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與愛人:愛國教材
戚本盛
2021年10月
封面圖片:由PublicDomainPictures在Pixabay上發佈。
PDF及DOCX下載:https://tinyurl.com/cpsmatters
設計說明
1. 任何教育均應符合專業原則地施教,本設計不適用於政治灌輸或宣傳。
2. 以下均為必要,五項原則,缺一不可:
(1) 課程、教學、評估均須就著學生不同的成長階段按適性原則[註1]設定,
(2) 教材選取和學習經歷也應服從於適性原則,
(3) 內容須以充份而均衡的事實與意見為基礎,
(4) 提供足夠的學生思考和判斷的機會,
(5) 應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情意(包括愛國、價值觀、身份認同等)[註2]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地、由衷地形成。
3. 本設計以「認知及分析常見的愛國聲稱」為學習目標。對象為中學生,學習流程可在80-90分鐘完成(即一般所謂「連堂」的兩個課節):著學生先閱讀文本及回答理解問題,然後按綜合研習問題分析、討論。討論過程中學生可以評論文本中的觀點,尤其著重理據及前設等。
4. 文本選材已考慮以上原則,為節省時間計,文本全為節錄,全文則可按「參考文獻」查閱。在充份信任與尊重、沒有或極小利害關係(low-stake)時,才適宜涉及同學的身份認同(identity)。簡言之,學生可以理性討論是否同意各種觀點,但不必就自己的感受(如是否愛國)表態。討論務須以事實為據,不宜聯想當代其他事例。
5. 文本次序方便學生理解而設。教學時可按學生程度或特定活動設計再作調動,亦可作分組討論或「拼圖式」(jigsaw)合作學習等。
文本1:愛國[註3]
愛國是人們對祖國的一種深厚的依戀、愛護感情,也是每個公民應當遵循的首要的道德準則。祖國是生育養育我們的父母,也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大家庭,與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我們要繼承中華民族自古就具有的愛國主義光榮傳統,以感恩報恩的心情,承擔起回饋社會的義務和責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報效祖國。
愛國,就要熱愛祖國美麗富饒的河山,珍惜祖國的資源和環境,搞好生態文明建設, 讓祖國的天更藍、水更綠。愛國,就要熱愛祖國歷史悠久的文化,承接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堅守中華民族精神,努力增強國家的軟實力。愛國,更要熱愛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把自己的崗位和工作同祖國的發展進步、同人民的健康幸福聯繫起來,積極投身到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事業中去,努力學習,為人民服務。
做一個愛國的公民,就要忠實履行公民的義務和責任,遵紀守法。每個公民都應遵守我國的憲法和各項法律、法規,維護祖國的和平、安全與統一,處處維護祖國的形象和聲譽,同一切損害祖國利益和榮譽的行為進行堅決的鬥爭,用實際行動為祖國爭光。
社會主義拯救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了中國。愛國,就要熱愛社會主義,永遠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極培育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盡心竭力。
理解問題:
1. 下面哪一或多項,並不屬於文本1中愛國的內涵?
A. 祖國是生育養育我們的父母
B. 熱愛祖國美麗富饒的河山
C. 熱愛祖國歷史悠久的文化
D. 熱愛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
文本2:具體的人和抽象的國家民族[註4]
李怡:許家屯[註5]1983年來香港的時候,有聯絡我們這些所謂「反回歸派」[註6]的人吃一次飯,當時他認為中國的文革、文革之前的大躍進[註7]等等,使香港很多人有戒心,(許家屯說:)1959, 69, 79年[註8],這三十年對中國來說,是歷史上一個很小的時刻,所以我們應該要看前面,從前那三十年不要再計較,我這樣回答他:三十年在人類歷史上的確很短,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短的一刻,但對一個人來說,是很長的時間。一個人從年青的時候到現在,把三十年完全奉獻給你,已完全沒有了。我說如果不從人的角度來看,而是從一個抽象的、國家、民族或世界這樣來看,我說你仍舊沒法站在人、人民的一面,他不能再說甚麼,他答不了。
理解問題:
2. 根據文本2,以下哪一或多項符合李怡的意思?
