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第五日|究竟离没离开过家,本身就是个问题

班布
·
·
IPFS
写到这里,我实在汗颜自己对离家的感觉过于麻木。我究竟离没离开过家,还是家一直就在脚下,这本身就是跟问题。

“那天,你离开了家,是怎样的感受?”这个话题让我哑口。我想,我究竟有没有离开过家,这本身就是个问题。

如果家是我长大,下课后回去,妈妈做好饭,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的地方,那我离家已经太久太远了。十五岁,当母亲把行李打包好,带我从“家”搬到出租房,概念里那个永久、不该破碎的乐园轰地倒塌,将我从精神上赶出了家。过了两年,我独自出国,到今天,我在近六十个国家都留下过足迹,再也不把“团圆”看做家的必须。我的自主性和生命力在不断延伸,家的概念也是。

在海外的日子里,家是栖息之所,也是心中安全感的延伸。大学时候的伴侣是英国人,他知道我一人在外的不安全感,于是带我融入他的家庭生活,跟他的父母一起拆圣诞礼物,准备复活节大餐。他说他的家人就是我的家人。置身他们的生活里,家不再是一个课本上的标准答案,它是持续的关心和接纳,是尊重选择,是无论高潮低谷都给予陪伴。我第一次觉得家是一个我也可以拥有的东西。后来我们分来了,但是那种家的感觉还是会记得,会在之后的亲密关系里牵引我。

刚开始工作之后,出差很多,家更多是一个身心休憩的地方,是一道物理屏障。每一次离开去做报道,斗志会上涨,身上的每一个神经都会紧绷起来。而回到家,整个人瘫软下来,是最不修饰的状态。有时候,家的感觉就是在这种一松一弛里流遍全身的。后来我整个人的适应性也变得很强,几年换一个地方,走是走了,但精神总在昂扬的状态,那种反差不见了,对离家也就变得麻木。

单身的时候对外界的期望很低,朋友四散在各处,搬离哪一座城市都没有强烈的离家的感觉。最近的一次迁徙是从北京到纽约,我离开了住在一起四年的伴侣和猫。这可能是这些年最像与家离别的一次体验。但很快,我知道纽约是更接近我下个目的地的地方,所以这种失落感又不见了。

写到这里,我实在汗颜自己对离家的感觉过于麻木。我究竟离没离开过家,还是家一直就在脚下,这本身就是跟问题。

**

Again,美东时间,白天要上班,只能晚上赶。错过截止时间希望手下留情。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班布前記者,現漂流海外。關注性別平等/公民社會/環境保護/中國人在海外。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