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視覺化:用Python為星空作畫》新書內容搶鮮看(二):生成式AI時代的科普教育
還沒看過「《資料視覺化:用Python為星空作畫》新書內容搶鮮看(一):開放資料與公民科學」這篇文章嗎?先來瞧瞧吧。
你正前往台中的天文主題獨立書店「仰望書房」,參加《資料視覺化:用Python為星空作畫》新書發表講座。你曾參加書店舉辦的街頭天文學觀星活動,喚醒久違的好奇心,你想進一步玩玩公開的觀測資料,體驗將其轉化成天文知識的探索過程,但總覺得這一步似乎有很高的門檻。「我不是天文學家,也不會寫Python程式,鄉民如我也可以嗎?」你帶著疑惑前往講座。
「這本結合天文及程式的科普書,是我透過與ChatGPT的問答創作而成。」作者如此開場。「生成式AI的出現,降低了大眾接觸天文研究的門檻。你們可以用它生成Python程式碼,取得並視覺化天文觀測資料,它還能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解說相關天文知識及程式碼。我馬上就會示範,但首先,你們仰望星空時,會想問什麼問題呢?」……
(謎之音:欲知講座資訊,請先追蹤「仰望書房」FB粉絲頁)
「我常在想,我們怎麼預測行星在哪個時間會出現在哪個方位?」一位聽眾提問。
「很好,那我們就從這個問題出發。」作家開始敲打鍵盤並在投影幕中呈現一段與ChatGPT的問答:
「我就是透過這種方式取材,然後反覆修改與ChatGPT的對話內容,最終將對話串聯成這本帶有故事性的科普書。例如在這幾頁中,我描寫了兩位人類透過與一個名為『i蟒』的AI對話,學習如何用Python取得觀測資料來探索天文知識。」作者接著將投影畫面切換到書中的部分內容。
「在生成式AI時代,我認為科普教育可以更著重於激發人類獨有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來提出問題。」作家總結。「此外,不只是天文學,我覺得其他科學領域也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來探索學習。」
講座結束後,你把之前透過天瓏書店預購的書,以及在講座現場購買、準備送給天文同好的書,一同拿去給作家簽名。
此篇文是由蘇羿豪經ChatGPT、Claude協助創作,文章以「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CC BY-NC-ND 4.0)國際版授權條款」釋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