A. 為了國家,犧牲少數人的權利也是值得的。
B. 為了多個民族的整體利益,可以放棄某一民族的個別利益。
C. 不應以顧全大局為由而侵犯任何人的人權。
D. 放眼長遠的未來,過去短時期的歷史教訓根本微不足道。
文本3:跟你永別了[註9]
語譯
我現在以這封信跟你永別了。我寫這封信時,仍在世上生存;你看這封信時,我已成為陰間的鬼魂。寫着的時候,眼淚和筆墨同時落下,還沒寫完便想停下來。我又恐怕你不體察我的初衷,說我竟然忍心捨棄你而死去,說我竟不知道你不想我死去,因此,我忍着悲痛來向你說個明白。我最愛的是你,就這一點對你的愛念,才使我有勇氣死去。自從我遇上你以來,也常希望天下有情人都能夠在一起,成為伴侶;但是,周圍氣氛是那樣污濁,滿街都是豺狼惡犬般的壞人,又有幾家人能夠心滿意足地過日子呢?我委實不能像那些境界高超的聖人一樣忘掉個人的感受,古人說:「孝敬咱家長者時,要讓其他人的長者也得到孝敬;撫養咱家小孩時,也要讓其他人的小孩得到撫養。」我就是憑着一顆愛你的心,來幫助天下人們,讓他們有機會愛他們的愛人,所以我才敢於不顧你而比你先死。希望你體察我的用心,在哭泣之餘,也顧念到天下間的人,樂意犧牲自己和自己的幸福,而為天下的人謀求永遠的幸福。
理解問題:
3. 根據文本3,下列哪一或多項,是作者有勇氣比妻子先死的理由?
A. 作者不想妻子犧牲,所以自己先犧牲。
B. 作者相信愛國可以給自己機遇和利益。
C. 作者顧念的是天下人們(而不是自己個人)的幸福。
D. 作者愛妻子,但他更愛國。
原文
吾今以此書[註10]與汝[註11]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捨汝而死也,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註12],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註13]。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註14]。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文本4:強烈的國民自豪感[註15]
從我個人成長的經歷來說,認識和學習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和中華文化是建立愛國主義的基礎。我們小時候學習中國節日時,都會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屈原這位愛國詩人;我們唸岳飛的《滿江紅》時,都會被這首詞的慷慨激昂和岳飛的愛國情懷所感動,都會記得岳飛母親為兒子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字的大義;我們參觀圓明園遺址公園時,都會對列強侵佔中國感到憤怒;我們聽長輩講述日軍佔領香港三年及八個月的事[註16],在哀嘆戰爭帶來苦難的同時,亦肯定會激發愛國之心。到進了大學後,我有機會參與「認識中國」的活動,每年暑假都往內地跑,看到當時正在改革開放起點的內地,到四十多年後目睹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飛躍發展,能不產生強烈的國民自豪感嗎?
……香港也有不少的愛國組織、愛國學校和愛國商人,他們非常關注內地的大事,樂意到內地投資、扶貧、興學,每當內地面對天災,例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華東水災、二千年後的汶川大地震,香港人自發地籌款捐助,凝聚社會力量,以不同方式向內地同胞施以援手,在在顯示港人對國內[註17]同胞那份血濃於水的關心和同情。對於中國近年來在高技術產業、航天科技及海洋科學等領域上創造的傑出成就,以及國家成功舉辦大型國際盛事,例如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以及今年六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為國家航天事業邁進新里程等,不少港人均引以自豪。相信本月稍後我國運動員在東京奧運取得輝煌成就,也會令港人深感振奮。
理解問題:
4. 根據文本4,下列哪一或多項屬於講者認為的國民自豪感的緣起?
