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顧書維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當記者淪為獨裁政權的馬前卒──Walter Duranty的故事

顧書維
·
·

英國獨立記者Gareth Jones敢於踢爆蘇聯五年計劃造假並釀成大饑荒的故事,固然值得拍成電影《Mr. Jones》,以鼓舞人心,不過劇中的反角杜蘭蒂(Walter Duranty)的所作所為,也應該一書,甚至不時「重溫」(尤其傳媒人),以警惕世人──當知識分子被政權迷惑,究竟可以有多麼醜漏不堪?歷史又如何評價?

杜蘭蒂是英國人,劍橋大學畢業,在歐戰爆發後加入《紐約時報》,他文字精練,下筆甚富戲劇性,獲報社及讀者好評。1921年,蘇聯容許西方國家派記者駐蘇,杜蘭蒂立即向報社毛遂自薦,最終得償所願,他當時向編輯部大拍心口,表示自己必然不辱使命。

電影中的Walter Duranty,由Peter Sarsgaard飾演

到達莫斯科後,他馬上被這個共產主義國度深深吸引,努力結交克里姆林宫政要,他堅信共產黨將永遠統治蘇聯,也如當時不少左翼知識分子般,欣賞甚至仰慕對史太林,對其「五年計劃」更是著魔,加上當年西方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他深信共產主義最終會戰勝資本主義。

在這位《紐約時報》莫斯科分部主任筆下,蘇聯簡直猶如人間樂土,只有希望與光明,即使有陰暗一面也無傷大雅,對於蘇共的宣傳,在劍橋大學以一級榮譽畢業的他竟然不經消化,甚至照單全收,寫下「中立持平」的報導,正因如此,他獲得蘇聯青睞,安排他住進莫斯科華麗公寓,美食、汽車、情婦,統統不缺。他生活奢靡,近乎夜夜笙歌,電影中也有類似場景的描述。生活條件比其他報社記者好上數倍,亦曾兩度獲安排採訪史太林。他報導蘇聯「五年計劃」的文章,更在1932年拿下新聞界殊榮「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風頭一時無兩,攀上人生高峰。

故此,當Gareth Jones關於烏克蘭大饑荒的報導一出,杜蘭蒂馬上感到冒犯,竭力反擊,在《紐約時報》刊登「大作」〈俄羅斯人挨餓,但是沒有饑荒〉(Russians Hungry, But Not Starving),辯稱饑荒故事造假,說是反蘇人士胡說八道,文章更點名質疑Gareth Jones的報導,字裡行間充滿冷嘲熱諷,試圖以「普立茲獎得主」的名氣,扭曲且說服讀者Gareth Jones的報導為「假新聞」。

Walter Duranty的經典文章〈Russians Hungry, But Not Starving〉

後來其他傳媒陸續跟進報導大饑荒慘劇,只有《紐約時報》獨漏,報社自然尷尬萬分,杜蘭蒂遲至1933年的秋天才到烏克蘭採訪,但後來依然對此人禍輕描淡寫,小罵大幫助,反映此人無可救藥。

事後有不少史料指出,杜蘭蒂當時其實已經知道農業集中政策帶來的悲劇,只是決定壓下不報,選擇繼續扮演「史太林辯護者」,堅持讀者誤解其報導純粹因為不了解蘇聯,正如他在電影中為史太林的高壓統治辯護:「你要做奄列,你就得先把蛋打破」(You can't make an omelet without breaking eggs),言辭冷血之極。

期後大家當然知道誰是誰非,也明白哪個才是真相。《紐約時報》後來亦稱杜蘭蒂關於蘇聯五年計劃的報道為「徹底誤導」,亦在社論譴責杜蘭蒂自甘墮落,成為獨裁者的傳聲筒,做出令報刊蒙羞的報導,試圖否定大饑荒的文章更被視為「在此報出現過最糟糕不堪的報導」(some of the worst reporting to appear in this newspaper)。多年來新聞界一直有人要求撤回其普立茲獎,但正如電影結尾展示,至今一直未有成事。

儘管如此,他的事跡已經成為新聞學的反面教材。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身為記者,卻不尊重自己專業,在政權大灌迷湯下,甘願自降身價為獨裁者的馬前卒,踐踏新聞專業,最終踐踏的只是自己,歷史的春秋之筆,已將Walter Duranty的名字,永遠釘在歷史辱恥柱上。

Walter Duranty的真人照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