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如山倒
我前几年写过这样一条吐槽大数据的微博:
ins上的广告推荐的东西我越来越想买了,不得不服大数据。老公都猜不到我的想法,每次都被一堆代码猜到。感觉它好像是我的破壁人,总能看透我,搞得我又没面子,又没隐私。 所以有时候我会故意点开没有兴趣的广告看半天,看到喜欢的广告快速划掉,以此蒙蔽它的判断,维护我最后的尊严。
大数据时代,我们看似接触到了海量信息,但其实少了很多隐私,也少了很多选择。你越喜欢什么,它就越给你推荐什么。
前几年因为租房子,家里没有太多空间容纳,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只看电子书,看了几十本。选书的原则也是只看自己想看的书,喜欢的书同类型的书,看听说过的书。但我内心一直还是很喜欢纸质书,事实上我对一切纸制品都很喜欢,所以我也喜欢手帐。翻动书页沙沙的声响,粗糙或光滑的纸页,排版精美的文字,让人觉得只是黑与白,也有一套复杂而精密的美学。后来有了自己的房子以后,老公帮忙布置了一整面墙的书架,但我们当时没有那么多书来填满,所以就开始了漫漫寻书路。
我开始比较频繁地去三联书店,并越来越喜欢这种体验。
一方面,我又找回了小时候逛书店的感觉。我在写杂志的那篇文章里说过,纸媒式微,杂志行业瞬间没落。纸质书实际上也是。近些年实体书店业务走向多元化,亲子活动,花店,咖啡区,一切可以被结合的元素都被利用进去了,这个行业才慢慢有了转机。但每次去三联书店的时候,就是简单地找书,看书,站着看,没有座位,也没有咖啡。我怀念这种很纯粹的感觉。
另一方面,在线看任何东西,都是被定向过的,口味实际上越来越趋于单一。但逛实体书店的时候,你有可能被任何书击中。有成百上千的,闻所未闻的书,不同的尺寸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字体印在不同的纸张上,不再是永恒的系统字体标准大小。打开一本本新书,挑选,判断,排除或决定购买,整过过程会有一种自己发掘宝藏的快乐。这对爱纸也爱书的我来说是1+1大于2的享受。
在线读书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可以和其他读者一起留言交流,哪怕仅针对书中的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有时候我旁观别人为一种说法而争吵,觉得也是蛮有意思的。这种体验是纸书很难获得的。
但我前几天去书店的时候突然感受到另一件有意思的事。之前书架上有四五本某位作词人的散文集,里面还有他作词的手稿。我前一次去的时候发现了这本书,当时觉得很有意思,但纠结了半天还是没有买,买了别的书。几个月后再去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只剩下最后一本了。我突然非常好奇,另外几本是谁买走的呢?我们会不会在某方面有一些小小的共鸣呢?以后结识了新的朋友,去对方家里参观,如果书架上正摆着这本书,会比盲盒抽中隐藏款还让人兴奋吧。我当下立刻买走了最后一本书。
其实Aberdeen的三联书店并不大,书也不算多。但是是少有的一个可以让我觉得自己逃离了大数据,逃离了被计算的安全角落。
另外跟大家分享下我在温哥华买中文书的一些渠道:
一, 溫哥華三聯書店 Sino United Publishing
如前面所讲,这里的书虽然不是很多,但还是每次去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而且港台书也很多,我很喜欢收集繁体字竖排版的书。我在这家买过《呐喊》、《红楼梦》、《中国建筑史》等等,还有一本专门介绍中国古代画作的书。
Aberdeen店:4151 Hazelbridge Way, Richmond
downtown店:78 E Pender St, Vancouver
二,Beijing Bookstore 北京书店
这家店我去了好几次都不开,但是好在他们有网上商店,可以网上订购,BC省内$60包邮。
地址:2800 E 1st Ave #200
三,台湾网上书城 - 博客来
博客来有非常多的台版书,资源比较多,直邮过来还挺快的,价格不算贵但要加邮费,标价是台币,可以用加拿大信用卡支付。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网站上还有很多文具、日用品之类的,写手帐的朋友也可以在这上面直接买到Hobonichi,这点还蛮方便的(但我还没试过买书以外的东西)。
四,万能tb
tb当然是什么都能买到。可以转运的时候顺便带几本,最好不要买精装硬皮本会很重。转运价格空运大概是每公斤100人民币左右。
五,京东
有很多人也推荐在京东上买书,上面书比较全而且可以直送海外。
除了以上途径,书架上有的书是我自己背来的国内家里最喜欢的书;还有几本是前同事有一大堆不要的书,我拿来挑了几本感兴趣的,剩下的drop到donation center了;有时候朋友之间也会送书。就像冰箱上的冰箱贴一样,每本书的来历都有它的故事。
书架就这样慢慢充实起来。
虽然我实行极简主义已经快一年,但在我的爱好上不会极简,只是加以控制。因为爱好一旦丧失,生活会变得了无趣味。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