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in Paris》:賞心悅目就夠了

淇淇
·
·
IPFS
·

劇情

近期Netflix新劇《Emily in Paris》熱播,當初會注意此劇是因為有人將之與《穿Prada的惡魔》相提並論,而且我喜歡女主角 Lily Collins,開播後討論度極高,所以也立即點播。

劇集講述任職公關公司的女主角,突然被派往巴黎工作一個月,從未離開過芝加哥的她在完全不懂法語的情況下,隻身跑到巴黎上班,初時不習慣巴黎的生活習慣,在公司也受冷待,但她憑著一股熱情和拼勁,將她的美式文化帶到巴黎......

《Emily in Paris》每集約30分鐘,本來打算每晚追一集,結果總是看完一集又一集,數晚便追完一季(共10集),並期待著第二季。

觀看此劇時,我的嘴角大多數時候都是向上翹,已經多久沒看過一齣令我看得如此開懷的電視/電影,有時候看戲也不過是為了娛樂,看得開懷就好,不用太認真,所以將劇集本身的所有不合理(例如很多人執著於女主角只是一名普通職員,怎麼可能天天穿不同的名牌服飾?)視為戲劇效果,不會細究。

醜化法國人?

然而,《Emily in Paris》引起廣泛討論的原因,除了討論劇情、服裝之外,就是劇集將巴黎拍成甚麼樣子。

法國人認為這齣劇集過份美化巴黎,卻又同時醜化法國人,劇中充斥著美國對法國人的刻板印象,高呼巴黎根本不是這個模樣。

《Emily in Paris》:法國人憤怒表示,這部劇根本亂拍

法國人大罵《Emily in Paris》醜化法國人,將所有法國人都描繪成慵懶、好色、開放、擺臭臉,又指巴黎絕對沒有劇集那麼乾淨......

其實,會不會認真得有點過了頭?

戲劇畢竟只是戲劇啊,又不是在拍紀錄片,而戲劇當然需要戲劇包裝。

要知道,所有電影要拍一個外國地方,必然強調當地特色,就像大部份拍攝有關中國的電影,也必然說刻意強調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特色,像是女人必然會穿旗袍,街上必然掛著紅燈籠,背景必然古舊髒亂,人物必然吵吵鬧鬧。

這些外國人眼中的必然,我們作為觀眾當然明知其虛假,一笑置之就好,拍的人難道不知道虛假嗎?只要目標觀眾受落就好。如果不拍成這樣,在目標觀眾眼中就沒有特色可言。

那是刻意為之,沒有文化衝突的話,大概就沒有賣點了。

要是劇中的法國人跟美國人都一樣,Emily何需前往巴黎?留在美國就好嘛。

況且,控訴劇集將一個城市拍得太乾淨,嗯,這還真是可圈可點,如果拍得太骯髒,難保又不會有人表示反感啊?

反正不可能討好所有人,那只要討好觀眾就好了。

觀眾需要甚麼?就是靚人靚景靚衫啊。

再者,法國人認為自己不是劇集所呈現的模樣,但在外國人眼中,法國人又真的予人那種感覺。我認為你很懶,但你不承認自己懶,這當中沒有必然的對與錯啊,不過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

女主角已一再在劇中表明她是要將美國的工作方式帶到法國公司,開宗明義以美國眼光來看待法國啊。

別人眼中的你不是真的你,重點是,你依然是你。

以戲論戲

《Emily in Paris》精彩嗎?說不上超精彩,要挑剔的話當然不是無可挑剔,但我看此劇看得開心,何必來找碴?

劇情有趣卻難免俗套,每兩三集一次工作危機,最後當然都憑著女主角的機智(莽撞)和熱情(傻勁)一一化解,每一集結尾也讓人想追看下去。女主角的感情線也好看,當然,美女配型男,賞心悅目也。

對,這就是一齣賞心悅目的劇集,輕輕鬆鬆看完一集,又輕輕鬆鬆看完一季。

女主角漂亮也可愛,男主角被喻為天菜廚師,劇集播出後人氣急升,男主角雖然沒有燒到我,但他的確帥氣滿滿。

劇集以外

有時候看一齣電影,會被當地的景色吸引,像我看《小失戀・大漫遊》後,就很想去阿姆斯特丹,所以不知道《Emily in Paris》可以吸引到多少人去巴黎,不過法國人已表明巴黎沒有劇集所呈現那麼浪漫和乾淨,所以還是先調整好期望值好了。

看到這一幕,很難不被光之博物館所吸引,好想去這個博物館,像主角那樣坐在梵高的星夜之下。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淇淇寫小說/分享好書好電影/喜歡碎碎念 曾出版小說集《無差別愛人》、《陽光最是明媚》、《我和我的......》、《小心愛》、《愛你愛我》、《雙十年華》等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時間跳躍的妳來自昨日》:時間跳躍的拆解

孩子不是來討債的

《是花季的關係》:青春,有點無奈有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