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短評:《荒野心家園》——邁向新的荒野|廢影評

沈廢年
·
·
IPFS
《荒野心家園》訴說一個家庭在失去之後,如何重新理解「家」這個字。母親離世之後,他們必須重新學習如何生活。新的生命階段就像「荒野」,充滿未知和挑戰。透過父親與孩子不同的視角,可以看到他們如何去面對生活的變化。家是什麼?或許是情感與經驗。

《荒野心家園》記錄了一個感情真摯的家庭。他們家人間的互動,讓人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純粹的善。開頭用了較快的剪接,搭配母親的日記,告訴觀眾這是個特別的家庭——他們買了農場,與孩子們在山林間學習,告訴孩子感謝地球的給予。在教育上親力親為,盡可能將時間都留給與孩子相處。其中一幕大約5或6歲的小兒子拿著手斧,說著「我很喜歡這片土地。」這幕給我一種奇妙的感受,小孩說話的語氣,就像老人在傾訴深愛的、從小到大成長的土地。在懷疑這個家庭有沒有過於理想的同時,卻又或多或少能夠理解他們的堅持。

然而,這美好景況迎來了一場暴雨。母親被檢查出了癌症,哀傷籠罩整個家庭。治療沒有帶來好轉,接著,面臨了母親的離世。失去母親這件事,不僅是失去了一名親人,也失去了一個經濟支柱。導致這個家庭在悲傷之餘,還可能得賣掉充滿回憶的農場。

整部片使用多視角敘事,通過父親和孩子的不同觀點展現家庭的轉變。讓觀眾感受到父親的懊惱,也感受到孩子們的無力。父親礙於經濟壓力,必須放棄一些堅守的原則。像是必須搬家,像是得讓孩子去上學。談論孩子是否要上學的段落,不禁感嘆挪威不愧為福利國家。尊重這個家堅守的價值,可以一週去三天就好。而父親掙扎於是否會違背亡妻的期待。無論上學,或搬家都是好壞參雜的。

除了對於改變的掙扎外,輾轉浮現的提問是「家是什麼?」失去了農場,就失去了家嗎?大女兒與孩子們淺薄的血緣關係還是家人嗎?影像中暗示著,構築成「家」的是情感與經驗。記得彼此的身影,或許已是最大的愛。在觀影的過程中,能感受到他們真切、踏實的情感。那並不煽情,是不帶目的地、自然地互動。

整部片最後來到母親的墓前哀悼,他們向母親訴說著新生活。可以看出孩子的步伐可能比成人還快。英文片名「A new kind of wilderness」(一種全新的荒野)取自於母親的日記。描述人生的新階段,像是在荒野中求生。電影記錄下的這個家庭,站立於新的荒野上,重新辨認地形,踏出前行的步伐。


母親是一名攝影師,部落格「wild+free」上有他的日記,還有他記錄下的影像。


喜歡的話: 不妨按讚或追蹤。

想看到更及時的廢影評嗎? 電子報及其他平台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沈廢年1995年生。 生理男。 喜歡電玩,喜歡詩,喜歡攝影。 電影是生活的必需。 廢影評其他平台:https://chipper-musician-2474.ck.page/314b4a3d6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七日書 Day 2:旅行或許是為了書寫下無形|沈廢年

七日書 Day 1:虛構或許也是真實吧|沈廢年

《我心裡的太陽》——成長的陣痛璀璨明亮|廢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