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加图片和超链接 2.修改封面
第三波民主化前后[1]:概述与概念
目录
1.1 什么是民主
1.2 世界民主化浪潮
本书成书于1991年。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出版这本书以前就已经出名了。他曾经因为出版了《变迁中社会的政治秩序》而出名。出版了《第三波》以后,随着历史终结论的流行,作者出版了他的又一部享誉世界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笔者将要对这本书的内容做出总结,并借此剖析中国民主化的一些问题,并发表一些个人看法。根据学者吴稼祥的分类,政治理论分成三类:经验理论(我们现在哪里)、规范理论(指示我们要到哪里去)、操作理论(建议我们走哪条路)。而操作理论中的道路又有三种:没有人为干预不存在操作问题的自然演化道路、改革道路(包含改变、纠正和渐进)、流血暴力短促并且激烈的革命道路。 [2]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操作理论中的改革道路,读者应当抱持着认同民主和希望改革的心态去阅读,方能理解到这套理论的真正涵义。
1.1 什么是民主
想要说清楚民主化,首先就要说明白什么是民主。当前中国的政治学素养普遍很差,对各种概念的理解往往有很大的偏差。所以我更有必要在论述一切问题之前说清楚民主的涵义、民主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核。
对民主的理解有很多种,不过它们之间并无太严重的分歧。下面我将介绍各个学者对民主的理解,也对一些概念做出澄清:
根据政治学者熊彼特的观点[3],民主政治涉及到两个维度,竞争和参与。本书中描述这一观点的原文是:
(民主与否就是)最有影响的集体决策者是否通过公平、诚实和定期的选举产生,在这种选举中候选人可以自由地竞争选票,而且基本上所有的成年人都可以参加选举。
总结一下,竞争是指政治人物和决议在公平和公开的竞争中产生;参与是指公民可以不受限制地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去,比如参加公民社团、表达政治意见等。参与相当重要,在“民主”的维基百科页面[4],“参与”这个词出现了多达41次。如果做不到参与,就没有办法准确体现公民意志。
根据这样的定义,选举就是民主的本质吗?1995年,拉里·戴蒙德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详细说明了自由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区别[5]。自由民主国家往往保障公民在表达、结社、信仰和参与方面的权利和自由,往往保护新闻自由,保护少数群体,限制政府权力。然而,选举民主的国家往往不具备这些特征而被视为“部分自由”[6]。
目前,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有定期的选举活动,可是我们通常不会因为朝鲜和伊朗有选举而认为他们是民主国家。在伊朗,宗教少数派经常被迫害;对囚犯的虐待司空见惯,肢裂是一种刑罚;新闻媒介要么由政府控制,要么被审查;对革命、对政权及其宗教领袖的批评都受到了严厉的压制。然而,伊朗周期性地举行竞争激烈的选举[7]。选举丝毫不能改变伊朗政权的专制属性,在不自由国家举行的选举不可能反映真正的公民意志。
如果大家认为选举就是民主的全部,那么,大家眼中的沙特阿拉伯作为美国亲密的盟友,是最不民主的国家,而伊朗作为美国的对手,却是最民主的国家[8]。
据此,笔者个人对民主社会的理解如下:民主的稳定和有效性必须用自由保障,所以民主的前提是自由。在《人权宣言》[9]中,自由的涵义是“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很显然,在社会当中并没有绝对的自由,政治自由的边界是随自由定义的诞生而产生的。自由的边界就是法治。引用罗翔对法治的定义[10],法治就是良法而治、人人平等。所谓良法,就是能体现公民意志的法律,这个过程又必须由民主程序来实现,所以法治的基础是民主。
民主、自由、法治就是这样构成了相互支持和保障的关系:民主的前提是自由,自由的边界就是法治,法治的基础是民主。你也许会注意到,这样的理解源于我们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定义这三个概念呢?下面就“不自由的民主”这个概念来加以简单的说明。
不自由的民主是一个曾经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实践过的概念,当时的法国曾打击言论自由和多元艺术作品,而标准往往是模糊不清。这个现象的出现并不奇怪,和现在很多中国人的想法其实差不多。在他们看来,为什么要批评民选的领导人呢?既然他是公民选出来的,自然就代表公民意志。攻击他就是攻击民主制度。政治学者刘瑜认为[11]:
人们放弃自由的时候从来不是因为热爱专制这种“恶”,而是因为人们在热爱自由的同时相信有更高的善值得追求,比如平等,比如正义,比如认同,比如面包,比如救亡,以至自由作为次要的善可以“暂时”被舍弃。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法国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动荡,政府常常因为政变被更换,托克维尔曾讽刺道,法国60年里制定了九部或十部“永久性的”宪法。除此之外,法国大革命导致了严重的人道灾难,大量的人被捕或者被杀。不自由的民主显然不是我们想要追求的东西。
下面,笔者就民主这个概念做更多的辨析。刚刚已经提到,伊朗、朝鲜和法国大革命后的诸多政权因为不自由而不属于民主体制。此外,书中提到“一个体制若是到了不允许反对党参加选举或是反对党受到约束、骚扰而不能有所作为,或是反对党的报纸被检查、或被关闭,或是选票被操纵、或被错误统计的程度,那么,这种体制也是不民主的”。例如,俄罗斯现政府长期打压反对派,控制新闻媒体,普京在选举中因此获得了不平等的地位。所以俄罗斯并非民主国家。把俄罗斯看作民主国家,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对民主进行污名化的方式,甚至很多政治学者都会弄错。
