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岛屿精神,另类人生 · 第一天

七日書#6-1之於大陸的存在

隆秀
·
·
IPFS
在我出生以前的世界,島與大陸因戰爭的緣故形成對立的關係,在我成長的年代,兩地之間的交流,形成了一座文化橋樑。直到我去到溫帶氣候的北京,我才理解這座島如何形塑了我的世界觀。

台灣是作為一個國際政局而存在的極端政治化的存在,但在我們的生活裡,政黨政治所代表的代議制民主,又讓日常的生活變得非政治化的存在。那些未被妥善討論的戰爭問題,或是對戰爭的反省,或許是這座島上一種超自然的常態。

爺爺奶奶終其一生的從家鄉流亡,留在這座島上的終老,和他們住在一起相處的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他們思念故鄉而歸不得的遺憾。但這樣的心情在主流媒體中,卻不被看見,也被視作是少數的存在。

當我想到島的時候,想到的不是我身在其中的台灣島,而是三歲的時候和爸爸媽媽去的綠島旅行。直到我長大後才知道綠島是曾經作為關押政治犯的監獄存在。從北京回到台灣加入海筆子大樂隊之後,參加了陳芯宜導演的《無法離開的人》的演出,也多了一份對於政治受難者家屬被政治事件捲入的苦痛的理解。

雖然我住在台灣島上,但台北這座城市離海並不近。現在說來有點好笑,回憶起當時在北京念書的時候,當時的同學們都來自大江南北各個省份。只有我是班上唯一來自台灣的學生,那時候我有點身分認同上的困惑,所以每當同學指認我來自台灣時,或提到對台灣這座島嶼的想像時,我都充滿了一種勾動情緒的憤怒和不被理解的委屈。

現在我回想起來,我並不需要自卑、也不需要憤怒,更不是苦痛的情緒,而是需要坐下來好好談一談的時間。但在當時20多歲年輕時的那份情緒是很真實地存在於那樣的時空中。當時導師戴錦華老師跟我說,面對創意寫作班的身分或是台灣身分的誤解的時候,不需要帶著太多情緒。

十年後的我才明白不要帶著太多情緒,其實是對自己好。

我在這座島嶼生活了20多年,才離開了這個我所認知的世界的全部來到大陸。再到北京適應那裏的生活之前,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我是一個容易「不好意思」的人,在這座島上的不好意思,是不要常常麻煩他人,「做好自己的本分」是一件從小被教育的事情。但這不意味著「自在地做自己」。因為體制的崩解、轉型,被強調個體化的存在這件事情,許多情感與心情並不能夠很自然地抒發,自己承擔變成重責大任,而問題也常常不像現在能夠被結構性的理解,更是歸咎於個人問題的態度。

網路開始發展的千禧年之後,我大部分的成長時光都是和部落格或遊戲在一起,人和人的實體關係相對淡漠,大部分的情緒也只留給部落格空間。小學期間,那時候我有一群大陸網友,是屬於《死亡筆記本》的動漫論壇群體。

直到我去了北京,想追尋自己的感情,才發現在北方的人很直爽,或許也跟過往人民民主體制組織建立的形式培,養出不同於島嶼的主體精神有關,表達情緒也很直接。我學習開始舒展開自己的心緒,學會一步一步的與人交流。我才認識到我不是困住的一個人。

現在去到大陸的城市,我已經不太有島民的身分困惑,卸下了求學時的包袱,感覺可以自在的交流,是一件具體而微的幸福。


台北今日秋意濃厚,這幾天因為工作與身體微恙,所以耽擱了七日書的寫作,野人獻曝,期待和大家有討論。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隆秀1991年生,2014年畢業於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創作組,2016年取得北京大學中文系創意寫作專業碩士學位,曾獲得台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新北市文學獎... ...等。現為廣告文案,透過寫作來反思自身與社會的關係,同時期許寫作可以創造新的現實可能性。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七日書|批判思考的困惑

無法控制自己的那一刻

七日書|重建自我:從個體到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