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 以手機App為例

Beckett
·
·
IPFS
·
個人化與主動選擇


在購買新手機前,大家花費最多心思的部分,應屬研究各家機型規格或者資費方案。

但從開始使用的那一刻起,個人化與主動選擇會變得至關重要。

而達成這兩項的前提是:了解自身的主次需求,明白自己的手機使用場景。

使用人應當依據本身的需要,勇於個人化,讓它成為更適合自己的幫手。

Source:鸚鵡兄弟

個人化

個人化可以想成是把手機變成自己喜歡的形狀。

例如更換自己偏好的桌布或字體大小、版面配置,種種讓人覺得改完後心情比較愉快的動作。

以頁面調整為例,個人推薦使用Launcher。

市面上陸續出現確保專注的應用程式,符合簡約設計的也不少,從中挑選看得順眼的模組即可,如Aris Launcher。自己還會搭配icon pack做一點加工。

Source: AndroidGuys https://www.androidguys.com/tips-tools/what-is-a-launcher-the-basics/


另外因為不喜歡滑來滑去,所以會盡可能地分類App,除非自己眼花手拙,不然理應撕淌三步殺(Sectumsempra),在三頁之內可以找到目標物。

偏好、習慣、嘗試,或許能看作是某種循環,由於使用者本身偏好各異,本來就會出現不同傾向,隨著使用頻率漸漸養成習慣,隨機的嘗試則可能會取代或調整現狀,如果途中任一項無法達成,則沿用前一個已然形成的模式。

下載算是App最常見的個人化。

而把App控制在可控管的程度內,則是使用者的責任。



主動選擇

再來是主動選擇。

App的允許存取,通常粗淺分為兩種層面:開發商要求而授權的,跟使用者依據需求決定人為操作的。

前者符合最小權限原則(Least privilege)(PoLP),理當只給予程序完成任務所需的最小權限集合。

當然如果App索取的權限超乎想像,卻非用此App不可,也只能含淚投票,含淚接受。


後者則可由使用者主動,對於一些可以調整的App預設設定,進行變動。


自己主動選擇應該接收什麼App的通知,主動選擇什麼時候接收。

也就是開啟或關閉App 的通知、播放通知音效、選擇裝置鎖定時顯示App通知的方式和位置等等。

在需要隨時在線的時段,才解除預設的專注模式或者飛航模式。而非隨時在線,無時無刻充斥被打擾的可能性。

降低視覺噪音,還給自己一方淨土。



再者是主動選擇App的去留。

定期或不定期地檢視是否每個App都仍有必要存在,整理的同時連帶釋出手機的內存。

Source:Critter Trax – Wild Animal Track

譬如個人喜歡EDC類的玩意,曾為此下載了許多國外App如急救教學或生存須知,希望能在世界末日衝出一條活路。
🤨
然而使用頻率實在太低,況且我想危難當頭,應該不會有閒情逸致在那邊慢慢看英文。真要留著的也該是紙本的急救手冊,最好一堆圖片無腦照著做。



總結

雖然設定會耗費掉一些時間心力,不過可以提升使用上的順手度,有興趣的話可以試一試個人化。

把舊手機裡不想再見的照片聊天記錄刪完了,順便內文也生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