值得注意的是,民主社会是一种愿景。而愿景与现实一定是有差距的。关于这二者的差异,亨廷顿总结为:古典派提出,用来源和目的来界定民主,即把民主定义为一种十分理想化的愿景;熊彼特则提出了程序性民主的概念,即只要一个政体遵守了某些程序,就可以认为它是民主,而不必做到十分理想化的“人民的统治”。经过长期的争论,大家逐渐意识到,谈论后者是更有意义的。我们更应该把民主看作一种可以实践的措施,而非完全是一种仅存在于理想中的乌托邦。
没有绝对理想的民主,正如没有绝对理想的自由、法治和正义一样。民主政治活动的目的是尽量逼近理想的民主,但是当然不可能实现这种理想。正如我们要画一个尽量完美的圆,但根本不可能存在完美的圆一样。
现在的网络上有很多人以选举为着眼点批评民主的弊端,往往论证选举的弊端,例如,他们说美国总统大选就是51%的人赢了剩下49%的人成为了“多数”,或者美国总人口的30%决定了全部美国人的未来。这样的说法完全误解了民主的实质。在政治派别和社会群体多元化的当下,民主的实质应当是妥协。也就是说,拜登并非他的支持者的总统,他也是特朗普支持者的总统;他不是美国选民的总统,同时也是所有未参与投票的公民的总统。所以拜登当然不能百分之百实现他的选举承诺,因为他必须考虑反对者的意见,他是全美国人的总统。选举的目的并非让哪个政治派别获胜而掌握全部权力,而是让各个派别在民主程序中达成沟通和妥协。所以总统的任务与其说是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如说是实现整个国家的妥协、团结和包容。
如果不能实现妥协,民主社会就会迅速崩溃。在选举中失利的群体可能用政变、恐怖主义等暴力手段摧毁选举结果;民主制度也可能迅速劣化成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压迫。可见,民主并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多数保护少数。
正面和反面的案例都很多,例如正面典型尼日利亚今年完成了总统大选。这个国家民族结构复杂,没有占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而且长期有地域矛盾、城乡差异、宗教冲突。他们的总统大选以十分接近的结果结束了[12]。这个国家的总统必须实现各个派别之间的妥协,必须团结各个群体,否则国家就会陷入内战或者独裁。反面典型埃及在2012年选举出了阿拉伯之春中第一位民选领导人穆尔西。后来,在政治世俗派和政治伊斯兰派长达一年的对峙中,穆尔西被军方推翻了。埃及就此结束了短暂的民主制度[13]。
1.2 世界民主化浪潮
世界上的民主化进程是波浪式的,在一段时间内,很多国家都集体实现民主化,一段时间以后,一些民主国家又会倒退回威权体制。就现在来看,每一次浪潮实现民主化的国家数量都多于回潮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波民主化的浪潮和回潮了。
第一波民主化(1828-1926)起源于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到墨索里尼政变为止,最多有33个国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化。第一次回潮(1922-1942)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在很多国家中,法西斯制度取代了民主制度,有11个国家退回威权。第一波的成果是22个国家保持了民主体制。
第二次民主化短波(1943-1962)从二战盟军建立民主制度开始,一直到秘鲁、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威权复辟结束,最多有40个国家实现了民主化。第二次回潮(1958-1975)很快到来,有22个国家发生了复辟。第二波的成果是18个国家保住了民主果实[14]。
第三波民主化(1974-1994)从葡萄牙康乃馨革命开始,到朝鲜苦难行军结束,截至1990年,总共33个国家实现了民主化。第三次回潮(1994-)到现在可能还没有结束,有的民主国家发生威权复辟,而维持民主政体的国家也发生了民主倒退,例如极右翼回潮、打击言论和新闻自由、迫害少数族裔等等。根据国际著名智库“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统计,民主国家数量从1973年的40个增长到了1992年的99个,2005年达到123个,2018年下降到118个[15]。
在亨廷顿看来,第三波始于1974年4月25日凌晨0:25。葡萄牙里斯本无线电台播出了歌曲《格兰多拉,黑城》(Grandola, Vila Morena)。播这支曲子是向里斯本及其周围的军队发出政变信号,史称康乃馨革命。此后西班牙、希腊相继发生了民主转型,第三波就此拉开序幕。
2023年11月
参考文献
[2] 吴稼祥. 从新权威到宪政民主
[3] 塞缪尔, 亨廷顿, and刘军宁. 第三波——20 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Vol. 7. 上海三联书店, 1998. 第一章 第二节 民主的含义
[4] 维基百科 - 民主
[5] 戴蒙德(Larry Diamond):“第三波过去了吗?” (Is the Third Wave Over?)《民主杂志》(Journal of Democracy, 7 July 1996)第20-37 页。
[6] 卡拉尼基(Adrian Karatnychy):“行进中的自由”(Freedom on the March)《自由评论》(Freedom Review 28 January-February 1997)自第4页起以后各页,同见1996年12月31日止选举民主国家一栏表,由自由之家提供(list of 'Electoral Democracies as of 31 December 1996,' supplied by Freedom House)。
[7] 序言——第三波:二十年之后看未来 选举与民主
[8] 第一章 第二节 民主的含义
[9] 法国《人权宣言》中英译文
[10] 《追寻法治之光》罗永浩专访罗翔 - YouTube
[11] 刘瑜. 可能性的艺术: 比较政治学 30 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49-51页
[12] 睡前消息578期文稿:2.2亿尼日利亚人,900万票定总统? 或 存档
[13] 刘瑜. 可能性的艺术: 比较政治学 30 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55-57页
[14] 第一章 第三节 历史上的民主化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