A. 中國受到侵略、遭受苦難的歷史。
B. 中國的經濟、科技等發展已取得輝煌成就。
C. 香港人對遇到災害的內地同胞施以援手。
D. 中國人享有幸福美滿的生活。
文本5:最高尚最偉大的愛是愛國家[註18]
我們那一代人,愛國是自發的,天生的。我們經歷過中國落後、挨打、受氣。我們那麼多的老同志,(原來)在西方工作生活條件都很好,美國人不希望他們回來,希望他們繼續留著為他們工作,但是他們都衝破各種阻力都回到國家來。咱們錢老[註19],被美國軟禁了五年,經過大量的外交談判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回家,為甚麼呢?他愛這個國家,他感覺中國落後、挨打、受氣,(即使自己在國外)有這麼好的條件,也回來了。這是愛。……
解放了[註20],堂堂正正的做中國人了,還要老師告訴你要愛國嗎?是自發的,但是,(現在)我們年輕的同志沒有這個經歷,沒有這個歷史,(因此)需要提倡,需要教育,這個國家要愛。一個人如果沒有愛,就絕能不能把你最寶貴的東西奉獻出來。你爹、你媽可以把甚麼都給你,為甚麼?他(們)愛你呀。最高尚的愛,最偉大的愛,是愛國家,你愛國家,你會把你最寶貴的東西獻給國家,所以要提倡,要教育,所以中央把每年的4月24日作為航天日,教育年輕的一代,銘記歷史,不要忘記這段歷史,來之不易。你不要這個不滿意,那個不滿意,怎麼來的你要知道呀,我們前輩,拋頭顱,灑鮮血,創造了這個條件,你能享受,能不愛她嗎?所以我覺得愛國要提倡,要教育,一個人有了愛,才能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獻出來。
現在和平時期,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愛國,並非甚麼高不可攀的。每一個人都把崗位的工作做好,就是愛國,每一個中國人都把自己崗位的工作幹好,我們的老師把課教好了,我們的學生把學習做好了,我們每一個公務員把工作做好了,這就是愛國。每一個中國人都做到,國家必然強大。所以要提倡,而且不是高不可攀,現在不需要你拋頭顱,灑鮮血,現在只需要把時間、知識、精力,獻給你的崗位,獻給你的事業,獻給你的國家,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到。所以我理解,兩彈一星精神[註21],核心就需要有愛,一個人有了愛,才可以奉獻,可以愛國家,也可以愛事業,愛父母也需要。我都過美國JPL[註22],錢老工作那地方去,(那裏)有很多華人科學家,我問,你在這裏賺錢多,還是到洛馬、波音[註23]賺錢多,他(們)說,當然那兒賺錢多,我說,那你在這兒幹嗎?他說,這裏做的是世界上最前進、最前沿的科學,願意幹。他也是愛,並不是愛美國,而是愛這事業,我們在中國,愛航天,也是愛。
理解問題:
5. 根據文本5,下列哪一或多項,屬於講者所說的愛國情懷?
A. 努力在自己的崗位發揮所長,作出貢獻。
B. 不斷給人家找蹅子,質疑他人是否愛國,動輒作政治批鬥。
C. 財富都隱密地往外國調動,安排家人暗地裏移居外國。
D. 聽到國歌會熱淚盈眶,看到國旗飄揚會激動莫名。
文本6:兩種愛國[註24]
在一些國家裏,憲法可以規定人民擁有某些公民權利,但實際的權力制度卻並不允許他們運用這些權利。由於制度的失衡和權力的專制,公民事實上並不擁有那些紙上允諾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人民仍然會被要求「愛國」,而且也確實會感覺到自己是在「愛國」。這可以稱作「國民愛國」。
「國民愛國」和「公民愛國」是有區別的。對於「國民愛國」來說,「國家」是一個由疆域、民族、歷史、文化、語言、傳統等原初因素形成的單一總體。這樣的國家連同它的政府成為國民愛國的「自然」對象。這裏的「自然」可以是不假思索的感情自然流露,也可以是由於沒有其他可選擇對象而不得不然的那種自然而然。這是你的祖國,它的一切,包括可能是很糟糕的政治制度和政府,構成一個與你自然有聯繫,你不能不接受的認同對象。當你的被動「接受」被轉化為更有主體意識的「愛」時,你認同對象中原本不能接受的部分,也變得能夠接受了。
公民愛國與國民愛國不同。對公民愛國來說,單單「國家」不足以提供「愛」的對象意義和內容。「國家」和「政府」則更是必須清楚區分開來的兩個不同對象。在公民愛國的情感中有理性判斷的因素,「愛」不是盲目被動的,愛需要理由。愛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認同,一個國家之所以值得認同,乃是因為它維護公民社會所共同認可的基本價值(自由、平等), 使他們的集體存在有尊嚴(人權)、有道德目的(正義),並符合他們認可的公正程序(法治、公正的政治代表機制)。因此,公民的愛國並不表現在一味地順從國家權力,而在於要求和督促國家權力不要破壞公民群體所共同珍惜的東西,尤其是人的尊嚴生活所必需的那些民主價值。在特殊情況下,公民愛國甚至可以通過公民不服從來表達。這是公民愛國和國民愛國的一個根本區別所在。對於公民愛國來說,愛國主義教育不只是在課 堂或學校裏傳授某種知識或灌輸某種感情,而是引導一種有價值意義和目的內容的國家認同,並通過公民參與的行為體現這種認同和實現這些價值。
理解問題:
6. 根據文本6,下列哪一或多項說法,屬於「有價值意義和目的內容的國家認同」?
A. 因為我有黃皮膚、黑眼睛、生於中國,所以我愛中國。
B. 我愛中國,我希望中國人都得享自由、平等、人權、公義、程序公正等。
C. 身為中國人,愛中國是理所當然的。
D. 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有一個政府,我愛國,自然也不應反對政府。
綜合研習問題:
7. 文本2提到「站在人、人民的一面」,是否等同文本6所說的「要求和督促國家權力不要破壞公民群體所共同珍惜的東西,尤其是人的尊嚴生活所必需的那些民主價值」?為甚麼?
