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覺得我是媽寶!

Sunline
·
(修改过)
·
IPFS
·
朋友寄來《母愛創傷》的書給我,我翻了幾頁擱在一旁,我自己買了好多跟「家」有關的心理叢書也沒過多久都上網賣掉了。關於「家」的難解,關於「母女之間一輩子的糾纏」其實不是「書」可以解決的,那得從「日子」去過,把日子過成一本心靈療癒書,看誰可以先治癒誰?

二十歲那年北上台北工作,不像父母年代的青年去外地打拚,給人一種「小大人」的感覺,也不像那個年代每個青年都十五六歲就離家工作,每個人都肩負重擔卻又青澀懵懂,彼此之間惺惺相惜、相濡以沫,而跟另一個同鄉、另一個青年,建立起那年代才有的情誼,人在異地是需要一點與家鄉有關的連結。

那年代的也有些甚好的主管,看著那些孩子離家,也經常有著照顧自己弟妹的呵護,手把手的把能力好的拉拔上小組長、小主管的位置。母親就是那個升遷飛快的小組長,我總會在她說起她的年少時,從臉上看見她無比的自信,而那個提拔她的主管,至今八十好幾,有時還會邀約母親一聚,或者總愛在電話裡開我玩笑,依然像是我的阿姨般與母親維持著不遠也不近且超過六十年的交情。

七九年出生的我,再晚幾年都是大人口中的「草莓族」。我開始工作的年紀,比起任何還在上大學的同齡孩子早,在職場說不上是爛草莓,但肯定是個死菜鳥,我沒有太幸運,幾乎沒有遇到會照顧你的主管、會友好你的同事;父母那輩人與人之間那些溫暖寬厚,在那些比我年長的同事身上幾乎見不著,只有在年長我父母的十來歲的主管身上稍稍感覺得到,或者偶爾幸運的話,遇過幾個願意手把手帶你把事情做好的前輩。

那會兒台北同事姊姊們,對於我經常提起「媽媽」這件事,多有耳語:「你怎麼老是動不動媽媽長媽媽短的,是沒長大喔!」

不是大城的孩子嘛!見的世面不廣,又沒什麼朋友,從十歲就是老母的童工,一直到姊姊開始工作,家裡的環境改善,才比較有空間去探索世界,我只能提起「媽媽」那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你想想一個孩子從十歲開始,沒有閒錢跟同學出門(也不愛)不上學的時候就是在家裡跟母親所有的成衣攪和在一起,為了下學期開學的學費或是下個月的餐費待在母親身邊,除了「媽媽」「我家」之外,還能提起什麼?

台北的同事姊姊們說出口的這句話,深深的刻在我心底,有好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想:「我是不是應該將母親遺忘在所有與其他人的對話裡!好讓我不要像個媽寶一樣!」

母親在我十歲半時與父親離異,我也同時失去了父親。沒了父親的母親,常讓我提心吊膽,在她瘋狂焦慮且將要失控的崩毀之前,像是被不斷撐開的橡皮筋,只要有一處出現了裂縫就會徹底斷裂,我總是擔心是不是有一日我也會突然的就失去了母親?

不曉得為什麼,當時長輩們總是一再的告訴我要我挺直身體站在母親的身後,成為母親的依靠。我總是直挺挺的站在那,除了「賺錢」這事以外,我像極了一家之主,分擔掉母親再沒有力氣去傷腦的事,我總是默默的待在一旁接下整個家所有的情緒,直到成年、再到中年。

我兒時信誓旦旦在心裡唯一的想望:「不要像父親一樣對待母親。」不知道後來的我,有沒有完成?是不是有讓母親感受著與父親不同的相依?

常常有人覺得我是「媽寶」,我不太清楚大部分人對「媽寶」的定義是什麼?什麼都要聽媽媽的話?什麼都要媽媽決定?(這兩者我都沒有啊哈哈哈!)還是像我只是「媽媽長媽媽短」?我不太清楚,但我確實明白,我的話題裡幾乎圍繞著「家」「姊姊」「媽媽」,可能還是經常給人一種「媽寶」的印象,有些人甚至會不客氣的問你:「你還要當媽寶多久?」

我經常哭笑不得的想:欸那個,我就不會找話題、我生活中就沒別的事好在意的,講媽媽、講家人錯了嗎?(不然換你想話題嘛!我不一定有興趣就是了XDDDDDD)

還在台北時,我幾乎每一個半月回高雄一趟,那會兒女友總是不解:明明回家一趟錢這麼多,待個兩天又回台北,為什麼那麼常回家?

