱;重疊三次則是程度極強。因此,「紅」指普通紅色;「紅紅」指的是東西本不是紅色,但看起來有點紅的感覺;「紅紅紅」指的是紅得徹底。

華語中並沒有三疊的用法,二疊用法與台語也有差異。甚至會有加強的意味,與台語的減弱正好相反。

從上面這些例子不難發現,台語與華語確實差異極大,無法簡單轉譯對照。

「紅紅的蘋果」說成台語跟華語,其實在語感上有點落差(an_vision null on Unsplash)

【你儂我儂的台、華語】

在前個段落,我們舉了不少台華語的差異。但事實上,因為台灣獨特的背景,台華語混用情況相當氾濫。不但許多人講話時國台語並用,很多時候連「用法」都受到對方影響。

舉些華語被台語影響的例子。比方說在面對他人的感謝時,台語常會用「袂」來禮貌回應。受到這個台語用法影響,台灣人很喜歡用「不會」來代替「不客氣」。但如果對台灣以外的華語人使用者用這說法,他們往往會困惑你是在「不會」什麼?

另一個例子是台語的「毋就」與華語的「不就」。台語「毋就」多半表示說話者的猜測與建議,而華語的「不就」則是表達一種反問、反詰的語氣,像「阿不就好棒棒」。

然而很多時候台灣人卻也習慣像台語那樣使用「不就」。比如書中的例句:

如果長濱文化距今至少有兩萬年,那不就是舊石器時代的文化?

這顯然不是反話,只是單純猜測。如果你覺得上面這句話很順的話,哪恭喜你說得一口「台灣華語」。如果你去問其他地方使用華語的人,這用法對他們來說其實相當怪異。

同樣的,台語也會被華語影響。比方說華語常會在形容詞前加「地/的」形成副詞,比如「靜靜」、「高高興興」。如果問你台語是否有相通用法,很多人可能會想到「仔」。但事實上很多句子加上「仔」反而很怪,如下面這句話:

志明歡歡喜喜出去踅街

正確的用法應該將「仔」拿掉。不過因為華語的強勢,近年開始有不少人會沿用華語語法,用台語說出上面的句子。如果感覺不出有什麼問題的話,表示你也已受到華語的「薰陶」。但這用法在老一輩台語人耳中,絕對是「礙虐礙虐」。

這些混合可說讓語言間的有趣差異又少了些。如作者說的,既然大家現在已經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那是不是也該珍惜一下「語言的多元性」呢?

當然,語言是一直在演變的。這樣的混合是好是壞並沒有標準答案。這邊就留給大家思考吧!

你覺得語言的多元性值得保留嗎?(Clay Banks on Unsplash)

【後記:一點語言的小思考】

某種程度來說,我覺得這本書有點像是偽裝成台語教學的「語言科普書」。好啦,不能說偽裝,它確實教很多台語文法。但同樣讓我學到很多語言學知識,可說「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相當划算。

就算對台語不熟也不打緊,作者幽默的解說絕對能讓你享受到語言的趣味。此外,書中還有付線上音檔,讓讀者方便對照,相當貼心。

最後,想聊聊我對語言的一點小思考。過往總認為語言「能溝通」就好,像我在外商工作,很多人的英文根本悲劇,但還是能跟老外溝通無礙。

不過在此書中,我發現很多不合文法的台語句子聽起來就是怪,實在難接受。讓我不禁反思,老外聽我們講英文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呢?

當然溝通還是語言的基本目的,如果為了追求「正確」而不敢說絕對是因噎廢食。但如果在能溝通的前提下,試著使用更道地的說法,我覺得對彼此都是一種尊重吧!

不同語言某種程度代表著不同觀看世界的方式,這樣的多元我覺得是很值得被保留的。僅以我在介紹《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時說過話為本文作結:

每個語言有自己獨特的選擇,而它們都很美,都值得欣賞與珍惜!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和哀居↓↓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MaxJames半導體外商的小小螺絲釘,遊走於廢青與社畜之間。熱愛閱讀,喜歡透過書本探索外在、內化自我。希望藉由書寫打開與世界交流的一扇窗。 個人部落格:https://maxjamesread.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2022 馬特市年度問卷

年末儀式:2022 覆盤與 2023 展望!

《流浪者之歌》:人生或許就是場無止盡的追尋,我的三刷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