8. 按各相關文本及就你所知,回答以下問題(注意:研習不宜聯想當代其他事例):
a. 文本1說「做一個愛國的公民,就要忠實履行公民的義務和責任,遵紀守法」,但文本6則說「公民愛國甚至可以通過公民不服從來表達」,二者有沒有矛盾?為甚麼?
b. 以文本3的作者林覺民為例,他參加革命推翻滿清政府,是否因為沒「遵紀守法」而不算愛國者?為甚麼?
c. 文本5的講者提到「解放」後可「堂堂正正做中國人」,1940年代共產黨要推翻國民黨政府的「解放戰爭」,會否因不「遵紀守法」而不算愛國?為甚麼?
d. 基於以上8a-8c題,你對「愛國公民遵紀守法」(文本1)的說法,有何補充說明或評論嗎?
9. 按各相關文本及就你所知,評論以下說法:
a. 沒有國,哪有家!
b. 國家取得輝煌的成就,讓我倍感自豪,更為愛國!
c. 在中國出生,到外地旅行拿中國護照,既然有這樣的國人身份,愛國便屬理所當然。
d. 公民應當願意為國家獻出生命。
10. 「即使人民認為國家所做的不對,他們也應該支持國家」,這項主張是否愛國?為甚麼?
參考答案
1. A
2. C
3. C (備註:作者在愛妻和愛國之間並無任何比較,故不應是D。)
4. B
5. A
6. B
7-10. 言之成理即可,尤其留意設計說明之第4點。
參考文獻
辭海編輯委員會 (1999)。《辭海》。上海:上海辭書。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8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1990)。《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活動——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2021)。香港:香港理工大學。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編寫組(編) (2018)。《思想政治(選修6):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解放戰爭》。《百度百科》。2021年10月20日提取。
林覺民 (1911)。《與妻訣別書》。維基文庫(網站)。
林鄭月娥 (2021)。《行政長官出席香港愛國主義教育高峰論壇致辭》。《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網站)。
戚本盛 (2021)。《情意範疇的教育目標及評估》 。Matters.
《親切的交談——溫家寶看望季羨林、錢學森側記》。(2005年7月30日)。《新華網》。(Web Archive)
徐賁 (2012)。《統治與教育:從國民到公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楊伯峻 (1987)。《孟子導讀》。成都:巴蜀書社。
《坐看雲起時:李怡》 (2019)。香港:香港電台。
註釋
[註1] 「發展適性」即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教學既要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又要於學生原有基礎上予以提升,這等方面的學習原理,可謂教育專業的常識。過深或過淺的學習要求,即不符合此原則。學習沒有經歷而可以想像的事物,卻不一定不符合發展適性的原則,不過,如果學習單靠想像甚或死記硬背,還要就利害攸關(high-stake)的愛國認同作宣示,由他人評估,則極有可能並不符合。論證見戚本盛 (2021)。《情意範疇的教育目標及評估》(Matters).
[註2] 有關表現是否適宜評估,是極有爭議的。可以較肯定的是,誤認知(例如回答問題)為情意的話,可能並不有效(invalid);誤一時表現為價值觀或性格的一部份,信度(reliability)也成疑。缺乏效度和信度的評估,而又有誘因博取好評的話,則容易弄虛作假,遺害學生、教育,以致社會和國家。
[註3] 節錄自: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編寫組(編) (2018)。《思想政治(選修6):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北京:人民教育),頁18-19。
[註4] 節錄自:《坐看雲起時:李怡》 (2019)(香港:香港電台)(引述1998年《鏗鏘集》的片段)。李怡(1936- ),原名李秉堯,香港時事評論家、作家,曾主編政論雜誌《七十年代》(後來改名《九十年代》,1970創刊,1998年停刊)。本教材編者擬出題目、謄寫訪問內容。
[註5] 許家屯(1916-2016),1983-1990年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為中國政府當時派駐香港的代表官員。
[註6] 1970年代末,中國和英國政府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當時反對香港「回歸」中國的論點,被視為「反回歸派」。
[註7] 「文革」即文化大革命,是1966-1976年中國的政治運動,中國共產黨視為錯誤、「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大躍進」是1958-1960年間的社會運動,中國共產黨也視為錯誤,和其他因素共同導致「國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損失」。參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註8] 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建立政權,許家屯的話即數算1949-1979這三十年的意思。
[註9] 節錄自:林覺民 (1911)。《與妻訣別書》(維基文庫(網站))。林覺民(1887-1911),為清末舉人,廣東候補知縣,1907年到日本攻讀哲學,其後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1911年4月27日),被捕數天後被處死,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本信為作者於起義前三天寫下的遺書,死後由友人寄給其妻子。1929年起至當代收入各種中國語文教科書為讀文學習之用。香港教育署亦曾於1970年代收入香港初中中文課程。本教材編者擬出題目及語譯選段,教師可按學生閱讀文言的能力,提供語譯或原文予學生。