那時年紀還小,總說不出那句為什麼?也許就是一種牽掛吧!不擅表達情感的母親比父親更不會佯裝手機裡有我的未接來電就這麼打來一通電話聽聽你的聲音,母親的不打擾也意味著她得收起她所有對孩子的擔憂與想念,就這麼等著,等著你想起了她!

剛成年的時候,我與母親沒什麼話說。那個年紀誰不想脫離家或者父母的限制,像動物園裡被圈禁許久的動物,終於可以走到沒有盡頭的世界繞繞,看看整個世界與「家」的不同。

女友總是為了「我經常回家」與我嘔氣:為什麼連假你就是非得回家?

直到某個年歲,或者父親死去後,我才能真正明白我當時為什麼那麼經常地回到母親身邊:一年不就那幾天嗎?回家給媽媽看的日子一年可能連一個月都湊不滿,可以讓她多看幾眼不好嗎?

父親過世後,父親那些在大公司當老闆的老友關心的問著沒有固定工作的我:「在新竹有個工作很穩定,阿伯幫你安插一個位置好嗎?」而我拒絕了。我說:「我想待在高雄(我媽身邊)。」

回家後的日子與母親同住,那些在台北生活的方式已與未成年以前的我完全不同。母親多有叨唸,經常搞得彼此水火不容,誰都不讓誰。動不動就操起刀劍往對方胸口刺去的血流成河,常常會讓我想念起一個人離家的日子:是不是不要見面會好一點?

朋友寄來《母愛創傷》的書給我,我翻了幾頁擱在一旁,我自己買了好多跟「家」有關的心理叢書也沒過多久都上網賣掉了。關於「家」的難解,關於「母女之間一輩子的糾纏」其實不是「書」可以解決的,那得從「日子」去過,把日子過成一本心靈療癒書,看誰可以先治癒誰?

我常常忘記與母親前一晚拿著刀互砍,醒來後想確認「她好了沒有」就走到她身後叫了一句「麻~~」當作一日的開場白。母親似乎也被我連帶著影響著,知道聽到我這麼叫她就是應該要把血淚都擦一擦,繼續過著有著彼此的日子。

慢慢地當有人不斷不斷的說著我是媽寶的時候,我都會笑稱:「別醬,我每天彩衣娛親耶!我媽樂的~~」

不曉得在哪個年紀突然領悟到老人家們都會常說的那句:「孩子在父母親心裡一直都是孩子。」這不是在說父母認為「孩子始終長不大」,而是在年紀越來越大、身體機能越來越不好、腦力及體力都不再像年輕時的父母,面對自己的老去可能會感到沮喪時,孩子會讓父母稍稍感到自己尚未年老、還不是走向死亡的年紀,而多增了一點活力!

母親還是常常像我青少年時期,使喚我做任何事,忘記我也到了體力下降的中年,有時我會嘟嚷著:「欸,我四十幾了,有些事慢點來好嘛!沒體力捏。」有時轉念一想,也許那樣會讓她還有年輕的感覺吧?以為自己還是四十幾的中壯年。(她應該覺得我是無用的奧少年。)

我不確定我的存在,對母親究竟是不是如擁有一個「寶」那般珍貴?(至少在她的向外傳遞自己孩子的樣貌,我應該還是個及格的孩子,不太會賺錢就是。)

我是母親的便利商店、五金行、水電師傅、外送員、超商、繳費機、雲端發票系統、手機包膜維修員、搬運工、菜市場、siri⋯⋯只差我肚子上沒有小叮噹的口袋而已。每當有人提起「我是媽寶」的時候,我總會教人作嘔的說著:「我媽應該是我的寶貝才對吧!」

我也樂於像個孩子一般,天天都讓母親感受自己還年輕,像她幹勁十足的三十歲!

年輕的時候,你會相信日子還很長,長得看不到人生的盡頭。我不確定大部分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日子很快」「能多與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其實很短」?我應該從年紀很小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進行「看起來」像「媽寶」的舉動,那可能是因為在那個年紀,我就已經理解什麼是「失去」,以致於認為能夠「好好的」與母親在一起,都是珍貴的擁有。

(當然啦!沒有「好好的」時候,殺得你死我活也是正常的哈哈哈哈。哪對母女不互砍的呢?我才不是一個聽媽媽的話的人,也不是一個能讓媽媽決定我的人生的人,我百般的忤逆,直至今日她都還想把我塞回去吧!

母親越來越溫柔,對自己的年老也越來越能輕鬆以對。我很喜歡現在的她!

圖:20090522,母親的裁縫車。Canon EOS 450D,硬碟居然找不到這張照片,還好flickr上還有。

其實。母愛系列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Sunline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一個人旅行——《獨旅的浪漫》浪漫上市!

一個人寫書及出版《獨旅的浪漫》(前言)

我並不討厭史艾瑪(有雷)/《影后》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