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本盛
香港幼兒教育問責之四:註釋及參考文獻
「人民」「公民」是須予區分的。「公民」是相對於非本國國籍的人的法律概念,「人民」則是相對於敵對份子的政治概念;公民包括人民,也包括不被視為人民的敵對份子。
香港幼兒教育問責之三:專業價值與能力
確保教師不因履行專業問責而遭受不利待遇,也就是由紀律到升遷都必須經過專業審視,是促進專業問責從而促進幼兒教育所必需的,教師秉承專業問責向權勢說真話,是理應鼓勵,予以肯定的。
香港幼兒教育問責之二:專業問責
學生之間的發展、訴求或需要均不盡相同,則教師就不同學生之間的全人教育作為價值的問責,便難免存在內在的差異甚或矛盾,這種眾數或多元問責(Plural Accountability)的內涵是尚待釐清的。
香港幼兒教育問責之一:行政及市場問責
本文主要以香港資助幼稚園的教師工作為主要語境,分析「教育問責」(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的基本理解。……文中選用若干香港幼兒教育的議題為分析例子,包括自由遊戲、質素評核、國民教育、教師人手計算以及身教的公私界線等,用例雖以幼兒教育為主,但問責量度與重…
形象寫作教材10篇
本文各篇題目如下:一件生活瑣事 / 一次集會開始前的見聞 / 歡迎一位校友的經過和感受 / 一個令我敬畏的人 / 使我印象深刻的楊老師 / 她曾經是露宿者 / 家文的經歷和我的感受(2篇) / 盪鞦韆的小孩 / 鞋子的自述
學校與法律教學簡報20個
Mayer的案例中,美國法院主張,保障學生作為「被迫受眾」(Captive Audience)接受合適資訊的職權,寧願交予政府而不讓教師負責,因為公眾可以通過選舉向政府問責,而教師則享有實任的職業保障(tenured)。較民主的政體重視權力制衡,於此又可見一斑,和坐擁絕對權力以攫取利益的政權,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寫作教學簡報50個
設計時經常考慮「豐富輸入」和「有形可學」,原理在於協助學生建立一定的schema而已。
那一年,我八歲
我仍然沒說出半句來,不要怕,練習過很多次的,我默默地想著,紅著臉,低下頭,呆站著,不要望向任何人,只看著自己的鞋尖。
熱鬧過後感到失落:不正常教材2篇
接受如此這般的「正向教育」而成長過來的學生,經歷熱鬧過後又怎會失落呢,他們應該感到那只是「負熱鬧」或「還有熱鬧空間」才對啊!
論述寫作教材30篇
我曾就論述寫作的教學作出嘗試,其一是寫出一些教材,有時故意留下一些歪理、離題等等的學習點,有時是一題多作以便從比較中學習。以下各篇,即這些教材,歡迎老師採用、賜教。
看電影學寫作教材10篇
2013年前後,我便嘗試過好一些借用電影於寫作教學的設計,既用於自己的教學,也在教師專業發展時與行家分享過,為此也累積了好一些用作教材的篇章。教材不是「範文」,但求過一下寫作癮,也方便佈置教學點子而已。
物體系寫作教材10篇
約在2011年間,為了讓學生有一定的構思路徑,我則嘗試極度簡化 Jean Baudrillard 的「物體系」作為文章構思的策略之一。以下各篇,即為當年為此寫下的教材。
黃宗羲公民教材三篇今譯
《原君》等三篇,論及天下、君主、人臣、萬民等,以及公共事務應有的關懷,正是公民教育的核心課題,即國家、政權、執政者、政府官員及人民的關係等,以這三篇選為公民教育教材,可謂適切合宜。黃宗羲的論說不應因為古今語文差異而讓當代教育所遺忘,是為本篇今譯的緣起。
愛國與愛人:愛國教材
「做一個愛國的公民,就要忠實履行公民的義務和責任,遵紀守法」,那麼,林覺民參加革命推翻滿清政府,是否因為沒「遵紀守法」而不算愛國者?1940年代共產黨要推翻國民黨政府的「解放戰爭」,會否因不「遵紀守法」而不算愛國?
漫談學習的過程和成效
只撒種不種田的話,根本就無需學校,學校之設,如同種田,是刻意為之的,即使學生自修、自主學習或自選活動,嚴格來說,均是一種有意圖、有目的的經營或安排,這個意圖或目的,可以宏觀至教育宗旨,可以微觀至課堂目標,簡言之,就是評估成效時不能忽略的初衷。
國歌歷史和精神的教材
人民從壓迫和剝削中得到解放,追求自由的主題也很清晰,也正是《義勇軍進行曲》中「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所表達的。
不能低估的文化隔閡
南亞裔學生即使在本地成長,其文化卻並非漢文化,考卷難度只有更甚。從考試用以識別學生能力的功能而言,由篇章內容至出題措辭,均宜減少文言成份和文化內容,這是無須修訂《課程指引》和《評核大綱》即能做到的,對考試效度不但無損而且有益。
永某氏之鼠智:「守法」教材
鼠中有智者謂,仗人之竉,非久長也。遂與某氏商,立宅法,明訂主唯鼠,人乃僕,如臣從君,子侍父,違者驅,不得居,其例恒,永不更。
班師比評論十篇
長期以來,為了完成「非教學工作」,幼兒校長和教師便只好犧牲自己下班後的私人時間、家庭時間,甚至出現「有時間教好他人的孩子,沒時間教好自己的孩子」的荒謬現象。這亦是幼兒教師流失率偏高的一個原因。
情意範疇的教育目標及評估
本文嘗試應用Krathwohl等的體系,以責任感和公德心為例,敘寫可較易於施教和評估的教學目標,希望對學校教師具體操作有一定的幫助,循此思路,亦可望避免情意評估中的兩種常見錯誤,一是以為是為學生表現的情意下道德的或好壞的判斷,二是忽視局限而流於粗糙、簡化或誤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