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颜色革命模式在东亚之中共,朝鲜

冷眼
·
·
IPFS
苏联制造的颜色革命,以武装冲突颠覆各主权国家。打着解放工农的口号,实则到处颠覆,掠夺,血腥运动与清洗,洗脑改造。苏联援助的武器与金钱,技术,人员培训,和宣传手段,都为共产党国家所效仿。日后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争做世界革命领导人,为此,不惜血本,援助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柬埔寨等等。酿成了三年大饥荒,人为制造惨剧。

625战争,朝鲜人民军的战力与实力为何远超韩国国军。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大力支援。不仅训练士兵,提供武器,扶持经济,甚至亲自上阵,秘密参战。随着韩战的拉锯,韩国国军战斗力得到了迅速提升,在白马山战役中,顶住了中共号称万岁军的三十八军疯狂进攻。(六四屠城军队之一)当年的军事技能,各国训练并无二致,大概为国军五项战技培训内容。中共的三三制与人海战术,面对国军,缺乏重武器压制显得效果拔群。然决定战争的因素一在经济,二在武备。由于掌握了满洲,苏联的援助和培训,使得中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位。国民政府在面对中共渗透,宣传打压,经济掠夺,一步步走向失败。

朝鲜军击毁的韩国美制坦克。苏联训练其掌握一定反坦克能力。
朝鲜军T-34-85坦克
T-34-85,重型坦克。
yak-9
IL-10
韩国共匪讨伐章

苏联的“革命”输出,实际上是以暴力颠覆原有的政府与统治,建立起新的集权,独裁政权。在朝鲜,满洲俱是如此。朝鲜军与中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朝鲜军介入国共内战(国府戡乱),中共、苏联、朝鲜三方出兵发动625战争(韩战)。

中共,朝鲜的军事博物馆,以及档案馆,所做的宣传真假掺半,缺乏实证,有些事实难以还原。比如中共北京军事博物馆展示物品,故意隐去关键信息,或夸大战果宣传,模糊作战对象。满洲局是刘少奇的地盘,也是日后刘少奇,高岗等被打击的原因之一。更是林彪事件后,军队白专路线被打压的对象。同时也是中共对张学思等人,炮制的“东北帮叛党投敌反革命集团”。皆因毛,朱,邓,贺龙等人老部队均不来自满洲,故对于满洲集团疯狂打压。山东老干部派打压东北派、南方派打压北方派。这也是共产党组织,在武装之后必然要进行的政治洗牌。朝鲜如是,苏联如是,中共如是,红色高棉如是,越南如是,甚至日本赤军组织也如是。

中共的博物馆资料
“志愿军”侵略朝鲜使用的苏联武器。
苏联T34重型坦克,属于当时先进重型坦克。
击落敌机十架,战绩注水。
毛腊肉的座驾也是苏联进口。
米格喷气式飞机,属于当时先进喷气机。超过当时国军螺旋桨飞机。

苏联早在黄埔时期即扶持中共,密谋夺取政权。所谓“小米加步枪”打败国民党军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所谓靠着轻步兵战术打赢“抗美援朝”也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中共依靠苏联的军事支援,与军事教育。其兵员素质(多半是国民党降兵,满洲治安部队与满洲正规军)不仅超过当时国民革命军,也超过韩国国军。不仅有军工生产能力,也取得苏联先进武器。美国严重误判苏联与中共的形势,苏联抛弃国民党政府,不遗余力支援中共。不仅手把手教中共搞战略运输,训练空军,炮兵,机械作战等等。而且派出作战参谋。在当年的东亚,苏联扶持的中共实际上是东北亚最强的武装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斯大林被郭沫若称为“亲爷爷”的原因,黄俄武装为了战争而设立,不断汲取民力。不仅制造了大量惨案,掠夺财富,而且在中共建政后,毛泽东为了当“世界革命”领导者,强制与苏联决裂,人为制造了“三年大饥荒”…

中共将此炮来源模糊化处理,名义上称“作战缴获”,实际上为苏联转赠。
75炮,炮弹示意图。

首先,火炮要想使用好,必须掌握炮兵基础理论与接受炮兵训练教育。中共的武装在苏联援助下,不仅建立了炮兵学院,也大量吸收日军技术兵种训练部队。延安的兵工厂不具备复装大炮弹的能力。在中共获得满洲后,因向国军受降的日军在苏联操作下,被迫与中共合作。苏联不仅为其提供武器,更提供炮弹与战略运输协助。更因为中共吸收了大量技术兵种,与满洲的资源。使得中共的武力达到了顶峰。

太原战役为国军抵抗顽强的作战。国军设置了许多防御性工事,碉堡。在共匪使用苏联援助的后膛火炮,炮弹面前,再多的工事也显得苍白。尽管如此,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国军将士仍死战不退。苏联的炮兵战术和运输技术(苏联基于大会战的调度经验)是中共获胜的关键。武器装备起到了巨大作用,再加上中共的谍战与情报。

投奔自由世界的“志愿军”战士。(志愿军战俘)
样板戏宣传与实际的情况对比。

宋玉庆(《奇袭白虎团》男主角)晚年移民美国,所谓奇袭白虎团也是中共重大谎言。

苏军移交中共的火炮
与苏军一起的共匪将领
东北抗联,苏联远东第88步兵旅。接受专业军事训练,且苏联承认满洲国后,转入苏联境内。
苏军出兵满洲
苏军封锁大连,旅顺等海岸线,阻止国军登陆接收。
苏联火箭炮群齐射。在韩战像中共提供武器,培训战术
苏联缴获日军补给车队
苏军攻入满洲
苏联海军火力支援
满洲日军向苏军缴械
毛岸英在苏联的记录

