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DuncanLau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別人的名字,關你咩事

DuncanLau
·
·
城中獨孤長者近日頻頻出招,一時擔心別人移民英國,境況淒涼,一時又批評別人數典忘宗,一時向他暗戀對象的黐纏,卻為大家提供城中熱話的議題,大家得啖笑,也算用心良苦。

當中有一次,他提到幾位出爭英國保守黨黨魁的四個人的名字,提了一問,以下是原Po內容:

「比較比較。
「英國傳媒關注十名保守黨領袖出任首相的熱門程度,當中四位的姓名是 Rishi Sunak, Sajid Jarvid(正確是Sajid Javid), Nadhim Zahawi 和Priti Patel.
「這些都是已經完全融入英國社會的英籍少數族裔人士,而且是政府內閣的高級閣員。
「問:為什麼這四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有英文名?」
保守黨黨魁最後五名候選人 Photo: wionews.com

已經有不少人招呼了獨孤長者,多數以族裔背景切入,不同的少數族裔移民,融入當地社會,各有發展,甚至在政界中出頭,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不過,自己卻覺得大家有點錯重點,他不是質疑他們的甚麼,重點是他們的名字,沒有加上一個一般的First name,例如John, Peter, Mary之類。

一般人的名字自然有姓氏(Last name,或稱Family name),然後名字(籠統説First name),有些人會有Middle name,甚至超過一個,因此全名可以很長。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會以名字(First name)互稱,即使上司也是可以,不用一定要稱Mr. 或Mrs.之類,除了一些特別場合,如面對總統,可以稱他為Mr. President 。在學校環境,一班有二三十個同學,一叫阿John,隨時有四五個人回應,因此多以姓氏稱呼。有老師甚至加上Mr.或Ms.稱喟(在學期間,尤其是中學, 應該未結婚),以示尊重。(外國人同姓的人少,同名的較多,而中國人則剛好相反。)

無論甚麼族裔的人,名字都不是自己決定,你生在那個家庭,已決定了你的姓氏,而名字多是父母,或長輩(亦有少量由姓名學家之類研究出來)決定。我沒有搜尋資料,但可以相信世上大部分國家都容許國民在成人之後,正式更改姓名,我們的先輩那幾代尤其,因為以前的人文化水平不高,又沒有特別深究,更害怕孩子長不大,於是奉行粗生粗養的信條,孩子的名字就叫作阿朱阿九。有些到入學才由老師幫忙改一個文雅一點的名字,有些到成年外出工作才有感到一點不雅,正式改名,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是十分普遍。

我們那一代,讀英文學校,老師中有外籍人士,一些教會學校的修士神父也是外籍,偶然一兩個略懂中文,因此會可能引導學生去取一個英文名,方便他們記憶。而那時的社會,宗教風氣也漸盛,而通常受洗之後會接受一個英文名,如David, Peter之類,如果父母比較走前一些的,早已在小孩出生時,也決定了英文名,寫出世紙上,算正式名字了。倒是有些特別例子,小孩名為大為,或者大衛,相信大家的朋友中總有一位吧,也很順理成章地英文名便叫David,但自己便認識兩個便有不同的英文名字。大家都熟悉的演員姜大衞(雖然只是藝名),他的英文名字是John。在早年,有一位電台主持叫戴偉光,英文寫成Tai Wai Kwong,他自己透露一些外藉同事和上司慢慢會叫了他為David Kwong,替他改了名字,連姓氏也改了!可算是香港華洋雜處的一件趣事。

香港的一條街道,英文名字還算容易唸出來,但那個中文名是怎麼回事?

後來去了加拿大,才知道在香港普遍用的英文名字,稱為Christian names,在一些英文字典中有詳列常見的男女孩的名字。而在加拿大生活一段時間,便接觸到如Wayne,Dale這些比較少見的,應該是加拿大或北美地區才有人用,和宗教無關。但現在也較常見,甚至有華人用。可能由於外國的名字(指First name)選擇不多,於是有人開始自創一些,例如Eric串成Erik,亦有將電視劇角色的自創名字用上,例如Seven。而香港在這方面絕不落後於人,在這幾年間,我見到以Milk,Empty等的人名,而最霸氣的大概是Never,而且他還是姓黃,Never Wong!絕對不能質疑!

扯遠了,回看四位英籍政界人士,Rishi Sunak和Priti Patel是印度裔,Nadhim Zahawi是庫爾德裔,Sajid Javid是巴基斯坦裔,他們的名字都是自己族裔的名字,都沒有加上英國人較常見的Michael 甚麽,Samuel 甚麼之類,所以獨孤長者便提出質疑,何以炎黃子孫們要加上英文名字,用中文名失禮嗎?我覺得這才是他的重點,而且他也真的可以是理直氣壯地說,因為他自己真的沒有用英文名字,甚至可以大條道理說他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如果他穿上漢服出來說一遍,更有說服力。

但各有前因,以香港的歷史背景發展,有個英文名有何奇怪?況且改甚麼名字一向相當自由,你不願用外國的名字,也沒有別人可以逼你。周潤發在荷李活拍電影之時,就是Chow Yun Fat,大家都認得他,但肯定不是他要表忠,展示自己愛國。而另一位演員卻走出來宣布不再用英文名字,叫大家不要再叫他Bobby,一個用了半生的名字,有甚麼強而有力的原因去取消它呢?在這種風頭火勢之際,食相便難看之極,令人生厭!

個人認為,近日多種言論出現,都是環繞愛國之説,在芝麻緑豆的事情上,大造文章,上綱上線,甚麼事都批鬥一番,真的令人心煩。而且不少言論往往打著「外國也是如此」的大旗,外國的牛油那麼貴,生活那麽艱苦,為甚麼要學?我不能預測事情會如何發展,始終在香港,應該有大半人有英文名,幾任特首,官員,議員,連獨孤長者的另一半也有英文名,如果以此為衡量愛國標準,真的會倒瀉籮蟹。

話說回來,前述四位英國議員,雖然沒有加上英文慣常名字,卻全部有正式中文名字,那又應該如何解讀呢?可能是怕咗你哋唔識讀佢嗰名,費事大家尷尬,改個中文名方便你哋,其實可以列作「辱華」行為噃!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