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價值?內容平台能否生存?
慢慢在熟習Matters,作為Steemit老用戶,來到一個新平台,體驗良多。(如有興趣了解Steemit為何物,可在關聯作品看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
因在Steemit日子悠久,就算在新平台也不會不想如何得到文章收益。Matters的玩法和Steemit很不同,在Steemit,基本上是用戶主導,抱大戶大腿是基本原則,有大戶的加持,你就算只是短短的寫幾行也可有不錯的收益,但如果你沒有大戶加持,就算洋洋數萬字,寫一篇論文也可能沒有收益。
Matters沒有大戶概念,點贊者只分為普通用戶及讚賞公民,讚賞公民的點贊值高很多,但每位點贊者的點贊力度都是差不多,因為他們的點贊力度來源自每月$5美金的月費,除了10%給了LikeCoin基金會外(我不肯定是不是10%,求Fact Check),其他都用在點贊了。所以在Matters的文章收益最主要依靠在讚賞公民的點贊數量。
好了,一個平台的讀者包羅萬有,各有喜好,我們不能針對某些讀者喜好來寫文章了,所以大家都可以專心寫自己擅長的,喜愛的題目,而社交性的重要性沒有那麼高,讚賞公民們的焦點除了某幾位支持的作者外,就全看文章的內容。
那好了,那怕你文章寫得超好,但文章收益總有盡頭時,我假設全平台有30%人都點讚你的文章吧!這已經是一個超強的數字,但文章收益盡頭也就只是這30%。下一步要怎做?就只能是增加讚賞公民的數量了,這就引申到另一個話題:為什麼我要付錢看文章?這也是文字價值的問題。
傳統文字工作的價值比較容易計算,因為讀者需要付錢才能閱讀文字。我想看一本書,我要去買那本書;我想看某作者的專欄,我要去買那一份報紙或訂閱那一本雜誌,所以出版商或平台營運能夠按銷量或流量去衡量文字價值,提供相應的稿費。但在Matters,其實我做不做讚賞公民,我也能看所有的內容,我也能以一個讚去表示對文章的支持,那麼,我為何要付錢?如果以這個角度去看,我可以說這模式不是提高文字價值,而是降低文字價值。
當然話是不能這樣說,這同樣也可以說成是讓很多文字價值達不到傳統文字工作者門鑑的作者也享受到文字的價值,因為仍有很多人是那麼的傻,願意付錢去看一些本來可以免費看的文章。然而,這一班人我能否說只是一班死忠?一班喜愛文字的死忠?就是社會一小群有某種愛好的團體,那就只是塘水滾塘魚。
所以這模式的另一個價值就重要多了,就是改變整個生態,讓更多人認同這模式,擴大塘水,增加塘魚。不過這模式是否能夠成功,現時仍是未知之數,畢竟大部份人都願意尋求方法去另一些收費的事情變成免費,更何況是本來就可以免費的東西?而塘水和塘魚的比例也很重要,如吸引而來的作者太多,均分的文章收益就少了,這也不是一個好的現象。
終歸而言,都是市場價值,市場對這模式有需求,平台就自然有價值,到時候不要說讀者作者,廣告、投資也會紛紛而來,還要怕沒有錢營運?不過就現時來看,好像還有遙遙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