[註10] 書,解作書信。
[註11] 「吾」即林覺民,「汝」即其妻陳意映。
[註12] 腥雲,比喻污濁的氣氛。不少版本亦作「腥膻」。膻,粵音煎,腥膻,本意為牛羊刺鼻的氣味,引伸指入侵的外敵。
[註13] 「司馬春衫」等兩句意謂:我不能像那些境界高超的聖人一樣忘掉個人的感受。
[註14] 「老吾老」兩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孝敬自己年老的長輩時念及其他人的長輩,撫養自己年幼的小孩時也念及其他人的小孩。大意是對沒有親屬關係的人也有同理愛護之心。參:楊伯峻 (1987)。《孟子導讀》(成都:巴蜀書社)頁63。
[註15] 節錄自:林鄭月娥 (2021)。《行政長官出席香港愛國主義教育高峰論壇致辭》(《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網站))。林鄭月娥(1957- ),為香港第5任行政長官(2017-2022),1977-1980年於香港大學就讀。題目為本教材編者所擬。
[註16] 原文如此,一般以1941年12月-1945年8月日軍佔領香港時期為「三年零八個月」。
[註17] 原文如此,料講者並無以香港為「國外」之意。合理理解當然不會有此猜測,唯鑑於好事之徒往往只有「上綱上線」「文字獄」等據一口實即大力政治批鬥的末技,故為講者略作說明。
[註18] 節錄自:《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活動——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2021)。(香港:香港理工大學)。本教材編者擬出題目,謄寫演講內容。片段為戚發軔於2021年6月23日在香港理工大學的演講錄影,為利便閱讀,文本所錄略有刪節。戚發軔(1933- ),中國太空技術專家,曾參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究和設計,1992年起為中國航天飛船的總設計師,1999年任「神舟」系列載人航天飛船的總設計師。
[註19] 錢學森(1911-2009),1935年赴美留學,1939年得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回國。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空氣動力學,應用於火箭、人造衛星等極有成就。在他領導下,除研製出中國第一枚短程彈道飛彈與人造衛星,亦培養了為數不少的空氣動力學、航空、火箭等科學家,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2005年錢學森曾就中國的教育問題提問說:「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學能够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没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他這個提問,被稱為「錢學森之問」。詳:《親切的交談——溫家寶看望季羨林、錢學森側記》。(2005年7月30日)。(《新華網》(Web Archive))。
[註20] 被壓迫者通過暴力奪取政權,摧毀舊的、建立新的社會制度,稱為「革命」,從維護舊制度、反革命的統治的壓迫中通過鬥爭得到自由,叫做「解放」。參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1990)。《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革命、解放詞條)。1945年日本侵華戰敗投降,其時由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與主要反對力量的共產黨談判和平建國的計劃,談判失敗後,於1946年發生內戰,政府軍隊節節戰敗,至1949年10月共產黨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政府被迫退至台灣。這次國共兩黨內戰,被稱為「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或「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在中國當代歷史來說,某地方解放了,即指共產黨在當地推翻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參(a) 辭海編輯委員會 (1999)。《辭海》(上海:上海辭書)(「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詞條),(b) 《解放戰爭》,《百度百科》(2021年10月20日提取)。
[註21] 「兩彈一星」即核彈、導彈和人造衛星,1960-1970年代,中國先後第一次試爆或試射了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標誌了中國科技實力的發展。「兩彈一星精神」於1999年由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提出,即「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
[註22] JPL 即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的簡寫,位於美國加州,為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屬下的機構,主要發展美國的太空探索、觀測等計劃。
[註23] 「洛馬」即洛歇.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是一家美國航機、太空船製造商。「波音」即波音空司(The Boeing Company),製造飛機、火箭、導彈及人造衛星等,是世界最大的飛機或太空船製造商。
[註24] 節錄自:徐賁 (2012)。《統治與教育:從國民到公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7-8,題目為本教材編者所擬,為教學需要,內容略經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