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品讀癮】中國「剩女」如何面對歧視、壓迫與污名
回溯過往的歷史,現今中國女性的婚姻與財產權現況,是與時俱進抑或呈現倒退?21世紀中國的性別平權運動,又如何在國家的壓迫與性別歧視之下展開抵抗?洪理達(Leta Hong Fincher)所著的這本《中國剩女:性別歧視與財富分配不均的權力遊戲》所提供的視角與觀察,正好打破了過去我們對於上述問題的迷思。
本書是作者在中國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以兩年半時間,通過訪談兩百多位受訪者為基礎的調查研究成果,於2014年以英文出版成書,其研究成果顯示,「剩女」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個虛構的假議題。
2007年以來,中國官方透過新聞報導、社論、電視節目等媒體,以「工作太專注」、「事業野心太大」、「擇偶標準太挑剔」、「不願降低標準」等論述,對於居住在城市,年近三十的高學歷單身女子進行鋪天蓋地的污名化運動。
官方媒體透過一連串的運作,藉此形塑大眾對於「剩女」的意識形態,試圖以此來使上述被歸類為「剩女」的單身女性,停止專注於工作並走入婚姻,目的是在性別失衡危機之下,向高學歷的單身女子推廣婚姻與生育,來遂行其提高人口素質的政策,並維持社會穩定。
馴服焦躁的男性並走入婚姻與生育,被視為女性的一種「天職」,反之則被視為威脅社會道德結構。官方的媒體運動影響所及,致使許多高學歷的年輕女性,在媒體與親友的輪番「轟炸」之下,將「剩女」逐漸內化為內心的一種恐慌,由於背負著強大的結婚壓力,往往拉著不適合的結婚對象,倉促的走進婚姻。
而男多女少的人口結構,並未使女性在婚姻市場中佔有優勢,反而是為了避免婚約中止,淪為所謂的「剩女」,導致在婚姻的各種權益上做出過多的讓步,特別是購買房產一事之上。
由於在中國,現行房產登記制度的缺失,女性即使贊助了部分資金幫助男方購買新房,但房產卻難以登記在兩個人名下,為了擺脫「剩女」的標籤,很多女性寧願為了走入婚姻,而放棄爭取房產為夫妻兩人共同持有。再加上男方往往能夠獲得來自父母親友較多的購屋資金,致使夫家往往對房產的登記有較大的發言權,因此房產登記的所有權人,往往都是登記為男性。
作者也提到,先買房再結婚的要求,表面上看似是女性及其家人爭取婚姻保障的一種表現,而媒體也常製造出扛下購屋的巨大壓力,皆由男性全數承擔的論述,但許多男性在買房時,能獲得較多父母或長輩的金援,得以購買房產,卻是不爭的事實。
反觀女性,尋求父母或家人協助購屋卻相當困難,甚至在孝道的壓力下,被要求出資贊助旁系的男性親戚買房,都是很普遍的事。此外,許多女性亦不認為自己能夠如同男性一樣,向父母提出金援購屋的要求;或即使自己也有挹注資金協助購屋,但房產的所有權只登記在丈夫名下也認為並無不妥。可以說女性與男性一樣承擔了結婚購屋的沉重壓力,卻常在付出可觀的購屋經費之後,又被迫放棄房產的所有權。
從國家媒體形塑的「剩女」污名;社會再度接受對傳統性別角色的劃分;以及財產登記制度的缺失,將女性累積房產財富的權益加以排除,女性的婚姻權與財產權,在19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以至於迄今,正逐步遭到侵蝕並走向倒退。
作者也在書中透過歷史學者的研究成果,來加以佐證這種倒退的現象,女性今日財產權的薄弱,遠遠不如一千年前給予女性最大財產繼承權的宋代。元代以征服王朝入主中國,重新制定了符合蒙古草原傳統,與儒家父權習俗的財產繼承制度,自此以後女性財產繼承權的黃金時代走向逆轉,無論在財產繼承、婚姻和生育的法律與社會規範,都以改寫成對女性相當不利的狀況。
現今有許多父母寧可提供資金給家中的男性親戚購屋,卻不願意出資協助女兒購屋的心態或現象,作者認為這證明了無論帶有歧視的社會習俗有多久遠,都有可能繼續流傳並重新出現,就連女性自身亦不會質疑,亦不認為應該抱持開放討論的態度。
作者認為,「剩女」魔咒、女性財產權的薄弱與性別歧視之下,其影響並非僅只於上述情況,女性在財產權作出過多讓步的婚姻中,若是遭遇家暴,受限於法律障礙與經濟上對男方的依賴,只能繼續困在婚姻的暴力中難以脫身。而女性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成為「同妻」;單身或不同性傾向的族群,由於不符合異性戀模式的婚姻,在購屋、性別歧視與暴力的威脅陰影下,面臨更為嚴峻的處境。
即使面對社會上的性別歧視,與國安機制的壓迫,作者也發現到,也有許多女性開始如同上述受訪者一樣,意識到深植於國家與社會加諸於自身的歧視與不公,並展開以各種低調的組織,來進行高調的抗爭行動,像藝術表演、佔領男廁運動、同志平權等運動來從事反擊。
過往的歷史顯示性別平等,並非總是呈線性發展且逐步走向越來越進步的狀態,權益的爭取總是困難重重,但是權益的喪失卻總是非常容易。面對這些時而顯現,時而潛伏在你我周遭,與平權相違的意識形態,應該保持警覺,或許日後可能又會形成一股逆流,朝向我們反撲。
本文曾於2015年12月21日刊登於【故事Story Studio】網站:〈中國「剩女」如何面對歧視、壓迫與污名〉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