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個向來不鼓勵冒險的國家
Threads有人說出這句話讓我很有共鳴,好像的確如此。在web3很多事都是風險,尤其是『創造』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低風險業務。但我清楚人們並不想再看到更多錢包。你們只會使用『MetaMask』對吧?就算它陽春。但這就是『先機』的問題,跟Line一樣。
身為台灣人,我從小就是一個較為敢於衝向前的人,可能跟不愛學習教科書有關。我嚮往著教科書以外的書籍。所以我休學了,這是第一個冒險。但我並沒有善加利用時間。第二個冒險?步入音樂產業當填詞人,然而我失敗了(如果你認為進入唱片公司算成功,那可能也算『一半成功』)。第三個冒險?我思考電子商務但我又失敗了。第四個冒險是當我決心當一個專業編劇實我看到了區塊鏈,我第二次踏入了創業,但這次的規模完全不能相比。
我的人生從就學時期就似乎不斷的挑戰了常人不會選擇的路線吧?
我遇到了不少人他們都崇尚穩定害怕失敗,但為何亞洲人們總是期望一成不變?並且我最近發現我們實際上生長在一個極為病態的環境,我們周圍環繞著負面、攻擊、安逸、嘲諷;好像台灣人擁有天生的自卑心,需要以攻擊別人來撫慰自己。
對於冒險,你也能稱為風險我始終都覺得我需要擁抱它,因為我不想擁有沒有故事的人生。就連在區塊鏈我都選擇最難的敘事。通常我從人們得到的答案好像他們對於人生毫無希望、動力,眼神充滿無力的對著我說:「就只是這樣啊。」可能當人們生出『我想拿』時的動力、心情就已經被亞洲令人作噁的家庭給熄滅了。所以當我用疑惑的神情詢問時我得到的答案永遠都是一樣的。我似乎在跟機器對話,噢不...可能比AI更毫無生氣。
當我被詢問:「你不害怕失敗嗎?」我的回答是:「是的,我怕。」但我更怕我喪失在這世界上的價值。
可能我並不是一個需要思考『我下一頓飯在哪裡』的難度。但我也並非一個條件優渥的人,我甚至連SOL都買不起我也沒有存款。我用生命在實施第四次冒險,現在很艱困但我不後悔。我也有很多可以分享的知識及趣事。這些不是辦公能觸碰到的。
我跌倒非常多次,但我沒有一次去實踐「放棄」。我相信韌性其實才是企業家最珍貴的特質。如果沒有了它,我很快就會放棄這件事了。然而台灣多數時候並不認為冒險家是討喜的,服務商更被大家喜愛。冒險家、創新家通常在這被視為不切實際的。真的嗎?就很像若你的小孩跟你說:「我想當填詞人!」你會支持他還是打擊他?我相信多數台灣人會說這句話:「別做夢了,你有什麼能力?再說了,那種職業能養活你自己嗎?實際一些。」200%。
在台灣是一個不鼓勵做夢的國家。無論是政府還是台灣人自身。然後人們還沒有自覺。創業精神的前提是『夢想』因為我們需要有令人信服及偉大的願景,不然我們無法進入下一階段『計畫』但當台灣人的想法裡已經沒有了夢想、野心那麼大家會開始進入自我懷疑「我無能、我做不到的、我憑什麼有資格說這句話。」等的惡性漩渦。
不敢做夢、不敢冒險、停滯;這大概就是我的體會。
這並不是一個過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連生存都要費盡全力的環境。並且亞洲教育及家庭教育可以說是全世界吊車尾,我很慶幸我沒有受困於『大學』所授予的框架。這樣子的教育教出來的年輕人多數自卑心爆棚,這種自卑感很難自癒。通常需要達到工作上的『被需要感』獲得自我認同,有些人工作上得不到會轉而對伴侶索取,這是失敗的。
對於冒險我始終抱持正向。當然我的老師曾說過:若你的環境非常艱困,請選擇穩定而不是冒險。是的,我也持相同想法。但若你想拼盡全力挑戰,把自己逼到毫無退路那麼我相信你的決心將導致你的潛力被激發。非常多人之所以能成功都是因為他們勇於挑戰高牆,而不是望著高牆就堅信它是無法被推倒的。
我不希望你跟前面的人一樣。對生活充滿絕望只因為你出生在低薪的台灣,我反而祈禱若你跟我一樣在台灣,並且你可能甚至連英文都不會。不要搶先自我質疑,經過培訓人才我清楚台灣人慣於尚未行動前就先質疑自己,這與前面所說的自卑及過度貶低自己有關。如果是我,我寧願希望你們大膽若你有其能力就讓大家知道你的能力及成就,而不是尚未行動前就讓你的大腦催眠你:「我覺得這不行&我這麼差勁怎可以跨出台灣?」不要採取疑問句請對自己採取肯定句,你肯定比你所想像中得更優秀。如果沒有,就去加強而不是自我質疑。
所以雖然台灣是一個不鼓勵做夢、冒險的國家但你依然可以選擇無視周圍的規勸(通常是沒意義的)選擇對自己最無悔的路線。就算那條路可能將讓你繞些彎路,無所謂。就做。因為最後贏家將是『有走過彎路的』不是停在原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