中共武装在建立之初,即号召“武装保卫苏联”,称反对苏联就是反对革命,并将不服从苏联的人称为“汉奸”,如恽代英为苏联叫好,痛斥张学良与苏联的“中东路事件”。

中共与苏联往来信函
中共与苏联往来信函

吹捧苏联与斯大林的中共孝子。为什么一再强调中共即是颜色革命。皆因中共依靠苏联扶持。并不断强调工人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民主,自由等概念。

斯大林在党内处于领袖地位
延安间谍活动为苏联提供情报,周恩来为苏联服务
毛泽东受苏联资金

中共和日本技术兵种协同作战。

日军转交中共的战机,被中共吹虚为“缴获”。
航校被隐藏的重要人物——日本教官林弥一郎,解放军师从日军,受日军风格颇深
仿日军“九二式步兵炮”,与九二步炮如出一辙。可见,中共此时掌握大量日军炮弹。
被中共夸大的武器。
中共与日本人合作由来已久
受苏联训练的共匪,以颠覆政府为目标活动
模仿苏联军队思想的大炮兵主义)大陆军体系
马歇尔观察团与中共接触,同时抛弃国府,陪同张治中后叛变政府投靠中共。
中共在教科书中“美化”的“日籍解放军”。吃着白米饭,同时中共招收的农村壮丁只有高粱米食用。
中国人反日,但解放军依靠日军。这是什么国家。

依靠走私等渠道获得的设备,为什么中共强调的缴获显得不可信:一,苏联的档案记录;二,操控武器装备,负责培训的技术骨干;三,替换的零部件来源不可能完全依靠缴获;四,整个部队的设备以及后勤不可能纯“缴获”。所谓缴获的说法,皆为宣传站,心理战的表现。有传言称,七七事变之前,日军演习后遗留的子弹壳,炮弹壳(铜制),当时北平城的中共分子出来捡洋落,终于酿成悲剧,即七七事变。当时西北屯殖军(二十九军)与日军之间并未制定作战计划,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局势陡然加剧。这也是“北伐”时爆发的南京事件,普遍被认为是中共林伯渠等人煽动一样。

延安美国设备
通共将领
张学思为鞍前马后,皆因其身份特殊,可以利用。文革时期,死于中共之手。
打着国民革命军,却不受国军节制的新四军。
国际共运,境外势力

中共的饷械除了苏联援助之外,剩下就是打家劫舍,敲诈勒索百姓。

强逼纳粮
特务活动
中共“红军”的武器
中共不谈此物来历。想必也是抄家得来。
到处强征物资。
划分成分,并以此借口杀人抄家

中共对经济的破坏,和特权思想。

优待红属,即非红色分子,皆是打压对象。
井冈山是中共最后“解放”的地方,皆因在江西杀人太多,怨气冲天。
毛腊肉与美国人
与国军武器并无代差(搜查吴佩孚老家,即在农村进行烧杀抢掠。对于贫民则洗脑扩红,富人则杀掉搜刮财物)
毛泽东对于流氓,地痞的武装思想

对于中共而言,依仗武力改变社会结构,进行财富的再分配,当然主要是用来“扩红”。

中共宣传
国际纵队的培训
土电池
中共炮群
电讯培训

中共与苏联通信一览

毛腊肉与苏联塔斯社的电报
愿意追随苏联,背叛中华民国
祝十月革命电报
对苏联崇拜
毛匪,朱匪。朱德死也想不到,自己孙子会死在共产党严打之下。而毛的孙子却年纪轻轻当少将。
黄俄中共
中共瑞金,毛泽民掌管的银行,发行以列宁为头像的货币。
向外国人斯大林行礼,如果中国人像日本人行礼是国殇,请问这算什么。
赤化刊物

黄俄中共对苏联的崇拜。

慈父
斯大林的冷血
中共撤出延安,国军赈济时拍摄
排队领取国军粮食的延安百姓
在中共“解放区”延安的,麻木的,沧桑的,贫穷的老百姓。

中共即列宁党,以残酷党内斗争和党外运动为手段,不断清洗,不断洗脑。

苏联政治斗争
毛腊肉与康生

国军军力分散,且无外援(美援,苏援)。而战后经济难以为继,同时要应付中共武装叛乱,十分艰难。而满州不仅提供了粮食,物资(军服等等),武器。大量被国军裁撤的军人,为了当兵吃粮(战后工作岗位不足以供养大量劳动力),纷纷加入共军。

国军的小炮,其火力分散,战线过长。
散兵坑
机枪阵地
机枪阵地
国军轻型坦克,对比苏联援助的T34重型坦克,相形见绌。
中共的描述
国军士兵

以上资料多半来源于中共军事博物馆,其馆藏文物,大多描述不符事实。比如关于东北航校的叙述。而我们知道,在未机械化,摩托化的中共军队,依靠铁路运输,不仅需要专业的调度,比如人,弹分离;饷械辎重的调度等等。而所谓淮海战役是靠小推车推出来的这样的鬼话,不符合事实。正如中共在三反,五反中,对其称为“剿匪作战”的行动,尚且打了数年。不依靠苏联援助的资源与技术,是无法取得所谓的胜利。四野作为特殊的部队,其战斗力为其他野战军之首,也是得益于满洲的人力与物力。碍于篇幅,我们下期再聊。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冷眼抑中国数千年历史,流血之历史也。其人才,杀人之人才也。历睹古今已往之迹,惟乱世乃有英雄,而平世则无英雄。事势如是,至道咸末叶,而所谓英雄者,乃始磨刀霍霍……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放弃账号,停止更新声明。

本人唯一账号

中国底层访谈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